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人类传播的演进与类型人类传播的演进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口语传播时代•距今9万年前到4万年前,人类获得了说话的身体结构条件•语言产生的三种理论:汪汪理论(摹声说)、呸呸理论(情感说)、嘿呵理论(劳动说)•口语的优势:(1)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2)人类可以结成更大的群体,有组织地处理难题;(3)为内部沟通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方式;(4)文化的传承,维系社会,表现共同信仰。•开始出现某种广播领域的传播:•表演者与观众合一→观众与信息表演者逐渐分离•在口语时代,口语并非唯一的传播手段文字传播时代•口语传播的局限性:不稳定性和不可靠性•文字的发明:口语与文化获得了高得多的稳定性把语言与最初的语境分开突破时空的界限•文字载体的变化:古埃及莎草纸、蔡伦造纸术、欧洲牛羊皮纸印刷传播时代•印刷术的源头:1041-1048年间,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朝鲜在13世纪时使用金属字模•谷登堡革命:1456年,金匠谷登堡利用金属活字印刷法大批量印刷《圣经》,标志人类大规模印刷时代的开始。电子传播时代•人类对于远距离传播的内在需求•技术的成熟与社会需求•电报的发明:莫尔斯1844•电报发明的意义:扩大受众而收小信道:通讯社出现,对新闻写作方式的影响;股票与期货;标准时间的出现•广播与电视的相继兴盛•电影的发明•录音和唱片业的发展新媒体传播时代•1957年,阿帕网的建立•1992-1993年,网络媒体崛起•世纪之交,网络泡沫破灭传播的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人内传播(Intrapersonalcommunication)人内传播: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人内传播的主要环节或要素•人内传播的特点•人内传播主要理论•人内传播主要理论米德“主我与客我”理论米德认为①自我可以分为作为意愿与行为主体的“主我”和作为他人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的“客我”。②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同时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③“客我”可以改变“主我”,“主我”也可以改变“自我”,二者之间的互动不断形成新的自我。人内传播是一个“主我”、“客我”之间双向互动的社会过程,而互动的介质就是所谓的“有意义的象征符”(significantsymbol)。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人是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人认识的对象中不但包括外界和他人,也包括自身。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对自己进行审视和认识并拥有自己的观念,也可以与自己进行沟通或传播并对自己采取行为。在自我互动过程中,个人会在自己的立场上以自己的方式对他人期待的意义进行能动的理解、选择、修改、加工,并在此基础上予以重组。“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人内传播主要理论•内省式思考米德认为,内省式思考只有在一个人遇到困难、障碍等新的问题状况、既有的行为方式是否适用难以作出判断之际,才会发生。在这种情况下,个人无法以过去的习惯做法立即作出反应,因而内省式思考就会活跃起来,通过人内传播来作出决策。《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倒数第二道题B&D?人际传播(personalCommunication)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人际传播的动机•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人际吸引•人际传播的动机人际传播的首要动机和目的是获取信息;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库利的“镜中我”概念库利1909年出版《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他人对我是明镜,其中反映我自身。这就是镜中我的概念,包括三个要素:①我所想象的我在别人面前的形象;②我所想象的别人对我这种形象的评价;③由上述想象中产生的某种自我感觉如自豪、屈辱等。一般来说,这种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认知状况取决于与他人传播的程度,传播活动越活跃,越是多方面的,个人的“镜中我”也就越清晰,对自我的把握也就越客观、越准确。•人际吸引所谓人际吸引是指两人之间接近、喜好等积极态度或行为取向。外表吸引相邻接近传播频度个人品质相似性与互补性群体传播•群体•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勒庞及其《乌合之众》•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群体压力•群体模仿与“匿名性”•集合行为的“信息流”•群体群体的概念群体的社会功能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功能群体的概念:群体,是指“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岩原勉)库利:初级群体(primarygroup)和次级群体(secondarygroup)群体的本质特征:目标取向具有共同性/具有以“我们”意识为代表的主体共同性组织群体与非组织群体区别:1、从形成的途径来看,群体往往是自然形成的;而组织则是基于某种社会需要,按照社会契约而人为地加以建立的。