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长传袁宏道李桂奎制作你自然应该知道“公安派”在明代后期,文坛沉寂之际,突兀诞生了一个新的文学派别,给文坛带来了生机,这就是中国文学史上有名的“公安”派。这个文学派以提倡“性灵”著称,与李贽的“童心”说一脉相承。其领袖是出生于今荆州市公安县的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史称“公安三袁”。袁宏道成就最大,名声最著在晚明,袁宏道是一位特别突出的人物。他作诗文,标举“性灵”,讲究韵味,尤其讲究那种文人生活的所谓雅趣。背景材料徐渭是晚明前期的著名文士,主要活动在嘉靖年间,在诗文、戏曲、书画等方面均有相当成就。他自称书第一、诗第二、文第三、画第四,而对戏曲创作只字未提。而且,他“好奇计、谈兵多中”,满腹韬略。戏曲:《四声猿》《渔阳弄》、《雌木兰》、《女状元》、《玉禅师》徐渭的杰出才能和他清高傲岸、豪放不羁的个性,在当时卓然独立,颇受士林景仰;而他一再失意于科场、潦倒终生,乃至忧愤成疾,癫狂到以斧锥自戕以求速死的悲惨命运。袁宏道年辈比徐渭略晚,尽管与徐素昧平生,但对其才略品行由衷钦佩,对其不幸遭际深抱同情。他将惺惺相惜之意托诸笔端,写下了这篇《徐文长传》。第一部分相当于“序”,交待写作缘起及对徐渭诗、画、杂剧的赞赏。字里行间,既有相见恨晚之憾,又有不胜喜悦之情。层次结构:全文可分成五个部分[序]余一夕坐陶太史楼,随意抽架上书,得《阙编》诗一帙,恶楮毛书,烟煤败黑,微有字形。稍就灯间读之,读未数首,不觉惊跃,急呼周望:“《阙编》何人作者,今邪?古邪?”周望曰:“此余乡徐文长先生书也。”两人跃起,灯影下读复叫,叫复读,童仆睡者皆惊起。盖不佞生三十年,而始知海内有文长先生。噫,是何相识之晚也!因以所闻于越人士者,略为次第,为《徐文长传》。随意抽架上书——生三十年,余始知海内有文长先生——所闻越人者。暗示了徐文长名声不彰,作品不传,差点埋没千古。请思考:文中叙及自己与周望在灯下读徐文长的《阙编》时,是“读复叫,叫复读,童仆睡者皆惊起”。他们为什么要“叫”?袁宏道为什么要这样写?答:他们为徐文长诗歌深刻的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所震惊,所感动,不叫不足以表示此刻的激动。这样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徐文长诗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从袁宏道角度看,他是一个易于激动的性情中人,也可以说是一个“性情化的人物”读者可以看到,传文一开头,就写出袁宏道与陶望龄阅读徐文长诗集《阙编》的惊喜欢跃情状:两人跳起来,灯影下一面读,一面叫,将已睡的僮仆都惊醒,恨与徐文长相识之晚.这种发自内心的欢喜钦佩之情,不能不叫人与作者同样受到感染.这篇文章写得好,首先因为袁宏道把自己也写了进去,在传主身上倾注了自己的感情.袁宏道可称徐文长的真正知己.2、第二部分写徐渭的非凡才略及豪放个性深为胡宗宪倚重和喜爱,深得信任,但“大试辄不利”,一再失意于科场。徐渭,字文长,为山阴诸生,声名籍甚。薛公蕙校越时,奇其才,有国士之目。然数奇,屡试辄蹶。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表上,永陵喜。公以是益奇之,一切疏记,皆出其手。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然竟不偶。胡宗宪与明代东南抗倭胡宗宪(1512—1565年),字汝贞,号梅林,徽州绩溪(今属安徽)人,明朝名将。胡宗宪听取幕僚徐渭(徐文长)的建议与策略,又以剿抚兼行及反间计,对王直采用招抚策略,对徐海、陈东、叶麻等海盗首领采用剿灭的策略,利用徐海之妻王翠翘使其上岸投降,而后胡宗宪为了斩草除根,用反间计促使陈东杀死徐海,最后自己再将陈东处决。传说,王翠翘被俘后写诗一首,投水而死。她的诗写道:“建旗海上独称尊,为妾投诚拜戟门;十里英魂如不昧,与君烟月伴黄昏。”关于王翠翘临死前的这段传说不知是真是假,但后世曾有人认为,胡宗宪最终也没得好结局,大概就是对他言而无信的报应。王翠翘与徐海的悲剧故事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同情,到康熙年间,有人据此铺写成一部长达二十四回的长篇通俗白话小说《金云翘传》,流传到了日本和越南。