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3月31日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通过)“十二五”(2011-2015年)时期,是我州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进一步扩大经济总量、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全面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了部署好这一时期的发展,根据《中共黔西南州委关于制定黔西南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本纲要。本纲要主要贯彻州委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州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责和编制专项规划、实施年度计划、制定各项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第一篇总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坚持加速发展、统筹发展、可持续发展,全力加快转型、推动跨越,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第一章规划背景第一节“十一五”时期发展回顾“十一五”时期,全州各族干部群众在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遵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努力实现贵州经济和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总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发扬“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贵州精神,奋力克服百年不遇的凝冻灾害、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和前所未有的特重旱灾等带来的严重影响,按照“一二三四”科学发展思路,抢抓机遇、突出重点、加快发展,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主要表现在:综合经济实力节节攀升。预计全州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120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24亿元,为规划目标的135%,年均增长13%以上,翻1.4番,占全省生产总值份额达到7%,比2005年提高约1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州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财政总收入由16.12亿元增加到57.76亿元,年均增长29.1%,为规划目标的165%,其中一般预算收入由8.28亿元增加到28.78亿元,年均增长28.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53.31亿元增加到204.21亿元,年均增长30.8%,累计完成607亿元,为规划目标的15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37.34亿元增加到88.29亿元,年均增长18.8%,超规划目标4.8个百分点。2010年末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394.72亿元、219.68亿元,是2005年末的3.03倍、2.84倍。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5%提高到30%。三次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29.3:36.1:34.6调整为17.5:38.4:44.1。三次产业发展不断推进。农业平稳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10万吨左右,特色农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了“晴隆模式”、“顶坛模式”、“坪上模式”、“者楼模式”等生态农业模式,建成桔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兴义万·鲁现代烟草农业试验区,优质粮油、烤烟、蔬菜、茶叶、林果、药材、草地畜牧、水产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初具规模,草地畜牧业发展取得重要突破,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2%。工业支柱地位进一步增强,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取得突出进展,煤化工产业取得重要突破,冶金、建材产业加快发展,初步形成了以煤炭、电力、煤化工、冶金和建材为支柱的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和以民族制药、烟酒糖茶、特色食品为主的特色轻工产业体系,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9%。服务业加快发展,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旅游与体育相结合,旅游业增势强劲,旅游总收入和接待旅游人数大幅增长,逐步成为新兴支柱产业,文化产业、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商务租赁、房地产以及餐饮住宿、批发零售等服务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2%。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县县通高速公路工作取得重要进展,铁路、水运建设取得重要突破,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取得新成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国家电网建设实现州境全覆盖。沪昆高速公路(黔西南段)建成投运,汕昆高速公路(黔西南段)、惠水至兴仁高速公路(黔西南段)、晴隆至兴义高速公路建设进展顺利,望谟至安龙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国省干线公路建设继续推进,基本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全州公路通车总里程从7925公里增加到12610公里,为规划目标的126.1%;长沙至昆明快速铁路客运专线开工建设;西南水运出海中线通道(贵州段)南北盘江-红水河航运建设工程完成航道整治,建成内河航运四级航道260余公里,500吨级试航成功。建成册亨坝朝水库、贞丰水车田水库、安龙柘仑水库,新增水库总库容2610万m3,盘江灌区、兴中灌区工程建设取得突出进展,完成9座小(一)型和34座小(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累计新增有效灌溉面积70.6万亩,农村人口人均有效灌溉面积从0.31亩提高到0.52亩,解决111.67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城镇化进程加快,“州市共建”兴义市有序推进,各县城和小城镇路网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镇化率从22.9%提高到29%。生态环保工作进展顺利。以石漠化和水土流失为主要表现的生态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全州森林覆盖率达从40.67%提高到45.04%。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积247.99平方公里,完成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面积1034平方公里,珠江防护林建设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工程、治理坡耕地过度开垦等专项生态建设和保护工程进展顺利。自然遗产、森林公园、地质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点水源保护地等各类保护区面积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比重提高到5%以上。节能环保工作进一步加强,圆满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下达的指标内,各县(市)、顶效开发区均建成污水处理厂,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6.9%、13%,城镇污水处理率提高到60%,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1%。人民生活水平切实提高。预计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519元(约合1580美元),年均增长12%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纯收入分别从8022元和1785元提高到15001元和3246元,年均增长13.3%和12.7%。全面实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推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民生进一步改善。