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解剖学第八版骨学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章骨学1.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骨的生长发育和骨的可塑性,新生儿颅的形态特征,眼眶的组成;翼腭窝位置、组成。熟悉: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骨性鼻腔的构成,颅侧面观、颅底外面观的主要结构,上、下肢骨的组成及主要骨的形态结构。掌握:骨的分类、构造,躯干骨的组成和胸骨角;椎骨的一般形态及各部分椎骨的特点、颅骨的组成和分部;各分离颅骨的名称、位置;颅底内面观的主要结构。全身骨的重要骨性标志。骨是以骨组织(包括骨细胞、胶原纤维和基质等)为主体构成的器官,是在结缔组织或软骨基础上发育(骨化)形成的。形态:表面有较厚的致密结缔组织膜即骨膜包被,髓腔及小梁间隙分布有骨髓,骨膜内含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功能:能不断进行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并有修复、再生和改建的能力。骨为体内最坚硬的结缔组织,体内99﹪的钙是以羟基磷灰石形式贮存于骨内,因而骨为体内最大的钙库,与钙、磷代谢关系密切。骨髓具有造血功能。!骨的分类成人有206块骨,除6块听小骨属于感觉器外,按部位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三部分。前二者合称为中轴骨。按形态,骨可分为4类长骨呈长管状,分布于四肢,可分为一体两端。体又称骨干,内有空腔称髓腔,容纳骨髓。体表面有2个血管出入的孔,称滋养孔。两端膨大称骺,表面有光滑的关节面,与相邻关节面构成关节。骨干与骺相邻的部分称干骺端,幼年时保留透明软骨成分,称骺软骨,骺软骨细胞不断分裂增殖裂增殖和骨化,使骨不断加长。成年后,骺软骨骨化,骨干与骺融为一体,遗留的痕迹称骺线。骺软骨损伤会导致儿童长骨骨骺与干骺端之间形成骨性连结即骨桥,使骺板全部或部分分提前闭合,造成肢体缩短和(或)成角畸形。短骨形似立方体,多成群分布于连结牢固且运动较灵活的部位,如腕骨和跗骨。扁骨呈板状,参与构成颅腔、胸腔和盆腔的壁,起保护作用,如颅盖骨和肋骨。称含气骨,如上颌骨。不规则骨形状不规则,如椎骨。有些不规则骨内有与外界相通的腔洞.位于某些肌腱内的扁圆形小骨称籽骨,在运动中起到减少摩擦和改变肌肉牵拉方向的作用。髌骨是人体最大的籽骨。骨的表面由于受肌肉的附着、血管和神经的通过,以及邻近器官的接触等因素的影响,可形成不同的形态,如突起(棘、结节、粗隆、嵴、髁等),凹陷(窝、压迹、切迹等),空腔(管、窦、孔、裂孔、小房等)。!骨的构造骨由骨质、骨膜和骨髓构成。骨质由骨组织构成,按结构可分为密质和松质。骨密质质地致密,抗压抗扭曲性强,分布于骨的表面。骨松质呈海绵状,由相互交织的骨小梁排排列而成,配布于骨的内部。骨小梁的排列方向与骨所承受的压力和张力的方向平行,因而骨能承受较大的重量。扁骨的骨密质配布于表层,称内板和外板。外板厚而坚韧,富有弹性,内板薄而松脆,做颅盖骨骨折多见于内板。骨松质配布于中间,称板障,有板障静脉经过。短骨和长骨的骨骺,外周是薄层的骨密质,内部为大量的骨松质。骨膜主要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除关节面外,被覆于新鲜骨的表面,含有丰富的神经、血管和淋巴管,对骨的营养、再生和感觉有重要作用。骨膜可分内、外两层,外层致密,有许多胶原纤维束穿入骨质,使之固着于骨面,内层疏松,也称形成层。骨髓腔和骨松质的网眼也衬着一层菲薄的结缔组织膜,称骨内膜。骨膜的内层和骨内膜有分化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能力,具有产生新骨质、破坏原骨质和重塑骨的功能。幼年期骨膜功能非常活跃,以促进骨的生长;成年时相对静止,维持骨的生理状态。骨一旦发生损伤,如骨折,骨膜成骨功能又重新活跃,以促进骨折的修复愈合。骨髓为充填于骨髓腔和骨松质间隙内的软组织。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含有发育阶段不同的红细胞和其他幼稚型血细胞,呈红色,有造血和免疫功能。胎儿和幼儿的骨髓均为红骨髓,5岁以后,长骨骨干内的红骨髓逐渐被脂肪组织代替,呈黄色,称黄骨髓,失去造血能力。