一日,胡宗宪于舟山捕获白鹿,徐渭撰《进白鹿表》、《再进白鹿表》、《再进白鹿赐一品俸谢表》等并献于朝中,视为祥物,“上又留心文字,凡俪语奇丽处,皆以御笔点出,别令小臣录为一册”,学士董汾等对徐渭文章大为赏识。又代作《贺严公生日启》,吹捧奸相严嵩。声名籍甚——奇其才,有国士之目——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表上,永陵喜——公益奇之,一切疏记,皆出其手——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写徐文长有奇才:政治才能与军事才能,超出众人之上。薛蕙“奇其才”,“胡公大喜”与“永陵喜”又写出了徐文长也颇得当权者的赏识,考官、上司、皇帝都赏识他。然数奇,屡视辄蹶——然竟不偶。徐文长虽有奇才,然而遭遇坎坷,命运多舛。“然竟不偶”并非说徐渭没配偶二十岁时成为生员,嘉靖二十年(1541年)娶同县潘克敬女为妻,并入赘潘家。潘氏善体人意,岳父对徐文长也备极爱护。但好景不常,二十六岁时,潘氏复一病不起。二十八岁时,离开岳家,赁屋设馆,以教书糊口徐文长四十一岁时娶继室张氏。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在发病时杀死继妻张氏,下狱七年。狱中完成《周易参同契》注释,揣摩书画艺术。3、第三部分,介绍、评述徐渭在诗、文、书、画诸方面的成就,以其杰出的才能与其坎坷的遭遇作对比映照,哀其不幸。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蘖,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崩海立,沙起云行,风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文有卓识,气沉而法严,不以模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韩、曾之流亚也。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奴之,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欧阳公所谓“妖韶女老自有余态”者也。间以其余,旁溢为花鸟,皆超逸有致。山崩海立,沙起云行,风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眼前所见:都是躁动的,不平衡的,冲突的,惊愕的——与徐文长的坎坷人生,及他对人生的感受的相同。胸中所孕:不可磨灭之气,托足无门之悲。眼前景即胸中情,胸中情又移之于眼前景,因情生景(移情),情因景出(有我之境)。请思考:作者如何评价徐渭的诗?答:作者用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徐文长诗歌的感人内容及艺术特征:“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如嗔如笑——嗔怒,嘲笑,冷笑,苦笑,带泪的笑……如水鸣峡——一种压迫感,挤压感,生命在压迫下被扭曲,却没有被驯服、被消灭,于是挣扎反抗,呼号——不平则鸣。如种出土——顽强的生命,个性与压力之间的较量,生的欲望,不甘沉沦,不甘消亡,不甘接受命运,努力出人头地的欲望之表达。如寡妇之夜哭——悲怨,委屈,被抛弃,被遗忘,此哭,是自身欲望与苦闷的呼号,也是对压抑的反抗与控诉。羁人寒起——对生活中的艰辛、劳顿的表达,为了生活,徐文长四处奔波,寄人篱下。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旁溢为花鸟,皆超逸有致4、第四部分,列举徐渭晚年的二三逸事,说明他因不容于时而性格扭曲,发为狂疾。多次自残其身,终于抱愤而卒。并对其诗文著述未能全部刊行于世深表遗憾。[第4段]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张太史元汴力解,乃得出。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或拒不纳。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周望言:晚岁诗文益奇,无刻本,集藏于家。余同年有官越者,托以抄录,今未至。余所见者,《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胡宗宪以“党严嵩及奸欺贪淫十大罪”被捕,狱中自杀,徐渭作《十白赋》哀之。