投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2.54亿元,城市低保月人均补助水平从80元提高到140.5元;投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5.83亿元,保障对象达49.13万人,人均保障标准达489元;投入廉租住房建设资金4.99亿元,解决了0.97万户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建立了廉租住房制度;投入各级财政资金8.14亿元,对7.7万户农村危房进行改造;投入救灾救济资金1.58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5倍,救济灾民165.1万人(次)。在兴仁县、贞丰县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参保人口24.86万人,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基本养老、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村级规划基本完成,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力度加大,五年累计投入51.86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36倍;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3亿元,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8.89万人,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积极扩大就业,城镇新增就业5.2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实现控制在4.5%以内的目标。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显著下降,市场物价总水平保持总体稳定。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全州财政对教育、科技、广电、文化、卫生、人口计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投入达到108.51亿元,是“十五”的3.68倍。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两基”顺利通过“国检”,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发展取得新突破,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申办成功,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和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积极推进,高中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从22.7%、10.7%提高到40%、14.3%。积极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高,做好黔西南“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区工作,开展了试验区成立20周年纪念活动,智力支边工作取得新成绩。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成效明显,广播和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95.5%、94.5%。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城乡文化设施不断完善,文化精品不断涌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取得新进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全面启动并深入推进,城乡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建立,率先在全省实现了以县为单位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覆盖,2010年参合率达95.82%。人口计生工作整体上台阶,人口自然增长率从8.8%。下降到7.1%。,基本完成规划控制目标,符合政策生育率从90.5%上升到92.8%。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万峰湖野钓大奖赛、全国首届山地运动会等重要赛事活动,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开展。社会政治稳定工作不断得到加强,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社会矛盾排查调处和应急处置机制,探索建立三级终结、领导接访、五星级排查预警、网上视频信访等长效机制,信访工作得到加强,政法部门执法能力、执法质量、执法水平和执法公信力明显提高。安全生产工作切实加强,事故起数、死亡人数连续四年实现“双降”,“平安黔西南”建设取得积极成效。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和后期扶持取得新进展。民主法制、精神文明、依法行政、廉政建设切实加强。拥军优属工作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成效显著。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人防、国防教育、统计、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督、气象、水文、档案、保密、妇女、儿童、老龄、红十字、新闻出版、残疾人事业等各项工作取得新进步。改革开放事业成果显著。州、县(市)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进一步理顺了顶效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废改立”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清理并废除了一批行政审批事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得到强化,行政运行效率进一步提高。农村各项改革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基本草原勘界确权工作基本完成,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农村社会医疗保险体制改革取得重要成效,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机制改革,乡镇机构改革不断推进。建立和完善土地、矿产资源收购储备制度。积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国有资产监管制度进一步完善。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切实加强财政预算,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明显提高,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文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成效明显。招商引资和对外贸易取得积极成效,招商引资五年累计到位资金304.81亿元,完成进出口总额2863万美元,分别是“十五”时期的4.1倍、20倍。总体上看,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努力,我州已进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快车道,发展基础进一步增强、发展条件明显改善,工业化初期加快发展的特征更趋明显,为“十二五”时期实施工业强州和城镇化带动战略,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奠定了良好基础。第二节“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十二五”时期,是我州充分挖掘潜力,进一步提速增效,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际国内形势对我州经济社会发展是比较有利的。和平、发展、合作仍是世界潮流,我们国家在国际上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们更好运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速发展。国家坚持实行扩大内需的方针,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力推动西部地区能源工业、资源深加工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加大对西江上游经济区的开发力度和乌蒙山区、苗岭山区的扶贫支持力度,中央企业加速扩张,东部产业加快转移,区域经济加快发展和区域合作不断加强。省委“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的确立和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我州充分发挥资源比较优势,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的支持,

1 / 2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