设置假想敌,逻辑无漏洞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设置假想敌,逻辑无漏洞优秀议论文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讲理”,以理性的思想、见识取胜。一个“理”字,决定着一篇议论文的高下,“理足则文盛,理亏则气虚”。“理”在议论文中,主要体现在思维的辩证上。根据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的研究,“辩证思维可以使人全面地、动态地看问题,使人能越出日常经验的狭隘界限,因此它在思维品质的发展上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写作时要力求全面地观照事物,从不同角度探究根本,厘清思维过程,表述严密,不留漏洞。一、样本举例分析我们先来看一下几个现阶段常考的材料类作文题:【例1】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不可能走得很远,只有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非洲谚语)在这人世间有些路是非要单独一个人去面对,单独一个人去跋涉,路再长、再远,夜再黑、再暗,也得独自默默地走下去。(席慕蓉)【例2】有人说,不要老想着你没有什么,要想到你拥有什么;也有人说,不要老想着你拥有什么,要想到你没有什么。【例3】越是忙碌,就越会有闲暇。(海斯利特)我空闲的时候,常常是我最忙的时候。(西塞罗)对于这类新材料作文,其实同学们在审题立意的时候,最直观的印象往往是材料里面的两句话都各有道理,都不能够予以彻底否定,同样地,也有其漏洞,或者有成立所必须要附加的条件。而同学们通常选择其中的一句话来阐释自己的观点,表明态度,这种情况下,从全面思维的角度来讲,其逻辑上难免会显得简单、粗暴,甚至是出现漏洞。要解决这个问题,使得文章更“讲理”,逻辑更清晰,写作者就需要有较强的应敌意识。梁启超曾经说:“作文时必须自己先想到种种人家要驳我的话,用难者曰一类的话一一驳去,能有几要点被我驳倒便好了。”即总须预备驳难,这叫作应敌。当然,这个敌人是写作者假想出来的。所谓设置“假想敌”,是指作者在议论某一个问题时,要考虑到反对者的意见或观点,并对此进行分析说理的一种论证方法。在议论文写作中,恰当地创设假想敌,可以增添文章的说服力,消除读者的疑虑,增强议论的严谨性,从而更有力地捍卫作者的观点。苏洵在《六国论》中,开篇就运用了这一手法: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作者开篇指出“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一观点,可如果严格地考究起来,六国之中只有三国贿赂秦国。这样一来,武断地下结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是不是就站不住脚了呢?苏洵自己坦率地道出了“假想敌”的疑惑与诘问——“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然后自问自答,借助“或曰”一句,指出“不赂者以赂者丧”,不但堵住思维漏洞,让自己的观点无懈可击,还通过反驳增强论证说服力,使得文章议论思维反守为攻。高考作文当中,2012年高考浙江卷高分作文《两种姿态,一种人生》的开头段:有人将奔跑划为激昂,将鼓掌定义为懒惰;有人把奔跑视为冲动,把鼓掌看为智慧。人们总戴着有色的眼镜把两者分得很清楚,但我总想,奔跑和鼓掌可相融,可互补。它们是一种人生的两种姿态:有激情就奔跑,累了就停在路边鼓掌,人生如斯优雅。本段开宗明义,通过“有人”的定义,首先从正反两面明确对“奔跑”和“鼓掌”的认知,通过对“有人”观点的否定,明确了“奔跑”是“激昂”,而不是“冲动”;“坐在路边鼓掌”不是“懒惰”,而是“智慧”,清晰、透彻。而“有激情”“累了”,为二者的辩证统一明确了范围情景,即什么情况下需要奔跑,什么情况下需要在路边鼓掌,短小精悍的开头严谨而充满思辨色彩,充分展示了作者较高的思维品质。