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1】(2010·山师附中模拟)某电视剧主题歌“大地在我脚下……夷平六国是谁,哪个统一称霸,谁人战绩高过孤家?”描写的是中国古代哪位帝王A.秦始皇B.唐太宗C.汉武帝D.康熙【解题分析】通过“夷平六国……统一”等字眼可知这是秦王嬴政的功绩,与此对应的就是秦始皇。答案:A【变式训练】如图所示,将“战国七雄”诸侯国的“马”字不同写法,统一为小篆字体,随后又发展为隶书的是()A.齐国B.魏国C.秦国D.秦代答案:D【例2】(2010·枣庄模拟)阅读下列材料: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史记·秦始皇本纪》请回答:(1)据材料,王绾与李斯争论的焦点是什么?(2)据你所知,秦始皇采纳了谁的建议,并采取了什么措施?(3)谈谈你对该制度的认识。【解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理解能力,考查的知识点是郡县制,但通过原始资料中的争论,将郡县制与此前的分封制进行比较,更能体现历史的进步。思路清晰,主题明确。1.(2010·南京高二检测)下列关于嬴政定“皇帝”称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B.表明嬴政要效法古代有道明君C.是中央集权发展的结果D.体现了专制主义的倾向2.秦始皇在中央同时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其直接目的是()A.确立皇权至高无上B.防止大臣专权C.削弱地方权力D.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识记能力。注意“直接目的”,三公制是分化相权,避免大臣专权。3.(2010·滨州高二检测)秦始皇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中,有利于政令传达的是()①统一度量衡②统一货币③统一文字④修筑驰道A.①②④B.③C.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选C。①②促进经济发展,与政令无关。③统一文字与④交通网道都利于政令传达。4.古人坐船从位于漓江的桂林直达位于湘江的长沙,这种情形最早可能发生在()A.商朝B.西周C.秦朝D.战国【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依据所学知识,历史上沟通湘江和漓江的水利工程灵渠出现于秦朝。5.秦始皇对中国历史做出的最重要贡献是()A.建立了封建制度B.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C.在全国推行郡县制D.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解析】选D。本题为最佳选择题,对于中国历史来讲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B项只是对于封建社会阶段而言。6.秦始皇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有极其重大的影响,以下对于秦始皇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完成了统一,使人民生活安定,经济发展繁荣B.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C.统一了度量衡、货币、文字,有利于全国经济、文化的交流D.结束了长期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解析】选A。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注意要利用秦朝的暴政这一知识点思考问题,由于徭役、兵役繁重,人民并没有过上安定的生活。7.2010年6月24日中华网发表文章,《秦始皇的秘密——如果历史可以推理》,下列关于秦王嬴政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公元前238年亲政,平定了嫪毐叛乱B.公元前230年,秦灭韩、俘虏韩王安C.公元前228年,秦灭赵、攻占邯郸D.公元前223年灭齐,完成了统一【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A、B、C三项都正确,公元前221年秦灭齐,完成了统一,故选D。8.秦朝实行“焚书坑儒”政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有()①钳制了学术思想的发展②摧残了先秦文化③加剧了秦王朝与知识阶层的对立④制造了封建皇权摧残文化知识分子的先例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焚书坑儒”是秦朝的思想文化专制政策,①②③④都是这一政策造成的消极影响,因此选A。9.(2010·广州高二检测)右图反映的历史信息正确的有()①展现了2000多年前秦军的磅礴气势②表现了秦始皇横扫六国,统一全国的恢弘气势③体现秦朝高超的制陶雕塑水平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秦始皇的暴政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依据所学知识①②③④都符合秦陵兵马俑的特征。10.2010年6月7日,搜狐网报道,秦始皇陵考古又取得重大成就。请判断秦灭六国实现统一的客观原因是()A.商鞅变法使秦国势力日益强大B.秦国在统一过程中采取了正确的策略C.统一的条件成熟且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D.秦王嬴政具有雄才大略和过人的胆识【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一般来说,主观原因等同于内部原因,而客观原因等同于外部原因。解答本题,首先要分清主、客观原因。A、B、D三项都是秦国能够完成统一的主观原因,只有C项属于客观原因。11.(2010·温州模拟)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据此回答秦始皇批评的制度是()A.井田制B.分封制C.郡县制D.宗法制【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体现的信息是天下战斗不休,就是因为侯王的存在,而诸侯的存在是源于分封制,所以他批评的制度是分封制。12.右图是1945年日本天皇投降诏书,这是自隋唐以来日本向中国学习政治制度的结果之一。皇帝“诏书”制最早可追溯到()A.夏启B.秦始皇C.汉高祖D.汉武帝【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迁移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秦朝统一后,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命令改称为“诏书”以加强中央集权。夏启还未称皇帝;汉高祖、汉武帝在秦始皇之后。13.右图是秦朝中央官制示意图,如果秦朝某官员检举其他官员重大失职行为,按照秦朝中央官吏的职责,他可以找()A.丞相B.御史大夫C.太尉D.郡守【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辨析能力。丞相是百官之长,帮助皇帝处理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诏令,监督百官;太尉管军事;郡守属于地方长官,与此无关。据此判断应选B。14.(2010·镇江高二检测)秦朝之所以能够实现“一法度、衡、石,车同轨,书同文”,主要条件是()A.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B.实现了政治大一统C.