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人格特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四章人格特质第一节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一、简介二、奥尔波特的特质论体系(一)对特质(trait)的描述一般认为,特质构成一个人完整的人格结构,特质被看作是一种神经心理结构。人以特质来迎接外部世界,人以特质来组织经验,没有两个人会有完全相同的特质,因为每个人对待环境的经验和反应都是不同的。奥尔波特有一句话:“同样的火候使黄油融化,使鸡蛋变硬。”特质的特点:1、特质不是有名无实的;2、特质比习惯更具有一般性;3、特质具有动力性;4、特质的存在可以从实际中得到印证;5、一种特质对另一种特质仅仅是相对独立的;6、特质与社会判断或道德不同义;7、特质既可以是个体所具有,也可以是群体所具有;8、行为或习惯与特质不一致时,并不证明特质不存在。(二)机能自主性和自我统一性机能自主性(functionallyautonomous):是指一个成人现在进行某一活动的原因不是他原来要求行动的那些原因。换言之,过去的动机与现在的动机并没有机能性的联系,一个人今天的动机是机能自主的。奥尔波特主张,即使儿童期的行为类似于成人行为,它们也未必就代表相同的潜在动机。奥尔波特对儿童自我感的发展过程尤其有兴趣,认为儿童出生时未把自己与周围环境区分开→形成身体的自我认同感→自我认同感完全形成;并相信个体认同感发展持续于整个成年期。提出“统我”(proprium)即“自我统一体”,完善的统我机能的形成包括八个阶段:1、躯体自我感觉(1岁);2、自我同一性的感觉(2岁);3、自尊的感觉(3岁);4、自我扩展的感觉(4岁);5、自我意向的感觉(4~6岁);6、理性运用者的自我形成(6~12岁);7、追求统我的形成(12岁到青春期);8、作为理解者自我的形成(成年)。直到今天,人格研究史已再次证明奥尔波特的这种直觉是有效的,在许多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理解中,“自我”起着一个核心的作用。(三)人格的常规研究法和特殊规律研究法常规研究法(nomotheticapproach):把所有被试都归并到研究者事先设计好的分类中而进行的研究。2特殊规律研究法(idiograph-icapproach):是指对一个特定的人所进行的研究。认为了解一个具体的人的人格特质最好的办法是利用他本人的材料,如日记、自传、书信或谈话记录等。(四)健康的成人人格奥尔波特并不是个心理治疗家,但分极力主张健康的成人人格原则上不能由动物、儿童、神经症的研究引申而来,因为两者的动机不同,神经症在于动机的过去,而健康人格则在于未来。健康人格的六个特点:1、自我广延的能力(capacityforselfextension);2、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3、情绪上的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4、具有现实性知觉;5、具有自我客观化(self-objectification);6、有一致的人生哲学。三、评价贡献:1、解决心理学长期来对人格研究只作描述和讲解的困境;2、创立了动机功能的自主理论;3、率先摆脱了精神分析论者的病态取向,而企图建立常态人格理论的做法;4、他的纸笔测验对“支配-顺从”和价值类型进行的测试至今仍被广泛使用。局限:1、强调个体研究而非寻求普遍规律;2、奥尔波特的理论不易进行实证性研究;3、割裂了人类与动物、儿童与成人、正常人与非正常人之间的联系;4、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以损失潜意识为代价而过分注重行为的意识层面,注重内部原因而忽视了外部作用;第二节卡特尔的特质因素论二、卡特尔的特质因素分析论体系卡特尔大部分工作的中心目标是要发现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人格特质,采用的是一种复杂的统计技术—因素分析。(一)、因素分析及实例其简单说明因素分析的基本要点是相关的概念,根据各测验间的相关可以提出这样假设:1、两个测验若测得为同一种能力,则会有较高的相关;2、两个测验相关程度表明所测的两种内容的类似程度;六个测验的因素负荷:焦虑(Ⅰ)和智慧(Ⅱ)(二)、因素分析的材料来源分为三种:生活记录材料(L-data)、问卷材料(Q-data)和客观测试材料(T-data)。(三)、特质分类1、个别特质与共同特质个别特质(uniquetraits):某个人具有的特质;3共同特质(commontraits):一个社区或一个集团成员所具有的特质。2、表面特质与根源特质表面特质(surfacetraits):“只是特质原来的集合……这种集合只是表现了许多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下或多或少地聚集在一起而已。”根源特质(sourcetraits):是人格的内在因素,是人格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一个人行为的最终根源。