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经济制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十五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经济制度教学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出的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的规定性及其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启发同学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紧紧围绕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探索深化所有制和分配制度改革的途径和措施;努力掌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科学方法。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规定性及其主要矛盾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规定性及其依据1.社会主义发展要不要划分阶段,如何划分阶段,经历了相当长的探索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就作过预测,认为从资本主义灭亡到共产主义实现要经过三个历史阶段,即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列宁曾提出了“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发达的社会主义”、“完全的社会主义”等概念,同时还认为,人类社会要经过哪些阶段到达共产主2.我国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范畴,并做出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是依据我国的基本国情提出来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规定性第一,从社会性质来说,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第二,从发育程度和发展水平来看,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还存在诸多不相适应的部分,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阶段。4.确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依据首先,是由我国生产力发展状况所决定的。其次,是由我国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性质决定的。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论断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首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通真理同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结晶。其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指导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三、社会主义的本质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第一,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制度。我国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物质技术基础比较薄弱,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建立起社会主义的雄厚物质技术基础,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第二,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第三,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第四,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总之,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应是我国现阶段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3.一定要集中精力,千方百计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快生产力发展,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要加快生产力发展,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改革开放是发展生产力、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强大动力,要加快生产力发展,必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和依据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与这种状况相适应,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已是我国现实经济中客观存在的事实。3.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要作到:第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第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第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二、公有制经济的本质、实现形式及主体地位1.公有制和社会主义公有制所谓公有制,是指一个社会群体(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归社会主义国家的全体或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和支配的一种新型的所有制。2.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是由劳动者在全社会或社会的部分范围内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生产,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获得经济利益。3.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社会主义公有制有多种实现形式,不仅包括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经济成分和集体经济成分。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利用。要努力探索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4.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并不意味着以国有经济为主体,也不意味着公有制经济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越大越好。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关键是要提高公有制经济的整体质量,提高公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掌握国民经济的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加强的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三、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1.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对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创造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有重要作用。2.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要进一步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采取措施,实现公平竞争;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以充分发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作用。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一、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1.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生产部门中进行的。参与分配的主体有三个:政府、企业和个人,与收入分配主体相对应,整个收入也就划分为三个部分:(1)政府收入。主要表现为财政收入,其来源有:各种形式的税收,政府凭国有产权获取的收入,如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费等。(2)企业收入。是指企业销售收入减去各种成本(含付给职工的报酬),再减去企业应向政府缴纳的各种税收和利润后的剩余部分。(3)个人收入。是指个人劳动或由于提供各种要素所得的收入减去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后的收入。不仅包括劳动收入,也包括各种非劳动收入。2.国民收入再分配经过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后,形成了政府集中的纯收入、企业各类基金和要素所有者的个人收入三种基本的原始收入。这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出发点。3.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必要性首先,它是实现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职能的需要;其次,它是政府宏观调控国民经济的需要;第三,它是发展基础产业部门、薄弱环节和落后地区的需要;第四,由于个人劳动能力,尤其是个人拥有要素多少的不同,个人收入存在很大差异,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来调节个人收入,缩小这种差异,从而起到维持社会公平的需要。最后,社会保障基金的设立、社会后备基金的建立以及国家物资储备的保证都离不开国民收入的再分配。4.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政府的财政支出实现的。财政支出主要可以分为:(1)经济建设支出;(2)科教文卫与行政、国防支出;(3)转移支付的支出。除了财政支出渠道以外,政府还可以通过调整再贴现率等货币政策来进行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1.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基本要求是:第一,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都必须参加社会劳动,实行按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第二,按劳分配所依据的劳动排除任何客观因素如土地、机器等生产资料的影响,只包括劳动者自身脑力与体力的支出。第三,作为分配尺度的劳动,不是劳动者实际支出的个别劳动,而是劳动者在平均熟练程度和平均劳动强度下生产单位使用价值所耗费的社会平均劳动。2.按照马克思的设想,按劳分配的实现的前提条件(1)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劳动成为消费品生产与分配的惟一因素。(2)经济社会条件要能够保证劳动者各尽所能。这些条件包括,要有足够的生产资料可供投入生产,要有足够的就业机会并且劳动者有充分选择职业的自由。(3)商品经济已经消亡,不需要著名的“价值”插手期间。(4)社会可以统一对社会总产品做各项扣除。劳动者除了可供个人消费的消费资料之外,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成为个人的财产。3.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实行按劳分配,可以排除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而占有他人劳动成果的可能,从而对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把每个劳动者的劳动和报酬直接联系起来,从而使每个劳动者从物质利益上关心自己的劳动成果,这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实行按劳分配,实现了劳动平等和报酬平等,有利于实现社会分配的公平与公正,从而可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从这样的意义上说,实行按劳分配是人类历史上分配制度的一场深刻革命。4.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基本要求是:按照投入的生产要素的多少而分配社会财富。一般地说,投入资本得到利润,投入土地得到地租,投入劳动得到工资,投入资金得到利息。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在分配领域的实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是通过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实现的一种在多种社会制度中通行的分配方式。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即按照投入生产要素在财富形成中的贡献分配。三、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1.必要性(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的。2.意义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利于调动社会广大成员的积极性,把分散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动员起来进行现代化建设,实现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平与效率1.经济学中的效率概念效率是指人们对经济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具体来说,效率是指资源最合理的配置,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2.效率表现效率表现在三方面:生产以前要素的配置效率、生产之中要素的使用效率和生产之后要素报酬的分配以及由此决定的消费对效率的影响。尽管效率主要体现在生产中的要素配置和使用上,但决定要素配置和使用的是要素的价格,而要素的价格即是要素所有者的报酬,这必须由分配来决定,因此分配对效率的影响意义极大。3.公平公平本是伦理学上的概念,是指人们对既定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认识和评价,其原则和标准因时代和社会制度而异,内容涉及政治、法律、文化等各个领域。由于经济是基础,因此对经济关系的评价是公平的核心。公平首先是指收入水平有道德的标准。公平目标还有收入差距的判断。衡量经济公平的一个有用工具是洛伦兹曲线。4.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在图15-2中,洛伦兹曲线就是对角线OE,OE被称为绝对平均线,因为这样的洛伦兹曲线表示所有家庭都得到完全相同的收入。当然,OE线未必是一种最公平的分配方式。另一极端是完全不平等的洛伦兹曲线O

1 / 5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