但在慢性失血过多或或重度贫血时,黄骨髓能转化为红骨髓,恢复造血功能。在椎骨、髂骨、肋骨、胸骨及肱骨和股骨等长骨的骺内终生存在红骨髓,临床常选髂前上棘或髂后上棘等处进行骨髓穿刺,检查骨髓象。骨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长骨的动脉包括滋养动脉、干骺端动脉、骺动脉及骨膜动脉。可分为骨干营养系统、骨骺-干骺端系统、骨膜-骨皮质系统。骨膜的淋巴管很丰富神经伴滋养血管进入骨内,分布到哈佛管的血管周围间隙中,以内脏传出纤维(无髓)居多,分布至血管壁;躯体传人纤维(有髓)则多分布于骨膜。三.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骨由有机质和无机质组成。有机质主要是骨胶原纤维束和黏多糖蛋白等,构成骨的支架,赋予骨以弹性和韧佳。无机质主要是碱性磷酸钙,使骨坚硬挺实。脱钙骨(去除无机质)仍具原骨形状,但柔软有弹性;煅烧骨(去除有机质)虽形状不变,但脆而易碎。幼儿时期骨的有机质和无机质各占一半,故弹性大,柔软,易发生变形,在外力作用下不易骨折或折而不断,称青枝骨折。成年入骨有机质和无机质的比例约为3:7,最为合适,因而骨具有较大的硬度和一定的弹性。老年人的骨无机质所占比例更大,因激素水平下降,影响钙、磷的吸收和沉积,骨质呈现多孔性,此时骨的脆性较大,易发生骨折。四、*骨的发生和发育骨发生于中胚层的间充质,自胚胎第8周开始,间充质呈膜状分布,并逐渐骨化,称膜化骨:或者首先发育为软骨,并继续骨化,称软骨化骨。故成骨过程可分为1.膜化骨间充质膜内部分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产生骨胶原纤维和基质,基质内逐浙沉积钙,构成骨质。初始化骨的部位,称骨化点(中心),由此向外作放射状增生,形成海绵状骨质。新生骨质周围的间充质膜即成为骨膜。骨膜下的成骨细胞不断形成新骨使骨不断加厚;骨化点边缘不断形成新骨质,使骨不断加宽。同时,破骨细胞将已形成的骨质按计划进行破坏与吸收,成骨细胞再加以改造和重建,最终塑造成体骨的形态。颅顶骨和面颅骨的发生属于此型。2.软骨化骨间充质内首先形成软骨雏形,软骨外周的间充质形成软骨膜,膜下的部分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围绕软骨体中部产生的骨质,称骨领。骨领处原有的软骨膜即成为骨膜。骨领生成的同时,有血管侵入软骨体中央,间充质跟随进人,形成红骨髓。进入的间充质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开始造骨,此处即称原发骨化点(初级骨化中心)。中心区被破骨细胞破坏形成骨髓腔。胎儿出生前后,长骨骨骺处出现继发骨化点(次级骨化中心),在骺部开始造骨。骨膜、原发骨化点和继发骨化点不断造骨,分别形成骨干与骺,两者之间有骺软骨。外周的骨膜不断造骨使骨干不断加粗;骨髓腔内的造骨、破骨与重建则使骨髓腔逐淅扩大;骺软骨的不断增长和骨化促使骨不断加长。近成年时,骺软骨停止增长,全部骨化,在长骨干与骺之间的表面遗留有线性痕迹,称为骺线。骺则形成关节软骨,终身不骨化。四肢骨(锁骨除外)和颅底骨的发属于此型。一.!躯干骨包括24块椎骨、1块骶骨、1块胸骨、12对肋骨。它们分别参与脊柱、骨性胸廓和骨盆的构成。(一)!椎骨幼年时为32或33块,分为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5块(5块骶椎融合成骶骨,3~4块尾椎融合成尾骨)椎骨由前方短圆柱形的椎体和后方板状的椎弓组成。椎体是椎骨负重的主要部分,内部充满松质,表面的密质较薄,上下面皆粗糙,借椎间纤维软骨与邻近椎骨相接。椎体后面微凹陷,与椎弓共同围成椎孔各椎孔上下贯通,构成容纳脊髓的椎管椎弓是弓形骨板,其紧连椎体的缩窄部分,称椎弓根。根的上、下缘分别称椎上、下切迹。相邻椎骨的上、下切迹共同围成椎间孔,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椎弓根向后内扩展变宽,称椎弓板,两侧,两侧椎弓板于中线会合。由椎弓发出7个突起;棘突1个,由椎弓后面正中伸向后方或后下方,尖端可在体表扪到。横突1对,伸向两侧。棘突和横突都是肌和韧带的附着处。关节突2对,在椎弓根与椎弓板结合处分别向上、下方突突起,即上关节突和下关节突,相邻关节突构成关节突关节。