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D.秦始皇能够厉行法治【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因果关系的理解。诸侯国分裂割据不可能统一交换标准,统一标准的主要条件是政治上大一统局面的实现,故选B项。15.(2010·潍坊模拟)秦统一后,“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区域,每一区域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这些官员()A.定期朝觐皇帝B.监督监察百官C.负责地方行政D.拥有世袭权【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材料描述的是郡县制,在这种制度下,地方官员主要是负责地方行政事务,不需要定期朝觐皇帝、监督百官,也没有世袭权,故C正确。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1.唐朝诗人李白在《古风》一诗中称颂:“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诗中的“秦皇”统一六国的年代是()A.公元221年B.公元220年C.公元前220年D.公元前221年【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识记能力。秦兼并六国、实现统一是在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2.(2010·大连高二检测)郡县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其依据主要在于()A.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B.郡县制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D.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解析】选D。皇帝掌握了地方官员的任免权,也就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利于统一和集权。3.关于“使黔首自实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春秋以来土地私有的重新规范B.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C.全国土地收归国有D.使土地私有制合法化【解析】选C。这是秦始皇下诏的内容,在全国范围内使土地私有制合法化,而不是国有。4.秦朝之所以能够实现“一法度、衡、石,车同轨,书同文”,主要原因是()A.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B.实现了政治大一统C.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D.秦始皇能够厉行法治5.(2010·临沂模拟)你认为下面的情况,哪种不可能是真实的()A.公元前202年某月某日,身在咸阳的小苏给家人写了一封信,用的是小篆B.公元前228年某月某日,一官员称呼嬴政为大王,未受斥责C.公元前218年某月,张某被任命为某郡郡尉,负责治安,并享有皇帝赐的一块封地D.公元前219年,太仆王某奉命给秦始皇购买上等良马【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分封制已被废除,郡县制下的郡尉不会得到封地。6.据史书记载,公元前213年咸阳一位商人坐马车来到象郡,用他携带的200枚秦半两钱买了三个象牙、10本《庄子》以及109斤水稻,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记载()A.属实B.不可能是事实C.不能判断D.有可能是事实【解析】选B。咸阳到象郡需要经过灵渠,马车不能通过。秦代文化专制,《庄子》一书不能随便买卖。7.关于秦朝长城说法不正确的是()A.为抵御北方少数民族侵扰而修建B.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C.隔绝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D.与农耕区和畜牧区的分水岭基本吻合【解析】选C。民族关系有两面性,长城既是民族间矛盾斗争的产物,也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的见证。8.根据下图对始皇帝暴行的判断,最接近事实的是()A.竹帛烟销帝业虚,……坑灰未冷山东乱B.所以殄灭而降辱者,(亡于)六王之后也C.维(礼又廉耻)不张,……故万民离叛D.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9.(2010·福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指平民)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专心一志的意思)。器械一量,书同文字。日月所照,舟舆(指船和车)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忧恤黔首,朝夕不懈。……举错(同“措”)必当,莫不如画。——选摘自始皇二十八年《琅琊台刻石》(1)指出材料一中的哪些内容符合秦始皇的历史事实?(6分)答案:(1)事实:勤于政务,富于实干,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建设水陆交通网道,采取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确立一整套先进的制度、规范。材料二1973年8月5日,毛泽东作《读〈封建论〉,赠郭老》(指郭沫若)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多行秦政制,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2)材料二中的“焚坑事件”指的是什么?毛泽东在诗中认为“焚坑事件要商量”,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句话的理解。(7分)(2)事件:焚书坑儒。理解:秦始皇镇压反对派,控制思想,手段野蛮残暴,是对文化的摧残,对政治生活也造成恶劣的影响,但在当时条件下有利于巩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所以应辩证看待这一事件。10.(2010·南京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大酺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乡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1)根据材料一归纳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措施对秦朝产生的影响。(6分)答案:(1)措施:推广郡县制、收缴天下兵器、统一度量衡、车同轨、统一文字、迁徙富豪。影响: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着重要作用。材料二始皇既并天下,北筑长城,南戍五岭,又有骊山、阿房之役,兵不足用,乃至发谪。先发弛刑之类,次发西贾人之类,次发治狱不直者之类,次以隐宫刑徒者,次以尝有市籍者,又其次则大父母、父母尝有市籍者。先发里门之左,名闾左之戍。未及发右,而二世立,复调材士五万人,以卫咸阳。民不聊生,天下骚动,而胜广起矣。是时楚兵百万,而秦发近县不及,乃赦骊山徒奴产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