2、从成员的互动来看,在群体中,其成员的互动所遵循规范并不是很严格,活动的余地较大。在组织中,成员的互动是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3、从结构以及层次来看,群体在结构上显得松散,往往没有形成一定的层级,是非结构性的;而组织则具有一种权威的分层体系,形成系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群体的社会功能和意义充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纽带和桥梁群体是满足个人需求的手段群体是个人信息来源和社会安全感的提供者群体是个人表现与自我实现的场所。•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的形成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的形成群体意识,就是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它是在群体信息传播和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任何一个群体都具有自己的传播结构,这个结构可以从信息的流量与流向两个方向理解。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是群体规范。①协调成员的活动,规定成员角色和职责——促进群体目标的达成;②通过规范的共有来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③通过指示共同的行为方式以维持群体的自我同一性;④为成员个人提供安全的决策依据。对于群体传播而言,群体规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这样两个方面。①对群体内的传播活动起制约作用②对来自群体外部的信息或宣传活动的效果,群体规范同样具有重要影响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群体压力(grouppressure),当群体成员的思想或行为与群体意见或规范发生冲突时,成员为了保持与群体的关系而需要遵守群体意见或规范时所感受到的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它使成员倾向于作出为群体所接受的或认可的反应。趋同心理,心理学中又称“从众(confirmity)”心理,“遵从性”。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合群倾向,这种心理使得个体产生放弃自己与群体意见或规范相抵触的意识倾向,作出与自己本来意愿相反的行为,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阿什实验•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集合行为一词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帕克(R.E.Park)提出,他的解释是:一种共同的、集体冲动影响下的个人行为。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群体模仿与匿名性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群体暗示是指通过间接的示意而非直接的说服来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的说服技巧。群体感染是指某种观点、情绪或行为在群体暗示机制的作用下在群体中迅速蔓延开来的过程。勒庞与他的《乌合之众》古斯塔夫·勒庞(1841~1931)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勒庞认为,现代生活逐渐以群体的聚合为特征,在《乌合之众》一书中,他指出,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便淹没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群体模仿与匿名性群体模仿:集合行为中的模仿多为无理智的、条件反射性的模仿。这是因为在集合行为中,用常规的方法很难应付眼前的突然或灾难事件,人们只能基于本能对事件做出反应,而最简单省力的反应就是直接模仿周围人的行为,于是便出现了相互模仿的现象。群体模仿的“匿名性”原理在集合行为中人们处于互不知道姓名和身份、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中,失去了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集合行为的“信息流”在集合行为中,信息的流动也呈现出一种异常状态,其主要形式是流言。流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而正规的传播渠道(如大众传媒等)不畅通或功能减弱的时期。流言可分为非紧急事态下的流言和紧急事态下的流言,集合行为中的流言属于紧急事态下的流言。①流言信息的快速增殖;②流言信息的奇异回流现象;③流言中伴随着大量的谣言——谣言是指有意凭空捏造的消息或信息组织传播•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组织内传播的非正式渠道霍桑试验•组织内传播的媒体形式霍桑实验•霍桑实验是指1924年至1932年在美国西方电气公司所属霍桑工厂进行的一连串实验。•整个实验前后共分四个阶段。•(1)照明实验(1924年11月—1927年4月)劳动绩效与照明无关•(2)福利实验(1927—1932)人际关系是比福利措施更重要的因素。•(3)访谈实验(1928—1931)工作绩效与在组织中的身份和地位、人际关系有关•(4)观察研究(1931—1932)提出“非正式群体”概念要点:•米德“主我与客我”理论•库利“镜中我理论”•集合行为中的三种传播机制(能够分别简述、并能举例说明)•流言概念及集合行为中流言的特点。•霍桑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