胸椎:椎体自上向下逐渐增大,横断面呈心形;在椎体两侧面后份的上缘和下缘处,有半圆形浅凹,称上、下肋凹,与肋头相关节,在横突末端前面,有横突肋凹与肋结节相关节,关节突的关节面几乎呈冠状位,上关节突关节面朝向后,下关节突的则朝向前。棘突较长,向后下方倾斜,各相邻棘突呈叠瓦状排列。第1胸椎棘突粗大并水平向后,椎体有一圆形的全肋凹和一半圆形的下肋凹.第9胸椎可可能存在下半肋凹缺如,第10胸椎只有一个上肋凹,第11、12胸椎各有一个全肋凹,横突无肋凹。颈椎:椎体较小,横断面呈椭圆形,上、下关节突的关节面几乎呈水平位。第3-7颈椎体上面侧缘向上突起称椎体钩,与上位椎体下面的两侧唇缘相接,则形成钩椎关节。如椎体钩过度增生肥大,可使椎间孔狭窄,压迫脊神经,产生颈椎病的症状和体征。颈椎椎孔较大,呈三角形。横突有孔称横突孔,有椎动脉和椎静脉通过。第6颈椎横突末端前方的结节特别隆起,称颈动脉结节,有颈总动脉经其前方。当头部出血时,可用手指将颈总动脉压于此结节,进行暂时止血。第2-6颈椎的棘突较短,末端分叉。第1颈椎又名寰椎,呈环状,无椎体、棘突和关节突,由前弓、后弓及侧块组成。前弓较短,后面正中有齿突凹,与枢椎的齿突相关节。侧块连接前后两弓,上面各有一椭圆形关节面,与枕髁相关节;下面有圆形关节面与枢椎上关节面相关节。后弓较长,上面有横行的椎动脉沟,有椎动脉通过。第2颈椎又名枢稚,锥体向上伸出齿突,与寰椎齿突凹相关节。齿突原伸出齿突,与寰椎齿突凹相关节。齿突原原为寰椎椎体,发育过程中脱离寰惟而与枢椎椎体融合。第7颈椎又名隆椎,棘突长,末端不分叉,活体易于触及,常作为计数椎骨序数的标志。腰椎:椎体粗壮,横断面呈肾形椎孔呈卵圆形或三角形。上、下关节突粗大,关节面几呈矢状位。上关节突后缘的卵圆形隆起称乳突。棘突宽而短,呈板状,水平伸向后方。各棘突的间隙较宽,临床上可于此作腰椎穿刺术。骶骨: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倒三角形,底向上,尖向下。盆面(前面}凹陷,上缘中份向前隆凸,称岬。盆面中部有条四条横线,是椎体融合的痕迹。横线两边有4对骶前孔。背面粗糙,正中线上有骶正中嵴,嵴外侧有4对骶后孔。前、后孔均与相通,有骶神经前、后支通过。骶管上通连椎管,下端的裂孔称骶管裂孔。裂孔两边有向下突出的骶角,骶管麻醉常以骶角作为标志。骶骨外侧部上宽下窄,上份有耳状面与诸骨的耳状面构成骶髂关节,耳状面后方骨面凹凸不平,称骶粗隆。骶骨参与形成骨盆的后壁尾骨:由3~4块退化的尾椎融合而成。上接骶骨,下端游离为尾骨尖。跌倒或撞击可能导致尾骨骨折。椎骨的常见变异椎骨在发生过程中可出现变异。如两侧椎弓的后端融合不全,则形成脊柱裂,较轻者为脊椎隐裂,常出现腰痛,重者则脊膜,甚至脊髓和马尾经此膨出。脊柱裂常见腰骶部。椎骨的数目也可发生变异,如第1骶椎不与其他骶椎融合,而成第6腰椎,则称为骶椎腰化;反之,如第5腰椎与骶骨融合,则称为腰椎骶化。!胸骨为长方形扁骨,位于胸前壁正中,前凸后凹,自上而下可分柄、体和剑突三部分:骨柄上宽下窄,上缘中份为颈静脉切迹,两侧有锁切迹与锁骨相连结。柄外间缘上份接第1肋软骨。柄与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可在体表扪及,两侧平对第2肋,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胸骨角部位又相当于左、右主支气管分叉处,主动脉弓下缘水平、心房上缘、上下纵隔交界部。胸骨角向后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胸骨体呈长方形,外测缘接第2-7肋软骨。剑突扁而薄,形状变化较大,下端游离。(三)肋肋由由肋骨与肋软骨组成,共12对。第1~7对肋前端直接与胸骨连结,称真肋。其中第1对肋与胸骨柄间为软骨结合,第2至第7对肋与胸骨构成微动的胸肋关节。第8~10对肋不直接与胸骨相连,称假肋。肋前端借肋软骨与上位肋软骨连结,形成肋弓第11~12对肋前端游离于腹壁肌层中,称浮肋。肋骨属扁骨,分为体和前、后两端后端膨大,称肋头有关节面与胸椎上、下肋凹相关节,肋头外侧稍细,称肋颈。颈外侧的粗糙突起,称肋结节,与相应的胸椎横突肋凹相关节,肋体长而扁,分内、外两面和面和上、下两缘。内面近下缘处有肋沟,肋间神经和血管走行其中。体的后份急转处称处称肋角。前端稍宽,与肋软骨相接。第1肋骨扁宽而短,分上、下面和内、外缘,无肋角和肋沟。内缘前份有前斜角肌结节,为前斜角肌附着处。其前、后方分别有锁骨下静脉和锁骨下动脉经过的压迹第2肋骨为过渡型。第11、12肋骨无肋结节、肋颈及肋角。肋软骨位于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