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二)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两种对立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唯心史观(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社会存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的划分:个人意识/群体意识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态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政治法律思想是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居于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作用于社会存在。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2、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3、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映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作用。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而实现的。社会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赖于社会先进文化的建设。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两个划分: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两个归结:将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发展的高度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生产力的水平:量的规定性生产力的性质:质的规定性生产力的基本要素:1、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它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2、劳动对象。3、劳动者。劳动者是人,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劳动者。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的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能够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人。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生产力中还包含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能够应用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基本要素之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依据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性质将生产关系分为两种基本类型:1、生产资料公有制2、生产资料私有制(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前提和物质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当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人们就要求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表现: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推向前进。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1、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2、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上层建筑分为:1、意识形态,又称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2、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国家是一种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有组织的力量。国家的性质:国体,即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地位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政体,即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形式国体决定政体,政体服务于国体。同一国体采取不同政体,不同国体采取相同政体。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任何上层建筑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能直接或间接地从社会的经济结构中得到说明。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和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统治阶级总是利用和依靠自己政治上、思想上的统治地位,通过国家政权和意识形态的力量,排除异己势力及其思想,力图将社会特别是经济关系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之内,维护自己的经济基础的统治地位和根本利益。上层建筑的这种反作用的后果可能有两种: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1、在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上层建筑的不完善部分、没有反映经济基础要求的部分都会同经济基础发生矛盾。2、在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矛盾更为复杂,主要表现在: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同旧上层建筑的残余、未来上层建筑的萌芽之间的矛盾,新旧上层建筑之间、新旧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等。3、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上升发展阶段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一般是适应的;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没落时期,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则是不适应的,其矛盾则变为对抗性的、全局性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时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一)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经济形态是社会形态的基础(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依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社会历史可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人们的历史选择性:1、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2、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3、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历史的前进性与曲折性、顺序性与跨越性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二)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二、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阶级斗争根源于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冲突。(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阶级矛盾和非阶级矛盾对抗阶级之间的矛盾和非对抗阶级之间的矛盾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四)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是实现社会形态变革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五)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1、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2、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3、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不否认改良,但反对改良主义三、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改革:同一种社会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措施。通过改革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善,即实现在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旧的社会体制的变革。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在一定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当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但又尚未激化到引起社会变革的程度时,需要依靠改革的途径或手段,来改变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活动。科学主要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广义的技术: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狭义的技术:生产技术,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与手段科学活动:认识活动或精神性活动技术活动:生产性、实践性活动(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1、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①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②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③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2、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