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章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和原则第一节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第二节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2第一节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一、地租和地价理论二、土地区位理论三、持续利用理论四、生态经济理论五、人地协调理论六、系统工程理论3一、地租和地价理论(一)地租基本前提:土地利用和土地所有权的出现。(二)地租基本理论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早期地租理论威廉.配第:地租是土地上生产的农作物所得的剩余收入;由于土壤肥沃程度和耕作技术水平的差异,以及产地距市场远近的不同,地租也不同。亚当.斯密:地租是因使用土地而支付给地主阶级的代价,其来源是工人的无偿劳动,是“一种垄断价格”。大卫.李嘉图:地租产生必须具备土地数量有限性、土地肥沃程度及位置的差异,从而产生了丰度地租、位置地租、资本地租。4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二)地租基本理论一、地租和地价理论在批判和继承了前人特别是李嘉图的地租理论基础上的创立的,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及其他地租的本质。一切形态的地租都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一切地租都是剩余劳动的产物,是以土地所有权的存在为前提。5一、地租和地价理论(三)地租的分类:按照物质形式按照物质形式11一、地租和地价理论(四)地价理论12一、地租和地价理论(四)地价理论马克思地价理论:(1)从理论上看,显示的土地可以分为两个组成部分:土地物质和土地资本。土地资本是凝结在土地之中的固定资本。(2)土地价格是是土地收益(地租)的资本化,即是土地权利和土地收益的购买价格。(3)土地价格的本源来自剩余价值,地租是租赁土地的价格,地价是购买土地的价格。(4)土地价格是地租的资本化:土地价格=地租/利息率1314一、地租和地价理论(五)地租和地价理论对规划的理论指导意义1516二、土地区位理论(一)定义:是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主要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规则。(二)研究目的:寻求地理事物存在的地域内在规律。(三)包括:农业区位理论、工业区位理论、中心地理论、市场区位论17二、土地区位理论1、1826年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农业经济时代):同心圆理论要点:农业生产的区位选择取决于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理论存在的需要满足的假设条件:(1)肥沃的平原只有一个城市;(2)不存在航运的河流,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3)土质条件一样;(4)城市的食物供给仅来源于周围的平原;(5)矿山和食盐都在城市附近。18农业区位理论的实际意义:(1)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2)这种分异源于生产区位和消费区位的距离,从经济实质上看是农业区位的级差地租。这位土地资源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经济依据。二、土地区位理论19二、土地区位理论2、1909年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劳动力、原材料、运输费用理论要点:通过分析运输费用、劳动力费用和生产集聚力三个因素的相互作用,找出成本最低点作为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理论存在的需要满足的假设条件:(1)原材料的供给地既定;(2)产品的消费地与模既定;(3)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不能移动,各地的劳动成本是固定的,在这种劳动花费水平下可以得到劳动力的无限供应。2021二、土地区位理论3、1930年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城市区位论):区域的宏观规划和城镇的空间布局规律。(1)城镇是区域的“中心地”。(2)不同等级的中心地的地位与作用不同。中心地的等级性表现在每个高级中心地都附属有几个中级中心地和更多的低级中心地。(3)不同等级的中心地在外形上相互衔接,而且在数量上和面积上具有密切关系,上一级中心地与下一级中心地的数量比例具有固定的系数。理论要点:22二、土地区位理论4、1940年廖什的市场区位论:工业配置的市场利润原则。理论要点:在杜能、韦伯等人的区位理论的基础上,从工业配置寻求最大市场角度,从总体均衡的角度来揭示整个系统的配置问题,以利润来判明企业配置的方向,并且把利润原则同产品的销售范围联系起来。理论贡献:提出关于企业配置的总体区位方程,当方程的约束条件得到满足,解出方程以后,也就确定了整个区域总体平衡的配置点。23二、土地区位理论(四)区位理论对土地规划的指导1、根据区域发展的需要,合理的确定土地利用方向和结构,将一定数量的土地资源科学的分配到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商业等部门,以谋求在一定量投入下获得尽可能高的产出。2、在具体利用时不仅要考虑地段的自然条件,而且要分析土地利用的经济关系,探讨土地利用最佳的空间结构。3、位置级差地租:R=E(p-a)-Efk24三、持续利用理论《人类环境宣言》《内罗毕宣言》《21世纪议程》《我们共同的未来》(一)概念的提出(二)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可持续性和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25一次性木筷的技术是日本人发明的,但日本人不用本国木材做木筷,而是从中国和印尼进口大量木材制造。26无锡太湖蓝藻暴发引发严重环保事件2007年5月从29日开始,江苏无锡市城区的大批市民家中自来水水质突然发生变化,并伴有难闻的气味,无法正常饮用。恶臭难当,不仅不能喝,连洗澡都不能用,手沾一下那臭水,臭味半个小时都散不去,满城的人见面提起这个事情都气愤。29日,抢购矿泉水的狂潮开始,一个无锡市市民回忆,他从5点半下班,跑了6个超市,在人群里挤了三个小时,最后只抢到了5大桶水。30日上午,很多公司就已经开始放假,9点多的时候无锡市城区的大润发、家乐福等几家超市,发现各种瓶装、桶装的纯净水已被抢购一空。有水的地方,价格也翻了一倍。不少市民开始大量购买其他品种的饮料,他们担心用变质水做饭影响健康。275月30日,无锡市前宋巷小区居民家中的自来水伴有刺鼻异味无锡市城区的大润发、家乐福等几家超市,发现各种瓶装、桶装的纯净水已被抢购一空28居民们排队等待着得到干净的饮用水5月30日,无锡从上海调来的纯净水,准备出售29最佳观湖景点,因蓝藻成祸,游客已经不能与太湖水亲密接触了30太湖蓝藻暴发原因蓝藻爆发,天灾背后的人祸-江苏太湖污染八年未除,水质持续恶化。1998年12月,国务院发起了太湖水污染治理“零点行动”,至今,投资过百亿元,但收效甚微,但自2001年以来,蓝藻年年爆发。政府的治理行动,远远抵不上污染扩展的速度。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水控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太湖水质污染甚至有加重趋势,对于水富营养化最直接的总氮、总磷指标,非但没有下降,甚至有上升趋势。31(三)土地的可持续发展三、持续利用理论关于自然资源中可持续利用能力的研究,国际研究的热点之一是土地资源持续利用。