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光辉历程壮丽画卷: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由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和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相继失败中国的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由于他们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都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在华企业、中国早期官办企业和民族资本企业的产生和发展,使中国工人阶级逐步发展壮大起来»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1920年初,李大钊、陈独秀等开始在京探索和酝酿建党的问题。»1920年8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正式成立。1920年10月,北京成立共产主义小组。1920年秋到1921年春,武汉、长沙、济南、广州也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1920年下半年,旅日共产主义小组成立,1921年初,旅法共产主义小组成立。(二)中国共产党的创立1921年7月23日至8月初,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举行。李大钊陈独秀»大会选举产生了由陈独秀、李达、张国焘三人组成的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任书记。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纲领是“以无产阶级革命队伍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这次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大会址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一)投身大革命的洪流»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党的最低纲领即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立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使它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中共二大之后,党集中力量从事工人运动,领导了香港海员大罢工、京汉铁路大罢工等工人运动,迅速掀起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正式北伐,到1926年底,国民革命军已先后歼灭吴佩孚、孙传芳两大主力,1927年初已初步奠定胜局。北伐战争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巨大的胜利,正是国共合作结出的丰硕果实。»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突然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员和工人群众。随后,在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省的军阀也相继以“清党”为名,大规模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等控制的武汉国民党中央与共产党决裂,大革命宣告失败。»(二)掀起土地革命的风暴»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召开了八七会议,旗帜鲜明地清算了大革命后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四次成功地粉碎蒋介石军队的“围剿”之后,第五次反“围剿”时,由于王明等“左”倾教条主义者的错误主张红军损失惨重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撤出中央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长征。»(三)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发展壮大»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7年,“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从1941年--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四年之久的整风运动。»1945年春--1945年8月,抗战进入战略反攻阶段。»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代表在投降书上正式签字抗日战争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四)夺取民主革命的全国胜利»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向何处去的问题。»国民党统治集团企图抢夺抗战胜利果实,用内战的方式来剥夺人民已经取得的权利»双十协定双方在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两个根本问题上未能达成协议。»1945年11月19日,郭沫若等在重庆举行反内战大会,成立各界反内战联合会。»下旬,昆明学生举行反内战集会,三万余人总罢课。»12月1日,国民党派武装暴徒镇压学生。重庆、上海等地陆续爆发声援昆明学生的活动,形成“反对内战,争取民主”的大规模的爱国民主运动。»中国民主同盟和抗战后相继成立的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九三学社等民主党派和许多民主人士,也积极参加反对内战的斗争。»国民党当局在政治上处于被动地位。»在经过三年的全国解放战争之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并在首都北京举行了开国典礼。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基本内容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三大改造已经基本完成。从此,中国开始进入到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由于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仍然很低,党的工作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1958年5月,中共八大第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了毛泽东提议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多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全面展开农村生产力遭到了严重破坏这是党在探索中国自己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国民经济开始转入调整的新轨道»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七千人大会”刘少奇代表中央作了书面报告对建国以来12年的工作,特别是“大跃进”以来的工作经验和教训进行了总结国内形势逐步好转。(三)“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1966年5月--1976年10月: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所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害的内乱1976年粉碎“四人帮”的胜利,结束了“文化大革命”,从危难中挽救了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四、开创并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一)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1981年6月召开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会议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它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1982年9月,中共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召开,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提出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013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高度评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5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会议还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认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召开,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992年10月,中共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召开。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党的十四大还全面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召开,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括为邓小平理论,并作出了新的概括,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党的十五大以后,党中央先后就发展农业、国企改革、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十五”计划制定出一系列指导性方针。»2013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对现代市场经济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理论高度。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标志着我们党对现代市场经济内在规律的深刻把握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坚定决心。»全会还把“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提高到了新的实践高度。习近平同志指出“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让商品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起来,让资产所有者、生产者和消费者拥有充分自由的选择权,让市场具有充分的弹性和灵活性,让人民享有充分的经济自由和较高的物质福利。(三)新世纪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1.党的十六大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党的十六大于2002年在北京召开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基础上,提出与时俱进思想。»2.党的十七大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2007年10月,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命题,将科学发展观定位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党的十七大对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作出全面部署。»在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3.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为党和国家事业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4.党的十九大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全面审视了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大势,准确把握了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深入总结了党领导人民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和新鲜经验,对鼓舞和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意义。»4.党的十九大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九大报告指出,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要按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思考:»1.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背景»2.新世纪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