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简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简介:(1896.12.07~1945.09.17)原名:郁文幼名:荫生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郁达夫的家庭状况:郁达夫结过三次婚,三位夫人分别是:孙荃、王映霞、何丽有;此外,在新加坡时,还有一位同居情人李筱英。郁达夫共有子女11人,健在者8人,其中孙氏生育4人:龙儿(早夭)、郁天民、郁黎民、郁正民;王氏生育5人:飞、静子(早夭)、云、亮(早夭)、荀;何氏生育2人:大亚,美兰。何丽有女士郁达夫与王映霞“朝来风色暗高楼,偕隐名山誓白头,好事只愁天妒我,为君先买五湖舟。”富春江上神仙侣情人李筱英郁达夫与原配孙荃1913年9月随长兄郁华赴日留学。1914年7月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开始接触西洋文学,并开始尝试小说创作。1919年7月进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等人发起成立了创造社。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对当时文坛产生巨大影响。其中小说《沉沦》为其代表作,深刻地表现了受压迫的留日学生的苦闷与彷徨,并塑造了一个性格忧郁和心理变态的青年形象,具有强烈的反旧礼教色彩。1922年3月《创造季刊》创刊,主编第1期。同年7月自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回国。1923年5月,《创造周刊》创刊。同月发表《文学上的阶级斗争》,引起广泛注意。7月发表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表现工人形象的作品之一。同年作品集《茑萝集》出版。1923~1926年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主编《创造月刊》《洪水》半月刊。1923年5月,《创造周刊》创刊。同月发表《文学上的阶级斗争》,引起广泛注意。7月发表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表现工人形象的作品之一。同年作品集《茑萝集》出版。1923~1926年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主编《创造月刊》《洪水》半月刊。1927年1月因发表政论《广州事情》引起创造社内部争论,从而声明退出创造社。1928年春秘密加入太阳社,9月在鲁迅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1930年作为发起人在上海成立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同年3月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2年2月与鲁迅、茅盾等联合发表《上海文化界告世界书》。同年12月小说《迟桂花》发表。、1933年4月移居杭州后,写了不少山水游记和诗词,其中游记尤为出色。1935年发表《出奔》,描写尖锐的阶级斗争。1938年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大会上当选为常务理事。1938年12月携妻儿抵新加坡,主编《星州日报》等报刊副刊,发表大量战斗性很强的政论、短评和诗词声援抗日斗争。1942年5月由于日军进逼撤至苏门答腊的巴爷公务,化名赵廉。曾被日军强迫任翻译七八个月之久,在此期间暗中保护和营救了不少印尼群众和华侨。1945年9月17日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答腊,年仅50岁,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美国《密勒士评选》曾评出当时中国文坛最具知名度的五位作家,郁达夫位列其中。他是一位优秀的作家,也是一位优秀的出版家,并且与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一同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中国现代文学和出版事业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贡献。郁达夫在文学创作上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因此在小说和散文中毫不掩饰地勾勒出个人生活的轨迹,也深深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个性和人生际遇。郁达夫的文学活动贯穿了从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的几个重要革命时期,从最初表现青年的苦闷开始,逐渐扩大到反映劳动人民的不幸,以至描写革命风暴的到来。他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也是一个跟随时代一道前进的作家。他的作品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部分精神面貌。在艺术上,则侧重于表现自我,带有较浓重的主观色彩,既有表现对旧社会的抗争与愤激的直抒胸臆,也有坦率的自我暴露、病态的心理描写、悒郁感伤的心灵倾诉,形成感情意味浓厚的浪漫主义倾向。《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秋柳》《空虚》《血泪》《孤独》《采石矶》《茑萝行》《春风沉醉的晚上》《落日》《离散之前》《薄奠》《东梓关》《移家琐记》《杂谈七月》《烂柯纪梦》《仙霞纪险》《出昱岭关记》《屯溪夜泊记》《故都的秋》《杭州》《达夫游记》《达夫散文集》《闲书》《我的忏悔》《两浙曼游后记》《记耀春之天然殇》《西溪的晴雨》《雨》《江南的冬景》《记风雨茅庐》《花坞》《北平的四季》《马六甲记游》《零余者》《灯蛾埋葬之》《一个人在途上》小说分析《沉沦》中大胆地描写了男女了性爱.性心理,同时也发出“祖国呀祖国!我的死都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吧!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的悲号。《沉沦》是一篇深受五四思潮影响的作品,作者身在海外,就更多的吸收并接见了外国文艺理论的思想。读者从他的作品中不难发现,在他早期作品,诸如《银灰色的死》、《沉沦》等都有借鉴外国作品的痕迹。但在《沉沦》却有一种很大的创新。《沉沦》的“自叙体”是受日本的“私小说”的影响;“零余者”的形象借鉴了屠格涅夫在1850年的《多余人日记》的影响;深刻的内心剖析是借鉴了弗洛伊德心理学的理论;其中对《沉沦》影响最大的是日本的“私小说”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同时法德的文学思潮也对其创作影响很大。