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微循环(一)组成微A、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网、通血毛细血管、A-V吻合支、微V1.直捷通路主要存在于骨骼肌路径:微A后微A通血毛细血管微V特点:经常开放、流速快、物质交换少作用:使部分血液迅速回心2.A-V短路皮肤、皮下组织路径:微AA-V吻合支微V特点:壁厚、流速快、无物质交换、一般关闭作用:体温调节3.迂回通路路径:微A后微A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网微V特点:壁薄、透性好、流速慢作用:物质交换第三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一、神经调节(一)心血管的神经支配1.心脏的神经支配(1)心交感神经a.心率加快b.传导加速c.心缩力增强(2)心迷走神经a.心率减慢b.传导减慢c.心缩力减弱一般情况下,心迷走N和心交感N对心脏的作用是相对抗的,但心迷走N的作用强于心交感N的作用。2.血管的神经支配(1)交感缩血管神经a.几乎所有血管均有支配,且多为单一支配b.紧张性活动(交感缩血管紧张)安静状态下,持续发放低频冲动。(2)舒血管神经A.交感舒血管神经动物骨骼肌微动脉有,释放Ach、作用M受体、防御性反应的一部分B.副交感舒血管神经分布在脑、唾液腺、胃肠道腺体和外生殖器血管上,调节局部血流量。(二)心血管中枢延髓:基本心血管中枢交感缩血管中枢心交感中枢心迷走中枢延髓以上:高级整合(integration):使心血管功能活动与机体其它功能活动协调一致。刺激下丘脑“防御反应区”警觉、肌紧张↑、搏斗姿势(三)心血管反射1、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减压反射)(1)反射弧压力感受器:位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血管外膜下,适宜刺激是动脉管壁牵张刺激。传入神经:窦N入舌咽N,主动脉N加入迷走N中枢:基本中枢位于延髓传出神经:心交感N、心迷走N、交感缩血管N效应器:心脏、血管(2)反射过程压力感受器传入神经延髓心血管中枢血压维持正常水平正常情况下减压反射:由血压升高或降低通过压力感受性的反射使血压回降或升高的活动过程。是负反馈。(3)特点①经常起作用②对搏动性的压力变化比稳定性压力变化更为灵敏。③属负反馈调节机制,通过这一反射,缓冲了动脉血压的变化。2.颈A体和主A体化学感受性反射1)适宜刺激:PCO2、PO2及H+浓度2)对正常血压不起作用,只有低氧、窒息、失血、动脉血压过低(<80mmHg)、酸中毒等才发生作用。3)其效应仅为单向升压。二、体液调节(一)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近球细胞分泌肾素血管紧张素原(肝脏产生)(入血)↓肾素血管紧张素Ⅰ(10肽)↓血管紧张素转化酶(肺内)血管紧张素Ⅱ(8肽)↓血管紧张素酶A(血浆和组织中)血管紧张素Ⅲ(7肽)2.作用以血管素紧张Ⅱ作用最强①全身微A收缩、交感缩血管中枢紧张性↑→外周阻力↑②静脉收缩→回心血量↑→心输出量↑(1)血管紧张素Ⅱ③肾上腺皮质Na+、H2O血释放醛固酮↑→重吸收↑循环压↑④直接促进肾小管血量↑对Na+和H2O的重吸收(2)血管紧张素Ⅰ:刺激肾上腺髓质释放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3)血管紧张素Ⅲ:血管紧张素Ⅲ的缩血管效应仅为血管紧张素Ⅱ的10%-20%,但刺激肾上腺皮质释放醛固酮的作用比血管紧张素Ⅱ大(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1.来源:由肾上腺髓质分泌,其中E约占80%,NE约占20%。2.作用:(1)肾上腺素(epinephrine,E)心率↑、心肌收缩力↑→心输出量↑临床上常用作强心剂。(2)去甲肾上腺素(NE)去甲肾上腺素主要是使血管收缩,增加外周阻力使血压↑。临床上常用作升压药。(三)血管升压素(抗利尿激素)1.来源:由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分泌,经神经垂体释放入血。2.作用引起血管平滑肌强烈收缩,外周阻力↑,血压↑,在正常情况下主要是抗利尿作用。只在失血、休克等应急情况下才同时发挥升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