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弓形虫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弓形虫流行病学的研究进展姓名:李娜学号:2010108039一.弓形虫简史:1900年,Laveran(拉费朗)从麻雀体内观察到疑似今日弓形虫的虫体.讲座提纲-P.3拉费朗(Laveran)麻雀讲座提纲-P.41908年,法国学者Nicolle从北非突尼斯-刚地梳趾鼠(Ctenactylusgondii)的肝、脾单核细胞中发现了一种类似利什曼原虫的寄生物,当时被称为“刚地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gondii).后来认为不同于利什曼,而是一种独立的寄生虫。由于该虫滋养体(速殖子)外形象弓箭的“弓”。故命名为“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gondii)。(也叫“弓浆虫”或“弓形体”).法国学者Nicolle刚地梳趾鼠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gondii)一、形态(1)滋养体:寄生于细胞内或散在于细胞外。(2)假包囊:寄生于宿主细胞内若干滋养体的集合体。见于急性感染期。(3)包囊:宿主细胞内若干滋养体的集合体,集合体外有一层囊壁。见于慢性感染期。1.速殖子(tachyzoite)主要寄生于中间宿主的有核细胞内,呈不对称的新月形,一端较尖,一端钝圆,一侧扁平,另一侧膨隆,大小约4~7m×2~3m。用姬氏液染色后,可见核位于虫体中央偏后,呈紫红色,胞浆呈蓝色,在虫体靠尖端半部有染成浅红色的颗粒为副核体。从有核细胞内逸出游离于体液或组织液中的速殖子能作螺旋式转动。在细胞内寄生的虫体以内二芽、二分裂及裂体增殖等方式不断增殖,一般含有数个至十几个虫体,这个由宿主细胞膜包绕的虫体集合体称为假包囊(pseudocyst)。2.包囊(cyst)包囊寄生于中间宿主组织内,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小至5m,大的可至100m以上。最外层为虫体分泌的一层富有弹性的坚韧囊壁,囊内为生长缓慢、不断增殖的缓殖子(bradyzoite),虫体的数量由数个至数千个,缓殖子在形态上与速殖子相似,但是虫体较小,核稍偏后。包囊可在宿主组织内长期存活,在一定条件可破裂,释出的缓殖子又侵入周围的细胞形成新的包囊。3.卵囊(oocyst)卵囊是随猫科动物的粪便排出体外,为圆形或椭圆形,大小约10~12m,有两层光滑透明的囊壁,囊内充满均匀的小颗粒。成熟的卵囊多为椭圆形,大小约为9~11×11~14m,内含2个孢子囊,每个孢子囊含有4个呈新月形的子孢子。二、生活史(LIFECYCLE)要点猫是终末宿主,许多哺乳动物及人均为中间宿主。弓形虫在猫肠上皮细胞内进行裂体增殖及有性生殖而形成囊合子,并随粪便排出。在中间宿主体内的发育:在急性期形成假包囊,不断胀破有核细胞释放速殖子;在慢性期则形成包囊,缓慢胀破有核细胞释放缓殖子。弓形虫各期均有感染性,人的感染主要来源于动物肉类,也可因食入猫排出的囊合子而感染。弓形虫可在终末宿主之间、中间宿主之间、中间宿主与终末终主之间传播.三、流行病学1.流行概况广泛流行的原因:①生活史多个时期有感染性;②中间宿主广泛;③能在终宿主间、中间宿主间,终宿主与中间宿主间交叉感染;④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传播;⑤卵囊排放量大且抵抗力强。四、弓形虫病的发病机理和免疫弓形虫侵入过程的第一步是识别并吸附靶细胞。在弓形虫对宿主细胞吸附起始过程中,弓形虫粘连蛋白、表面外源凝集素及主要的弓形虫表面蛋白起重要作用。此外,虫体前端的两种细胞器,棒状体与微线体也参与其中。弓形虫感染本身又可以诱导免疫抑制,进一步降低宿主的免疫状态,形成病情不断发展的恶性循环。在感染早期,IgM和IgA升高,一个月后被高滴度IgG替代,并维持较长时间,能通过胎盘传给胎儿,IgM则不能,如新生儿体内查见特异性IgM,则说明有先天性弓形虫感染。特异性抗体的保护作用不明显,尤其在急性期,弓形虫抗体不起决定性作用。在宿主抗弓形虫感染中期细胞免疫起主导作用,细胞免疫的状态决定了宿主感染弓形虫后的发展趋势和转归。主要通过诱导T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多种生物活性细胞因子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2.流行因素(1)传染源:猫和猫科动物是重要传染源;孕妇只能通过胎盘感染胎儿。(2)传播途径有两种:先天性:母体经胎盘感染胎儿(垂直感染);获得性:经口感染食用未煮熟的含弓形虫的肉、蛋、奶等经损伤的皮肤粘膜或经输血、器官移殖而感染;接触被卵囊污染的土壤水源亦为重要传播途径;节肢动物(如蝇、蟑螂)携带卵囊。(3)易感人群:胎儿、婴幼儿、肿瘤病和艾滋病患者易感。四、弓形虫与弓形虫病防治研究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1.诊断标准化问题。(诊断方法质控、诊断依据标准)就弓形虫病本身而言,目前国内尚无统一诊断标准。其中最重要的是需将弓形虫感染与弓形虫病加以严格区分。人群感染弓形虫后,由于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大多数人无临床症状,仅少数人有免疫功能缺陷的人才产生症状而罹患弓形虫病。弓形虫感染的人数相当可观,而弓形虫病人却相对较少。到目前为止,在我国文献报告的弓形虫病人不超过150例。但实际存在的、潜在的、分散在各地临床内、外、妇、儿、眼、产、神经等科未能被发现的弓形虫病例数据估计至少有39万人。弓形虫感染的鉴别条件:①无临床表现;②仅在弓形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或弓形虫血清学检测中发现弓形虫IgGAb㈩,但Ab滴度仅提示为既往感染。弓形虫病的鉴别条件:①具有临床症状和体征;②弓形虫病原学检查(包括循环抗原的检测)㈩或弓形虫IgMAb㈩,且Ab滴度提示现症感染或呈现疾病性的动态改变。(染并非疾病)前者无需治疗;后者需予抗弓形虫药物治疗。2.根治方法的寻找和发现。目前有关弓形虫病的治疗报告,大部分缺乏严格对照。因此,其科学性不太理想。对一些弓形虫合并症(如孕妇、弓形虫性视网膜脉络膜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等需作更多的研究,以设计出更好的治疗方案。

1 / 1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