创作于1932年3月,在郁达夫的小说中算不上佳作。作者自己是这样评价的:“这一篇小说,大约也将变作成我作品之中最恶劣的一篇。”后来,他在《沪战中的生活》中又对创作《弱女子》的意图作了说明:“我的意思,是在造出三个意识志趣不同的女性来,如实地描写出她们所走的路径和所有的结果,好叫读者自己去选择应该走那一条路。”理论界对《弱女子》的评价和研究,大多取批评和否定的态度,并且,主要是围绕三位女性人物(特别是“弱女子”郑秀岳)进行的,而对差不多贯穿小说后半部分的“弱女子”的丈夫吴一粟却几乎没有提及。笔者以为,郁达夫在小说中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中,吴一粟应有自己的一席地位。关于吴一粟这一人物,有些问题值得探讨,如:作者为什么要在《弱女子》中塑造了一个比“弱女子”还弱的“弱男子”?“弱男子”吴一粟是否也属于“零余者”?为此,本文想对这一人物作些初步探讨。郁达夫的自传体小说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下层知识分子,他们的生活穷困潦倒,因此充满了失意和颓伤的情感。这些患有严重忧郁症的落魄知识分子,是当时社会的“零余人”形象,这些主人公的灰色人生也使小说的格调偏于低沉。尤其被评论家所诟病的,是小说中毫不掩饰的对病态、畸形的性心理进行了直白的描写,这一点是不能被中国的道学家所接纳的作品。第一个站出来为郁达夫的小说进行正面评论的是周作人,他认为“《沉沦》中虽然有猥亵的分子而无道德的性质”,因此,他认为《沉沦》是一件艺术品。2.在小说中大胆直率地进行心理描写。郁达夫是一个情绪化的人物,这也影响到了他的小说创作,在写小说时,他是凭着主观思路去写的,很少顾及到小说创作中的人物、情节、环境等写作要素,而把大量的主观抒情的东西写进作品中,尤其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非常的细腻,这种小说散文化的倾向对后来的作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因为对传统道德观念提出了挑战,并且首创了自传体小说这种抒情浪漫的形式,对当时一批青年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形成了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坛一股浪漫派的壮观潮流。3.以散文的手法进行小说的创作。病态的心理,潜意识心理的描写郁达夫小说的艺术特点:自自叙传的写法自然流动的抒情结构散文分析从1921年9月到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他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居住近三年,这段时间里,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下许多的游记散文。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本文。本文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由于本文的写作离今天已经久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蕴和情味可能有些困难,所以应当先作些作者情况和背景介绍,并提示学生诵读,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当读到作者直接抒怀时更要认真感受作者的心意、情怀。要注意课文的文眼,即“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此句提纲挈领,笼罩全篇,更要认真领会,循此线索整体把握文章大意。作者在对北平秋的描绘中,寄寓了眷恋故都自然风物和对美的执著追求,流露出一种沉静、寡淡的心境。“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意;“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本书秉承“行云有影”书系“于编选诗文名篇同时,旁搜广求,佐以相关之信史及图片,与正文参差错落”的编选方针,在每篇作品相关之处适当加入相关背景文献资料及历史图片。岁月不居,斯人已逝,俯仰间已是百年。百年间多少天崩地裂,多少流离转徒,英雄意气,儿女情悉,都已随着岁月的飘零,飒然远去了,空使后来人怅惘于逝水流年,徒呼奈何!而往昔之悲欢陈迹,在在如昨,抚之能不感襟怀廖落而为之怃然乎?“屋顶上飞下来的一阵两阵的比西班牙舞乐里的皮鼓铜琶更野噪的锣鼓响乐,也未始不足以打断我这愁人秋夜的客中孤独,可是同败落头人家的喜事一样,这一种绝望的喧阗,这一种勉强的干兴,终觉得是肺病患者的脸上的红潮,静听起来,仿佛是有四万万的受难的人民,在这野声里啜泣似的,“如此烽烟如此(乐),老夫怀抱若为开”呢?”作品以黑暗污浊的大都市为背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了深刻的阶级矛盾,反映了下层人民的苦难,展示了他们自发的反抗意识及纯洁美好的心灵;同时也表现出,在那样的社会中,下层知识分子与穷苦工人之间是可以沟通的,并且歌颂了他们之间真挚的友谊。“春风”暗指革命后会建立起一个新社会。“晚上”指的是革命前黯淡无光的现实社会。对于作品中那些下层人民来说,在新社会里生活如沐春风。现实虽然残酷的打压着他们,但是他们的心灵依旧犹如春天一样美好,并对未来充满着向往。作者在最后描写着走在春风沉醉的晚上,寓意着在当时动荡不安的年代里依旧对革命充满信心!郁达夫的作品在前期都属于零余者小说,主人公大多是留学生,愤懑的落魄知识分子.基调显得很颓废,很多的自怨自艾,呼喊式的直接抒情,而且有很多暴露的色情描写.,但《春风沉醉的晚上》,整篇文章平淡,但充满了真挚的感情,令人甚至感到有点温馨.而且写了我这个知识分子与一个萍水相逢的女工陈二妹互相关心,扶持.知识分子开始走向民众,这是题材方面的跨越.本文分析了郁达夫前后期小说创作之三大变化:从题材看,经历了从“性的苦闷”到“生的苦闷”的变化;从人物形象看,经历了从“知识分子”到“下层劳苦大众”的变化;从结构看,经历了从“散文化结构”到“完整情节”的变化。“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江南的冬景》巧借诗句的意境,并通过作者的品评将这个意境推到一个新的境界;虽然语句简洁,但包容的意象十分丰富,既增强了散文的意趣又体现出作者闲适的心境。郁达夫的散文具有极强的美学特征:清新隽永,明丽真挚,富有神韵;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郁达夫散文的思想倾向,表现出了独特的个性,他对于旧中国那种阴暗发霉的生活,充满着一种强烈的愤懑情绪,用一种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的心态,大声疾呼地去痛斥它,揭露它。

1 / 2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