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上)期末练习作文评阅标准2018年1月17日【作文题目】2017年初,“中国诗词大会”火遍全国;2017岁末,诗人余光中去世,人们纷纷借他的诗句“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来表达对他的怀念。近年来,《诗刊》杂志的发行量和阅读量都在持续增长。中国诗歌网的注册会员达11万,注册诗社近2000家,平均每天收到投稿2000件。最近一个月,见诸媒体的诗歌节就有20多个,其中以地域命名的有“上海市民诗歌节”“张家界国际旅游诗歌节”“香港国际诗歌节”等,以人名命名的有“屈原诗歌节”“李白诗歌节”“徐志摩诗歌节”等。一次,中国青年报的记者街头采访一位90后,问到他的职业,他回答:“我是一个诗人。”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合理。【思考三个基本问题】一、坚持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写作方法,评阅方法、讲授方法。努力实现模拟训练价值的最大化。二、理顺日常训练与考场写作间的关系。三、发现问题,同时积极寻找高三后半段复习的增长空间。根据阅读材料,按要求作文老计一个人工作在大山深处,负责巡视铁路,防止落石、滑坡、倒树危及行车安全,每天要独自行走20多公里。每当列车经过,老计都会庄重地向疾驰而过的列车举手敬礼,此时列车也鸣响汽笛,汽笛声在深山中久久回响……大山深处的独自巡视、庄重的敬礼,久久回响的汽笛……这一个个场景,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在材料含义范围之内自立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2012北京高考】北京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儿”、“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作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不久前,有网友陆续把一些“老规矩”重新整理出来贴到网上,引发了一片热议。“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种现象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700字。【2014北京高考】【作文题目】2017年初,“中国诗词大会”火遍全国;2017岁末,诗人余光中去世,人们纷纷借他的诗句“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来表达对他的怀念。近年来,《诗刊》杂志的发行量和阅读量都在持续增长。中国诗歌网的注册会员达11万,注册诗社近2000家,平均每天收到投稿2000件。最近一个月,见诸媒体的诗歌节就有20多个,其中以地域命名的有“上海市民诗歌节”“张家界国际旅游诗歌节”“香港国际诗歌节”等,以人名命名的有“屈原诗歌节”“李白诗歌节”“徐志摩诗歌节”等。一次,中国青年报的记者街头采访一位90后,问到他的职业,他回答:“我是一个诗人。”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合理。近年来诗歌热材料陈述的核心近年来诗歌热2017年,从年初到年末,与诗歌热有关的文化事件。《诗刊》的发行量、阅读量在增长诗人多了诗社多了诗作多了诗歌节多了诗人开始成为年轻人的职业选择了年初,“诗词大会”热播。年末,人们用诗纪念余光中。……标准围绕“近年来诗歌热”展开立意,对“近年来诗歌热”这一现象进行思考、议论,均属于“符合题意”。情感态度可正面议:肯定其价值,思考其意义。也可反面论:反思其问题,思考其实质。论述角度可以立足命题材料,展开评论。(在保证准度的前提下,体现深度。)也可以在分析命题材料的基础上,有所拓展,有效说开去。(在保证准度的前提下,体现广度。)可以从命题材料的某一个点,深化分析。进而以点带面,展开对“近年来诗歌热”的深入思考。可以从命题材料的几个点入手,形成自我的论述逻辑,。进而多点勾连,形成推进,展开对“近年来诗歌热”的深入思考。……符合题意【2013年北京高考】科学家:假如请爱迪生来21世纪生活一个星期,最让他感到新奇的会是什么呢?