二、操作方法解密设置假想敌的方法具体如何操作,我们不妨从王安石与苏轼的名言说起:王安石: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苏轼: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王安石的话出自《游褒禅山记》,从亲身经历谈“无限风光在险峰”的道理,从“人之所罕至焉”的实际出发,呼吁人们立定攀登与探索的“志”。而苏轼认为“凡物皆有可观”,主要应该从心态的角度来看待,抱定平常心,生活中处处都有美与乐。这两种观点当中,如果一定要求我们“站队”,那肯定会出现“挺王派”与“挺苏派”,但是不管哪一派,观点都会有不妥之处,这个时候我们不妨先将对方观点的破绽找出来,也就是设置假想敌,借助否定对方来印证和完善自己的看法,做到有理有据。我们不妨来比较一下两位“挺王派”同学的文段:【例1】王安石在游褒禅山时体验到“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但后来在“怠而欲出者”的影响下,众游者放弃了继续探索,因此他撰文感叹“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确实,无限风光在险峰,但是真正能攀登上险峰的人少之又少,于是,也只有真正的有志者与勇者,能领略到险远的风景。看风景如此,其实人生亦如此。如果安于现状,生活就只能在流年里窥见平淡景色;只有积极进取,不断探索,才能欣赏到险远的绚烂风景。【例2】依循苏轼的看法,作为个体,只关注自己周围的风景,自然没有什么大问题,无非是生活过得平淡些,毕竟还有快乐在。虽说能使人在平凡的生活中收获乐趣,但也容易让人产生一种安于现状的不进取心理。但是,一个人如果要想在事业上有一番作为,仅仅安于现状恐怕不行。试想,莫言如果不去文学的高峰探索,只满足于既定的文学成就,那么,他又何以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呢?屠呦呦如果不反反复复地去科学的高处追寻,只安于既得的医学成果,又怎么能发现青蒿素呢?一个人如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因此,无论是我们个人,还是整个国家,甚至整个人类,要想有所发展,有一番作为,必须得有到“险远”处去探索的万丈雄心,否则,就很难有前途。比起第一个片段纯粹就王安石的观点阐发道理,第二个片段在说理上明显更顺畅,更通透。究其原因,就是引入了苏轼的观点,先肯定了苏轼观点的合理性,“作为个体,只关注自己周围的风景,自然没有什么大问题,无非是生活过得平淡些,毕竟还有快乐在”;接着笔锋一转,指出其问题所在,“虽说能使人在平凡的生活中收获乐趣,但也容易让人产生一种安于现状的不进取心理”;然后,片段提出“一个人如果要想在事业上有一番作为,仅仅安于现状恐怕不行”,直接过渡到王安石的观点。片段给到“险远”处去探索加上了一个限定条件,就是“要想有所发展,有一番作为”,这是合情合理的,毕竟王安石也认识到“人之所罕至焉”,而且每个人的价值观与志向不同,要求人人都到“险远”处,也是不现实的。片段通过设置假想敌,借助否定苏轼的观点来印证和完善王安石的看法,使得文章的逻辑链条更加严密了。但是,在设置假想敌之后,如何否定对方的看法,又如何树立起己方的观点,都不是随意的,也要体现思维的缜密性。我们来看一位“挺苏派”同学的文段:王安石的看法,虽说有一股积极向上、意气风发的热望在。但是,一个人如果一心只想着追求“险远”的风景,一直秉持积极进取之心,去探胜访远,不追求日常的快乐,整个人生是不是太苦了,太累了?像尼采,一心只想着当“超人”,想打破当时的哲学体系,结果把自己弄疯了;王安石自己也是一样,一心只想着变革祖宗之法,甚至不惜一切手段,结果落得个黯然收场。因此,还是踏踏实实干好身边的事情,不要想着去干什么“惊天地,泣鬼神”之伟业,做斗士。古人云:“会心处不必在远。”还是怀着一颗淡泊之心去做事吧!这两则片段虽然否定王安石的观点,但将落点定在“整个人生是不是太苦了,太累了”,定调不高不说,也没有从根本上抓住王安石观点的“病根所在”。而在树立自己观点的时候,提出“还是踏踏实实干好身边的事情,不要想着去干什么‘惊天地,泣鬼神’之伟业,做斗士”,也显得既不太实在,又失之偏颇,破绽太明显,有些站不住脚。针对这些遗憾,我们不妨修改一下:王安石的看法,虽说有一股积极向上、意气风发的热望在。