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各门类艺术的审美特征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八章各门类艺术的审美特征一、艺术的本质特征与功能1、中西方对艺术本质的认识中国人早就认识了艺术的本质,情感说早就发端。《乐记》言:“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汉书·艺文志》曰:“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汉代扬雄《法言·问神》:“言,心声也;书,心画也”。汉代《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西方长期是摹仿说的一统天下。摹仿说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摹仿。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摹仿”说,他的概念雄霸西方艺术界二千余年。摹仿说没有指出艺术的主体性问题:人的感情,也没有把美作为艺术的第一要素强调。在西方,艺术表现情感,从以古希腊柏拉图为首的理念表现说,到以法国卢梭、德国康德等为代表的情感表现说,经历了两千余年。直到近现代,罗丹(1840-1917)才发出“艺术就是感情”的呼声)。二十世纪的西方,“摹仿说”日薄西山,“表情说”旭日东升。法国后印象派画家塞尚:“艺术家不应该仅仅画眼睛所看到的世界,而应该画心灵感受到的世界”。瑞士超现实主义画家克利:“艺术不是为再现可见事物,而是要变不可见为可见”。西方现代艺术,越来越靠近人的本质,靠近人的原初意识。西方回顾漫长的艺术历程以后,这才发现:中国传统艺术早就站在一个相当高的层面,把握了艺术与精神、艺术与哲学的关系。东西方艺术的交流碰撞,使人类终于在新的层面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艺术。艺术离不开情感、形象和审美,对生命的持着、强烈的人生感受,化作一种激情(情绪)、一种不可遏止的冲动(表现欲)。这种情绪,这种表现欲,以形象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给人美感,就成为艺术。阿格桑德罗斯:拉奥孔2、艺术的本质要素①情感艺术是至情的流露,是生命本体的原创力,是生命本能冲动的升华,甚至是自然冲动的理想化和精神化。情感是艺术创造的原动力。英国学者克莱夫·贝尔(1881-1966)认为,艺术和宗教同属于幻想的领域,他在《艺术》一书中强调:“艺术和宗教是人们摆脱现实环境达到迷狂境界的两个途径,审美的狂喜和宗教的狂热是联合在一起的两个派别。艺术与宗教都是达到同一类心理状态的手段”。而一旦真情和幻想偷换为粉饰和造作,便产生伪艺术。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中说:“真正的艺术产生的原因是那想表达的日积月累的感情的内心要求,正像对母亲来说,怀胎的原因是因为爱情一样。伪造的艺术产生的原因是利欲,正像卖淫一样”,“真正的艺术不需要装饰,好比一位钟情于丈夫的妻子不需要打扮一样。伪造的艺术好比是一个妓女,她必须经常浓妆艳抹”,“真正的艺术作品只偶尔在艺术家的心灵中产生,那是从他经历的生活得来的果实,正像母亲的怀胎一样。然而,伪造的艺术可以由师傅和艺徒们连续不断地制造出来,只要有消费者”。从这个意义说,艺术的力量是生命的力量,真诚追求生命的人才能够懂得艺术,也才能够创造艺术。艺术家在生活面前,有着异乎常人的洞察体悟情感的能力。他的感受,既敏锐又迅速,既热烈又深刻,既特殊又细致。他的生活经历,有异乎常人的大起大落、大悲大痛、大彻大悟,他的生命张力被拉向了极致。生命与生活、主体心灵与客观世界两强相遇,才有可能诞生惊世骇俗的艺术作品。艺术凝聚了艺术家的个性、艺术家的生命体验、艺术家对世界的认识。是否以真诚的态度拥抱生活,这是区分真假艺术家的试金石。艺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传达内心情感。运用物质材料,就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技巧。如诗的语言、画的笔墨、音乐的声律。这些是可以学而得之的。但这并不是艺术的实质。艺术的实质是内心的情感和审美体验。这些只能靠自己体悟。战国时,成连教俞伯牙琴技,却不能教他移情。成连带了伯牙,泛舟东海,假托去找成连之师方子春。到了蓬莱山下,成连谎称迎师,一去不回。俞伯牙见波涛汹涌,山林杳冥,群鸟悲号,涌溢出悲怆寂寞、悲天悯人的情怀,忽然悟出老师的良苦用心,拿起琴来,弹了一曲《水仙操》,忧愁幽思,感人至深。愈纯粹的艺术,所凭借的物质材料愈少。法国艺术家罗丹说:“真正的艺术是忽视艺术的”。