文学家:我想,手机会不会让他感动不可思议呢。科学家:我同意,手机是信息时代的一个标志物,简直称得上是一部掌中电脑,丰富的功能一定会让这位大发明家感到新奇。文学家:手机的广泛应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或许这也是爱迪生意想不到的吧。科学家与文学家各自对手机的看法,引发了你哪些思考、想象?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作文题目】2017年初,“中国诗词大会”火遍全国;2017岁末,诗人余光中去世,人们纷纷借他的诗句“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来表达对他的怀念。近年来,《诗刊》杂志的发行量和阅读量都在持续增长。中国诗歌网的注册会员达11万,注册诗社近2000家,平均每天收到投稿2000件。最近一个月,见诸媒体的诗歌节就有20多个,其中以地域命名的有“上海市民诗歌节”“张家界国际旅游诗歌节”“香港国际诗歌节”等,以人名命名的有“屈原诗歌节”“李白诗歌节”“徐志摩诗歌节”等。一次,中国青年报的记者街头采访一位90后,问到他的职业,他回答:“我是一个诗人。”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合理。一号文:一类上(49)符合题意,论点明确,有自己独立的思考。立足题目材料与社会现实,阐述诗歌全民化对时代的意义。谈个人受益:从诗词文化熏陶到诗意扎根精神土壤,再到高雅文化弘扬社会主旋律,认识有深度。谈诗意社会文化基础的形成:从历史而现实,从具体做法到上位意识,论述有层次。中心突出,对“诗歌热”的社会现象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和思考。论述充分,无论是对诗歌的恰当引用,还是对社会现实的分析,大多信手拈来、使用精当。二号文:一类上(48)立足题目材料与社会现实,深入思考“诗风还是跟风”这一问题。面对“诗歌热”这一社会现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立意正确,且能看到考生较好的思维品质。论述中逻辑严谨,行文流畅。立足现象剖析实质在先:“爱读诗”“缅怀诗人”的背后是“文化消费”的体现,是贴上“文艺范”“诗歌控”标签的心理在作祟。开出药方积极疗救在后:“这个时代不是不需要诗歌”,“我们需要的是静下心来,感受诗情,感受生活”。社会问题谈清楚了,中国人骨子里“诗的基因”就能被唤醒、被激活。“中国必将再次成为诗的国度”。分析中见思考的深刻,引用中见广博的积累,如虹的气势见人文情怀。三号文:一类中(45)立意正确,论述充分。在对诗歌内涵的解读中,论述了诗歌根植于寻常人的日常情感这一特点。自古而今依次展开论述。这一点曾是古诗拥有迷人魅力的原因,但也曾一度迷失,使诗歌陷入了曲高和寡的境地。时至今日,诗歌的回归,再一次体现了其根植于日常情感的重要意义。诗词网注册会员的增加、诗歌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农民诗人的创作、90后的职业选择都是这一观点的有效印证。相较于1、2号文,观点揭示的过程稍有些迟缓;行文有自己的逻辑,但对题目材料的分析稍有些滞后,四号文:一类下(42)“让诗与生活相伴”立意正确,从“诗歌让人们的生活富有意义与浪漫色彩”和“诗歌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两个层面展开论证,有自己的论证逻辑,在对题目材料做了必要的分析后,再进行适度地拓展。对题目和社会现实有一定的分析,论证有效且充分。但将诗歌定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显得有些简单。其中的必然联系,论述的不甚充分。综观成文,定类一类下。五号文:二类上(41)“诗歌的新时代,已悄然来临”符合题意,论述逻辑流畅、内容充实。诗歌的历史发展、诗歌在今天的有效传播、诗歌对心灵的浸润作用,一路论来入情入理。本可以给到一类下,但行文到最后,谈到诗歌对于当代人纾解生活困境的作用时,论述有些游离。故定类二类上。六号文:二类上(40)在正反对比中展开论述。先论诗词看似“回暖”,实则不然,指出当代很多人并不能了解诗歌的情感与内涵。然后强调作者的思考,只有不停留在表面,探寻诗歌深层次的内涵,诗歌才能真正进入生活。当代城市打工一族读诗、写诗的生活图景,正体现了这一点。