但是,一个人如果一心只想着追求“险远”的风景,一直秉持积极进取之心,去探胜访远,难免会忽略日常周遭的风景,少了一些意趣,失掉一些情味。再者,险远之地,人之所罕至,如果不分析自身的情况,不分析当下的环境与条件,一味地冒进,很有可能不但到不了险远之地,还会给自身与他人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像王安石自己也是一样,一心只想着变革祖宗之法,甚至不惜一切手段,结果落得个黯然收场。苏轼所谓“凡物皆有可观”,则要平和、睿智得多。我们不必一心只挂念着“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还是先踏踏实实干好身边的事情,不要一心想着能干出“惊天地,泣鬼神”之伟业,做斗士。古人云:“会心处不必在远。”要是时机不成熟,条件不允许,还是保持一颗淡泊之心去做事吧。这个版本很好地抓住了王安石观点的弊病,同时加上了“要是时机不成熟,条件不允许”这个前提,堵上漏洞,这样提倡保持淡泊之心做事的观点就不显得偏颇了。于是,我们可以归纳出两个“设置假想敌”进行分析时的注意点:1.要有“攻”的意识。否定对方的看法时,要抓住对方观点的病根、弊端;同时,在“破”的时候,不要露出破绽。2.要有“守”的意识。在表达自己的看法时,要能经得起读者的驳难。最好给自己的看法设定成立的条件,做到辩证。三、运用片段讲解“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实际上,“假想敌”可以存在于多个层面,不仅仅是就全文的中心论点而言,在某一段的论述过程当中,在论据的列举过程当中,都可以设置假想敌,其运用具有多元性。以下是高考优秀作文《我爱找茬》的选段:好比《孟母三迁》这个故事,普罗大众认为这阐述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每每人们这般谈论时,我都不满足地问:“这是必然吗?”若是怎样的环境造就一个人怎样的前途未来,那么,动乱的南非走出了曼德拉,言论恐怖下的哥伦比亚走出了马尔克斯,政治色彩取向浓厚的俄罗斯走出了阿列克谢耶维奇,殖民统治压迫下的印度走出了圣雄甘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一至理箴言还是如此适用?回过头想,若是孟母没有三迁,历史这一筵席孟子必然会缺席吗?若是孟母没有三迁,孟子真就如记载中孟母所担心那般,成了一个只会学他人哭丧送葬的平凡人?不尽然。孟子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我修持的结果。心中有佛,哪里都是乐土。心中向善,身处再恶劣的环境仍能成佛。试想,若孟子无心,即便孟母百迁也是徒劳。所以,“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以上片段从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孟母三迁》中发现了漏洞,其实也就是要证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片面性。片段通过批驳“孟子的成功来源于环境的影响”的观点,以证明“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作者首先列举了一系列以点带面的反面素材,然后假设“若是孟母没有三迁,历史这一筵席孟子必然会缺席吗?若是孟母没有三迁,孟子真就如记载中孟母所担心那般,成了一个只会学他人哭丧送葬的平凡人?不尽然”,最后得出更为正确的结论——“孟子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我修持的结果”,尤其是“很大程度上”这个微妙的条件限制,使得观点更为严谨、准确。这当然是“找茬”的功劳,也让我们看到从对立面切入进行思考,脑海中时时刻刻有假想敌的存在,对于议论文的逻辑严密多么重要。徐贲在《明亮的对话》中指出,我们在进行说理时,要学会与假想敌对话,这样才能让说理更有逻辑性,才能让对话变得更为明亮。在议论文写作中,我们也需要一个对立面去激荡起思维的波澜,在驳倒假想敌的过程中,使得文章更具有理性的力量。

1 / 2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