当艺术不再以感情驱使,而用技巧、计划、陈规代替,便不再是创造,而是制造了;抽去了感情,艺术便降为技术,而且是雕虫小技了;那精致生活的矫饰、消遣娱乐的玩物中,艺术的含金量不是增加,而是苍白了。因为艺术是真情的自然流露,是赤子之心的真诚表白,所以,艺术直通儿童的游戏。德国美学家席勒强调,审美是一种游戏冲动,它与强迫教育是对立的,“只有当人在充分意义上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认为:“艺术的雏形就是游戏”,“康德把自由看作艺术的精髓,正是在自由这一点上,艺术与游戏是相通的”。②形象俄国哲学家普列汉诺夫(1856--1918)在他的名著《论艺术》说:“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地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形象性既包含内容,又直指形式。审美固然需要理解,但是,这种理解并非脱离了形象的抽象概念,而是对有血有肉形象的体验品味。离开了生动具体的形象,便没有艺术可言。唐代书法家孙过庭形容翰墨,有“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鸟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袁昂《古今书评》评王羲之书法:“王右军书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夸张。蔡邕(yōng)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张伯英书如汉武帝爱道,凭虚欲仙。索靖书如飘风忽举,骛鸟乍飞。孟光禄书如崩崖,人见可畏。钟繇书意气密丽,若飞鸿戏海,舞鹤游天,行间茂密,实亦难过。萧思话书走墨连绵,字势屈强,若龙跃天门,虎卧凤阙。薄绍之书字势磋陀,如舞女低腰,仙人啸树,乃至挥毫振,有疾闪飞动之势”。抽象的书法艺术中,也有其形象意义。如果说生命本体像一堆柴,生活便是火种。艺术多少有对生活的模仿,但又绝非出于模仿,而是有意识地改变事物的表面真实,使创造物向着其主要特征,亦即事物的本质特征改变。英国艺术史家贡布里希说:“艺术品的本质在于把一个对象的基本特征,至少是重要的特征,表现得越占主导地位越好,越鲜明越好;艺术家为此特别删节那些遮盖特征的东西,挑出那些表明特征的东西,对于特征变质的部分都加以修正,对于特征消失的部分都加以改造”(见《艺术发展史》)。恩格斯(1820-1895)说:“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主体心灵借客体传达,个体中见出广泛的社会性,这样的客体、个体,才有审美价值;这样的艺术作品,才能够唤起普遍的心理共鸣。个性越鲜明,越能够表现人类的普遍情感,越贴近社会和时代的共性,便越能够为多数人感动,流传越广,越深刻。③审美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知”指知识的积累,是求真的层次;“好”指生命本体积极追求,求知成为一种爱好,上升到求真的层次;“乐”指生命潜能最大限度地释放,是美的层次。生物性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并不意味着实现自我;人的本质力量充分显现,才是真正的自我实现。艺术创造的需要正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艺术是美的最高表现形式。我们羡慕艺术家,因为艺术家比常人拥有更多的自由,他们更充分地释放着自己的生命。20世纪,中国艺术较多受着政治空气的左右,或强调艺术为政治服务,或强调艺术充当政治的工具。80年代,我国美学家和艺术理论家挣脱极左思潮的束缚,重新思考艺术自身的规律,他们反思20世纪艺术发展的成绩和教训,回应国际潮流,纷纷指出“艺术的本质毕竟是审美的”,“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其根本特征和价值根源在于审美”,标志着艺术和艺术理论由工具性向主体性的转换。3、艺术的功能①艺术的教育功能中西方都有重视艺术教育功能的传统。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艺术是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他谴责诗人荷马,因为荷马把英雄和神写成与常人一样有缺点,犯错误,贪婪,残忍。在他看来,英雄和神应是完美无缺的。因此,他要把诗人赶出他的“理想国”。在世界艺术批评史上,柏拉图是最先坚持“政治标准第一”的人。亚里士多德通过音乐论述了艺术的社会作用:教育、净化、精神享受。