论述中有真实情感的流露,思考到位,内容略有些简单,所以定位在二类上。七号文:二类中(37)符合题意,诗歌被关注、被提倡,但少有欣赏其内在美的人;标榜自己为诗人、举办诗歌节,但始终浮于表面。立足于题目材料,有自己的思考。论述中比喻论证较为精彩,但整体成文较一类文,还是简单了些。论述作家“被喜爱”那部分,显然是论述人们纪念余光中后,意犹未尽,延宕出去的一笔,缺少必要联系的论证。八号文:二类中(37)符合题意,论述较充实。面对“诗歌热”,作者产生了一丝隐忧——推广诗歌,不只是追求热度那么简单。思考是对的,惜乎论述中有些散乱。内容较多,但每个点都没有论的太充分。内在逻辑也比较简单。九号文:二类下(33)围绕诗歌如何融入时代展开论述。错误的做法与正确的做法两相对比。符合题意,属于对题目材料的合理解读,但立论的提出有些生硬。论述虽然比较充分,但对材料的基本阐释不够,好在文章最后的部分又论回来了,整体行文还是有些简单。语言比较流畅。十号文:三类上(31)从文题看,考生想找一个特定角度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但本文第一段还未将材料核心事件概括清楚,直接由“诗词大会”的例子跳转到了传统文化,例论看似丰富,从纪录片写到动画片,论述现代科技如何给传统文化提供技术保证,却只字未提材料的“诗歌在当代受到追捧”这一现象及引发的思考。除第一段点了点材料外,整体跑偏,但论述逻辑和语言较为流畅,素材比较充分,属三类上。十一号文:三类上(31)这篇文章看似自有逻辑、文脉清晰,仔细分析发现学生说理的依据不在于作文题目提供的材料,而是建立在自己预设的逻辑前提。文章从“诗歌时代”的到来人人皆可为诗人提出对于什么是“诗”、什么是“诗人”的担忧,起笔扎根材料并呈现思考。但重点论述段落论述成为诗人的三个条件:文学积累、抒发思想和生活经验,古今对比的“厚古薄今”显然没有材料依据,我们无法从材料提供的客观陈述中得出现代人“读书太少想得太多”、“堆砌辞藻、华而不实”和缩在“象牙塔”,考生是将材料提供的现象当作立论的跳板,然后将之抛到一边言自己之胸臆。十二号文:三类中(28)这是一篇典型的从材料所给对象跳转到上位概念后泛论材料的议论文。从文题开始,从诗歌转移到传统文化,再另起炉灶以“汉语热”为例,论述传统文化复兴,在例子中再带回一笔诗歌“热”,中心摇摆,游移于材料指向的现象和中华文化的大概念之间,属三类中。十三号文:三类下(25)这篇文章的核心议题是论模仿与创新的关系,再用材料中的“诗歌热”现象作为其中一个论据,不是在论材料引出的问题,而是自己建构一个立论依据把材料强行纳入。分析两段材料指向,我们难以看出材料引出对“模仿与创新”问题的思考。这是典型的偏移材料、随意泛化。文章在论述中又勾连了几句材料内容,所以定在三类下。十四号文:四类上(24)这篇文章几乎全文脱离材料,论点网络推动“跟风”现象无法与材料指向的事件、现象建立合理的逻辑联系,“嘻哈族”的例子也与材料的诗歌热现象有很大距离,整篇跑题,定为四类文。类别评分要求评分说明一类卷(42—50分)符合题意、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表达得体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以46分为基准分浮动。符合一类卷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突出的作文可得48分以上。二类卷(33—41分)符合题意、论点明确论据较充实、论证合理语言通顺、表达大致得体结构完整、条理清楚以37分为基准分浮动。符合二类卷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比较突出的作文可得39分以上。三类卷(25—32分)基本符合题意、论点基本明确论据较充实、论证基本合理语言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结构基本完整、条理基本清楚以29分为基准分浮动。符合三类文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较好的作文可得31分以上。四类卷(24—0分)偏离题意、立意不当论点不明确、内容空洞语言不通顺、语病多结构不完整、条理混乱以24分为基准分浮动。说明:没有题目,扣2分。错别字3个扣1分,重复的不计。一类:一类上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