李春芳严查胡宗宪案,徐渭一度因此发狂,作《自为墓志铭》,以至三次自杀,“引巨锥刺耳,深数寸;又以椎碎肾囊,皆不死。精神几近失常,几近癫狂。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或拒不纳。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对比手法写徐文长愤世嫉俗的“佯狂”,且暗示出徐文长的“真狂”乃由“佯狂”而来。明世宗时,胡宗宪因严嵩事下狱自尽,徐渭既怕受到牵连,又深受刺激,装疯卖傻,躲避。答:徐文长由于长期的失败挫折与寄人篱下(他入赘为婿,又入幕为宾),他的精神本来即不健康。尤其是胡宗宪因结交奸相严嵩而被捕,既使他失去生活上的靠山,又使他担心受牵连,终于引发他的精神病。从本文所叙及其他现存资料看,他患的是妄想型精神分裂症。有着一般迫害妄想症的基本特征。用现代话语说,就是一个BT。请思考:从文中第四段的描写中,你认为徐文长是否一个健康的人?他患了什么病?徐渭晚年以卖画为生,但从不为当政官僚作画,“有书数千卷,后斥卖殆尽。畴莞破弊,不能再易,至借稿寝”,常“忍饥月下独徘徊”,杜门谢客,其中只在张元汴去世时,去张家吊唁以外,几乎闭门不出,最后在“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的境遇中,以73岁高龄结束了一生——死前身边唯有一狗与之相伴,床上连一铺席子都没有,凄凄惨惨。青藤书屋徐渭墓5、第五部分,效法《史记》“太史公曰”笔法,对传主进行评价。认为徐渭生前虽未及荣华富贵,但声名远播,至于朝廷;文章伟丽,独步当时,足以不朽。文末三次重复“无之而不奇”,对徐渭其人其事,感慨至深。[第5段]石公曰: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虽然,胡公间世豪杰,永陵英主,幕中礼数异等,是胡公知有先生矣;表上,人主悦,是人主知有先生矣。独身未贵耳。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以下,自有定论,胡为不遇哉?梅客先尝寄余书曰:“文长,吾老友,病奇于人,人奇于诗。”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悲夫!无之而不奇(qí):有奇才,有奇计,诗奇,文奇,书奇,画奇,个性奇。★斯无之而不奇(jī)也:因为他是奇才,所以他就无往而不败,无往而不摔跟头,受挫折。根源:媚俗的社会,平庸的时代,扼杀人才的体制和文化传统。答:徐文长的平生可以用一个两个读音的字来表达,这个字就是“奇”。“无之而不奇”之“奇”,读qí,即他的所作所为,都有“奇qí”的特征:他有奇才,有奇计,作文奇,作诗奇,书法亦奇,行为亦异于常人而呈现“奇”的特征。正因为如此,他便“斯无之而不奇也”,这一个“奇”读为jī,命数不好的意思。因为他行为奇特是个奇才,所以在这个平庸媚俗的世界上他总是受挫折摔跟头。请思考:文章最后一句“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是什么意思?[课堂讨论]通读全文,你以为哪一个字可以概括徐文长的平生?奇“奇”字,(两个读音,qí与jī。说他命运不好时,读jī,数奇的意思是命数不佳,奇,不偶,不与好运相偶合。)从表面上看,袁宏道在这篇传中突出写了徐文长的奇,其人奇,其事奇,他在传末总括一句说:“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传中用“奇”字的地方,达八九处之多:“奇其才”,“益奇之”,“好奇计”,“诗文益奇”,“病奇于人,人奇于诗”,“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徐文长不平凡,他的一生也不平凡;突出写他的奇,自然是抓住了这个人的性格与行事的特征.但是,袁宏道写这篇传的主旨还不在于此。这篇传的主旨,应该是传中所写的徐文长“雅不与时调合”这六个字。科举的不利,使徐文长成为一个失意的人,愤世嫉俗的人.他“屡试屡蹶”,终生只是一个秀才,“不得志于有司”,当然无法发挥他的才能,实现他的抱负.因此《徐文长传》主要叙述的是这样一个怀才不遇的封建时代具有代表性的知识分子,描写他的狂放与悲愤,以及他不惜以生命与世俗相抗衡的悲剧命运。文章涉及诸多方面的内容,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似乎也略嫌松散,其实,作者或明或暗,始终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