土地数量有限性和土地需求增长性构成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矛盾,所以协调土地供给和土地需求是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永恒主题,也是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内容。土地可持续利用:指使用土地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预测不会引起土地适宜性退化的土地利用。32三、持续利用理论(四)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的具体目标:1.在资源数量配置上与资源的总量稀缺性高度一致。(即把有限的土地资源配置到综合效益好的项目上,并安排好比例关系)2.在资源质量组合上与资源禀赋相适应。3.在资源的时间安排上与资源的时序性完全相当。(注意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延续性)4.土地资源配置应当考虑各地区差异,反映各地区特点,激发各地区发展活力。33四、生态经济理论是从生态学和经济学角度出发,研究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演变规律的一门学科。经济学(Economics):是研究生产力组织和生产关系及其调节的一门学科。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无机和有机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生态学就是自然经济学)(一)生态经济学:34(二)生态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的比较1.传统经济学忽略了人类经济活动赖以进行的基础——生态环境,认为人类经济活动仅是一个经济系统,而将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外生变量来对待。生态经济学则将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作为决定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来对待,而且认为它们都是有经济价值的,它们的状况是决定人类福利的重要因素。2.生态经济学对传统经济学的生产观作了修正。传统经济学对生产的定义是:以一定生产关系联系起来的人们,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资料的过程。生态经济学的生产观认为,现代社会生产是为了提高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以一定的生产关系联系起来的人们,在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物质资料的前提下,合理地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资料的过程。35生态经济学修正了传统经济学的消费观。生态经济学反对过度消费,提倡理性消费。这种理性的消费观念就是要走出人与自然对峙状态中的消费误区。因为大自然无法毫无限制地满足人们贪得无厌的欲望,人们应当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性原则下规范消费。(二)生态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的比较36(三)土地利用的生态经济观⒈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⑴水土资源匹配、分布不均衡。⑵人口严重压迫资源,人口负荷过重,土地资源承载力接近极限,我国已经在借用和耗竭后代应享用的资源配额。⑶土地资源利用效益低,整体效益差。37五、人地协调理论1.人地关系:是指人类与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环境之间的关系。2.人地协调理论的中心思想⑴人是地球环境演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体组成与环境化学成分之间奇妙的相关性,反映了人类对环境的依赖关系。⑵地球上生物与环境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⑶作为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界,已经基本上成为社会化了的自然界,人化了的自然界。⑷对人类来说,地球是一个负担能力有限的相对封闭的系统,散失到外层空间或由外层空间增加的物质的数量都是微不足道的。⑸人类的活动应符合自然规律,反之破坏了地球维持生命的能力,终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38人地协调理论演化古代环境决定论人类活动受制于自然环境现代近代征服自然论过分强调人类的主观能动作用人地协调论人类是地球环境进化的产物人类是环境的依赖关系人体组成与人类生存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动态平衡关系39六、系统工程理论(一)基本概念:1.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组织起来的具有某种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且它本身又是它所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2.系统工程:是指以大型的复杂的系统为研究对象,并有目的地对其进行规划、研究、设计和管理,以期达到总体最优效果的一门学科。3.土地系统:是指由耕地、林地、牧地、水地、市地、工矿地、旅游地和特种用地等子系统组成的大系统。40式中:S——系统,Si——第i个组成部分,R——定义域。传统工程=一般的逻辑思维+专业工程知识系统工程=传统工程+系统观点+数学方法+计算机技术系统工程方法论为研究方法的整体性,技术应用上的综合化,组织管理上的科学化。系统可以看成是各个组成部分的集合41第二节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一、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原则二、因地制宜原则三、综合效益原则四、逐级控制原则五、动态平衡原则42一、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原则我国宪法明文规定:矿产、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全面规划,严格管理、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制止非法占用土地的行为。43二、因地制宜原则土地具有空间特性因地制宜原则具体体现为土地特性和用地要求的协调上土地利用与土地适宜性土地质量(区位和土地肥力)是一个动态概念土地利用规划没有固定模式和标准设计44三、综合效益原则综合效益————单项效益(融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为一体)(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表为三效益最大化即最大化式中CB—综合效益(总效益);Ei—分别表示社会(E1)、经济(E2)、生态(E3)效益。31iiECB31iiSCL最小化式中CL—总损失;Si—分别表示单项损失土地利用效率45四、逐级控制原则不同等级、不同尺度土地利用规划之间存在着内在有机联系。上一层次和级别的土地利用规划对于下一层次和级别土地利用规划的指导和控制作用,下一层次和级别土地利用规划同时是上一层次和级别土地利用规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