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鸡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前言“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十一五”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鸡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纲要根据《中共鸡西市委关于制定鸡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今后五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第一章发展的基础和环境一、“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十五”以来,全市上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老工业基地振兴实现良好开端,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较好地完成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目标任务。-2-1、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124.4亿元,提高到2005年的204亿元,年均增长10.6%,超过“十五”计划目标0.6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6341元提高到10658元(折合1314美元),超出“十五”计划658元。财政收入大幅增长,2005年财政总收入达到18.4亿元,年均增长13.8%。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五年累计达到129.2亿元,年均增长14.5%。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优势和特色经济进一步发展。全市三次产业的比例由2000年的27:41:32调整到2005年的31:27:42。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绿色食品开发和畜牧业生产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改善。2005年全市绿色、无公害作物种植基地面积达到264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150.4万吨,为历史最好水平。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能源、机械、冶金、食品、医药等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煤炭行业再现生机。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旅游、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发展迅速。3、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城市整体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十五”期间,相继完成201国道鸡西段、方虎公路密山至虎林段、鸡密南线鸡东至知一段、密档口岸公路及通乡公路建设。一批国家粮食储备库和世行中转库建成投入使用,新增仓容57.72万吨。鸡东镇、密山镇、虎林镇建成集中供热工程,新增-3-供热面积217万平方米。大唐鸡西热电有限公司2×125MW供热机组建成投入运行。鸡西市区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0亿元。朝阳立交桥、东山立交桥相继建成使用,对市区主次干道进行了改造,交通状况进一步改善。集休闲、集会、娱乐、健身为一体的多功能文化广场成为城市新景观。通过实施“穿衣带帽”工程、城市亮化工程,使城市面貌焕然一新。通讯、供水、供热、供气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总体服务功能进一步得到提升。4、各项改革不断深入,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全市非国有经济成份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58%提高到2005年的68%,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企业改制面达到95%以上。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统分结合的土地双层经营体制建立完善,农村税费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全部免征农业税改革工作全面展开。政府机构改革、投资体制改革以及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等各项改革取得良好成效。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特别是对俄经贸合作不断升级。2005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32亿美元,五年年均增长24.8%,超过“十五”计划目标9.8个百分点。与国内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不断加强,经济发展环境不断改善,招商引资取得显著成效。5、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明显增强,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大功率电牵引采煤机、北方大豆高产研究等项目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整合优化了教育资-4-源配置,教学网点布局更加合理。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各级各类教育快速发展。中小学危房改造和网点布局调整取得显著成效,农村集中或相对集中办学率达到56%,现代远程教育普及面达到100%,高中毛入学率达到54.5%。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和新闻出版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相继建成了市博物馆、档案馆。市县两级疾病预防与救治体系建设完成。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9.5%,基本形成以无线、有线、调频、多路微波等各种传输方式的综合立体覆盖网。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成效显著,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由2000年的4.25‰下降到2005年的1.48‰,低于“十五”计划5‰的目标。全市总人口达到191.4万人,比“十五”计划少增10.6万人。资源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采煤沉陷区治理工作全面展开,矿区人民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水土流失、资源浪费得到有效控制。生态农业和生态示范区建设发展良好。兴凯湖自然保护区开发和保护工作得到加强。6、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2000年的4469元和2866元提高到2005年的7420元和3536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0年的43.8亿元,提高到2005年的57.1亿元,五年年均增长5.5%。居民的消费结构逐步优化,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衣食住行条件全面改善,城镇住宅竣工面积200-5-万平方米。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全面启动。逐步接收了企业办社会职能。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扶贫解困工作效果良好,城乡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建成了全省第一个市级农村老年福利中心。二、“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发展环境和条件本世纪头二十年,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加快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一五”时期我市面临的发展环境和条件较为有利。国家继续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我省也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为鸡西发挥后发优势,迎头赶上,创造了条件;近年陆续上了一批大项目,为我市加快发展奠定了基础,其带动效应将会逐步扩大。我市拥有两个国家一级陆路口岸,中俄两国政府积极支持地方间开展经贸合作,为我们利用沿边优势,做大做强对俄合作这篇大文章提供了舞台。鸡西资源丰富,能源充足,生态良好,为我们吸引投资和产业集聚,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提供了有利条件;鸡西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为我们吸引战略投资者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全市上下人心思变,人心思上,人心思干,加快发展的热情和干劲空前高涨。我市“十一五”时期进一步加快发展也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和不利因素。主要是:经济发展的速度不快,规模不大,结构不-6-优,质量不高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标准化水平不高;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人才结构性短缺问题突出;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有待进一步加强。矿区基础设施薄弱,安全生产投入不足,历史欠帐多;农村公共事业水平较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就业、再就业压力增大,社会保障程度不高。同时,未来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不确定因素。从总体上看,“十一五”时期,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有利于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只要我们抢抓机遇,科学谋划,乘势而上,就一定能够在已有的基础上实现新的跨越。第二章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入实施“1234510工程”,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实现又快又好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社会和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发展基础,迈出坚定步伐。二、基本原则1、坚持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把又快又好发展作为主题,-7-既要有较快的增长速度,更要注重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巩固和保持经济加速增长的态势。2、坚持推进体制创新和调整优化结构。加大推进体制创新和调整优化结构的力度,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形成更具有活力和更加开放的体制环境。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3、坚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步伐,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4、坚持增强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快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全面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再创新能力,确保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5、坚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8-6、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增强发展活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经济管理与协调服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三、发展目标我市“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经济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取得明显成效,地方经济优势和特色得到充分发挥,创新能力、总体经济实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生态环境良好,社会和谐发展,努力把鸡西建设成为工业强市、绿色食品大市和财政富市。——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10年力争达到35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223美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五年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力争达到3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转变。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末期降低20%左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5%,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0.5个-9-百分点。——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例较为合理。绿色农业具有相当规模,工业园区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五大工业基地基本形成。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竞争力明显提高,形成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镇化水平提高到65%,城乡面貌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0900和5200元,分别年均增长8%;城乡就业、再就业水平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转移农村劳动力20万人;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国民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到95%;防灾减灾能力增强,安全生产和社会治安状况进一步好转。——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耕地保有量控制在33.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1%,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5%,资源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调整,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提高到75%以上;行政管理、企业、财税、投资、教育、卫生、城乡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经-10-济的外向度明显提高,进出口总额达到3.5亿美元,年均增长20%以上;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亿美元。第三章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点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深入推进绿色食品产业、主辅换位、农业产业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四个升级,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