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寓教于乐”的观点。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都是自觉的审美功利论者,他们明确提出,艺术要宣扬道德,进行道德教育(如狄德罗),艺术应当成为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武器(如孟德斯鸠)。我国春秋年间,孔子便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乐记》作为我国最早的音乐美学论著,强调了音乐的教化功能“乐者,德之华也……唯乐不可以伪”,“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是也”,“君子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唐代书画理论家张彦远对艺术功能的阐释是“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丹青之兴,比雅颂之述作,美大业之馨香,宣物莫大子言,存形莫善于画”(《历代名画记》)。我国80年代出版的一些艺术原理教科书中,强调“健全人格”,“推进两个文明建设”等,都是从艺术的教育功能出发的。②艺术的认识功能艺术帮助人类认识了自身,认识了自然,认识了社会,认识了历史。孔子论诗的作用时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如果没有地下挖掘的一件件艺术品,人类的经济史、科技史乃至文化史,将无法撰写。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反映着时代的精神和该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恩格斯曾经说,他从巴尔扎克的作品中学到了许多关于经济方面的知识。列宁把托尔斯泰的作品比作“俄国革命的镜子”。人们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对生活的认识得以深化;反之,生活阅历越深,对艺术作品所反映的生活,认识也越深。艺术的认识作用和鉴赏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是相辅相成的。③艺术的审美功能艺术审美不是严肃的说教,而是一种超功利的精神享受。人类的最高目标是要摆脱自然和人的束缚,实现自身的解放。在科学领域和社会领域,人类永远只能达到现实许可的自由,不能达到理想的自由。而在艺术领域,人能够不受自然和社会的束缚,跨越现实,与先哲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在理想的自由境界任意翱翔。在人类追求自由的一切手段中,艺术创造和艺术鉴赏是最自由的手段。只有在艺术中,人能够超越有限的生命,去把握不朽,去领悟永恒。艺术把人从功利的羁绊中解放出来,超出功利去看待世界,看待人生。物,不再是占有的对象,而是欣赏的对象。游于物内,会为物所累,求乐反而生悲;游于物外,物来,欣然受之,物去,不复思念,得到的是身心的自由与快乐。审美的无利害性,引导人摆脱无尽的私欲,通过情感染化,在不知不觉中情操高尚,人格升华。艺术最高境界的达到,正是人格自身的完成,“人生是由音乐而艺术化了,同时也由音乐而道德化了。这种道德化,是直接由生命深处所透出的‘艺术之情’,凑泊上良心而来,化得无形无迹,所以便可称之为‘化神’”。这表面的无用,隐藏着最大的功用;个人的非功利性,潜藏着社会的功利性。所以,艺术的审美功能又是与教育功能联系在一起的。④艺术功能的多样性中外美学家和艺术理论家很早就注意到艺术功能的多样性。亚理斯多德说:“衡量诗与衡量政治正确与否,标准不一样”(《诗学》第25章)。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美学家和艺术理论家强化了对艺术自律性的认识。美学家凌继尧介绍了前苏联美学家斯托洛维奇论述的十四种艺术功能,它们是:认识功能、预测功能、评价功能、暗示功能、净化功能、补偿功能、享乐功能、娱乐功能、启迪功能、交际功能、社会组织功能、社会化功能、教育功能、启蒙功能等。以艺术的补偿功能为例:“按照斯托洛维奇的理解,艺术以幻想表象补充现实世界,以虚构唤起完全现实的体验,从而弥补我们生活经验的局限性的能力,叫做补偿功能。……例如,苏联影片《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曾风靡银幕。这里的奥秘之一是,苏联很多在感情生活上遭受过挫折的单身女性,和影片主角卡佳的经历相似。剧作家和导演在这部影片中提供了如愿以偿的世界,从而拨动了许

1 / 9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