根源特质控制着表面特质聚集的变量,每一种表面特质都源于一种或多种根源特质,且一种根源特质能够影响多种表面特质。表面特质直接与环境接触,常常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是从外部可以观察到的行为。根源特质隐藏在表面特质的后面,深藏于人格结构的内层,它是制约表面特质的潜在基础和人格的基本因素,是建造人格大厦的砖石。卡特尔认为,根源特质必须通过表面特质的中介,通过因素分析法才能发现。例如:独立、坚韧和大胆等特质都可以在个体身上直接表现出来,并能直接观察到,它们都是表面特质。通过因素分析,这些表面特质之间有很高的相关,通过因素分析可得出它们的共同根源特质—“自主性”。3、动力特质(dynamictraits)卡特尔提出三种主要的动力特质:能、外能和辅助。能(erg):可以把卡特尔的能看作是本能的同义词,是一种具有动力性质的素质根源,它与内驱力、需求或本能极其相似。外能(metaerg):也是一种动力性根源特质,来自环境及外界因素,属于环境铸模性特质。又可以分为情操和态度,态度比情操更具特异性。能与外能的区别主要是来源不同,两者都是趋向于事物的动机性倾向,但前者为先天,后者为习得。辅助(subsidization):动力特质是层层从属的,它们之间有附属补助的作用,这种关系即所谓辅助,情操是能的辅助者,态度是情操的辅助者。(四)人格的发展关于人格的成长和发展,卡特尔注重两大问题,即人格的决定因素和结构特质的发展形态。强调人格发展受遗传和环境两者相互作用。但他的理论的独到之处是对于每种特质都努力找到遗传及其特殊环境的影响程度。卡特尔认为,特质发展涉及三种学习类型: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和整合学习。经典条件反射学习中,个体建立起旧反应与新刺激间的联结。操作条件反射学习是学习执行一种能产生强化的反应,个体往往是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进行活动的。整合学习则是在学习一套有层次组织的反应或反应的结合,给人最大的满足。卡特尔还认为一种特质由环境和遗传的影响共同决定,从而创立“多重抽象方差分析法”(MAVA),遗传和环境造成的差异成负相关。三、对卡特尔特质因素论的评价贡献:1、在因素分析过程中得出了许多特质因素;2、在研究中兼顾存在于个体与环境中的行为因素;局限:41、卡特尔发现神经质退化因素中的遗传成分却很少;2、因素分析法中假定变量间成线性关系,而实际中变量可能成曲线关系;3、有些行为来自两个变量,变量间的关系是乘倍而非加成的。第三节艾森克的人格类型论H.艾森克一直致力于揭示人格特质的潜在结构。他从传统的特质理论出发,将因素分析方法和经典的实验心理学的方法相结合,长期致力于人格“类型”及特质的基本数量的研究,同时将研究兴趣从特质转向维度,从而确立了自己的人格类型理论。在人格问题研究中艾森克用因素分析法提出了神经质(neuroticism)、内外倾(ex-traversion-introversion)以及精神质(psychoticism)三维特征的理论。一、H.艾森克其人艾森克(HansJ.Eysenck,1916-1997)英国心理学家、以其人格理论和行为疗法而闻名1916年3月4日生于德国柏林1934年全家迁至英国1935年被伦敦大学录取,在西里尔·巴特教授门下攻读心理学1938年获得伦敦大学心理学学士学位1939年首次在杂志上发表文章1940年获博士学位二战期间,他曾以心理学家身份任职于弥尔山急救医院1945年任伦敦莫兹利医院专职心理学家1949首次出版了书籍《性格诸向度》1955年任伦敦大学心理学教授,并兼任莫兹利和贝思莱姆皇家医院心理学专家在莫兹利医院建立了全英最主要的临床心理学部门1997年病逝于英国伦敦主要著作:《人格的维度》(1947)《人格的科学研究》(1952)《人的人格结构》(1953)《政治心理学》(1954)《焦虑与歇斯底里的动力学》(1957)《变态心理学手册》(1960)《人格测量》(1976)《智力的模型》(1982)二、艾森克的人格类型理论体系(一)人格等级模式在研究策略方面,艾森克将人格要素分解成能够按等级排列的各种单元(见图1)。该模式的基本结构是特殊反应水平,其中包括特殊行为反应在内。5图(1)艾森克人格等级模式(补)对图1的说明:艾森克的人格理论主要是属于层次性质的,它包括类型、特质、习惯反应和特殊反应四级水平,称为人格层次模型[2]。特殊反应(specificresponse,简称SR)是个体对一次实验中的反应或是日常生活经验的反应,这种反应见到过一次,可能是个体的特征,也可能不是个体的特征[2]。习惯反应(habitualresponse,简称HR)是在相同环境中导致再次发生的特定反应[2]。艾森克用因素分析法将类型水平分为三个维度:1、内外倾(extraversion-introversion)外倾的人不易受周围环境影响,难以形成条件反射,具有情绪冲动和难以控制、爱交际、渴求刺激、粗心大意和爱发脾气的特点[2]。内倾的人易受周围环境影响,容易形成条件反射,情绪稳定、好静、不爱社交、冷淡、深思熟虑,喜欢有秩序的生活和工作,很少发脾气等特点[2]。艾森克认为,外倾的人和内倾的人不仅在使用术语方面不相同,而且其生理构造也不一样.在他看来,当处于无刺激﹑休息状态时,外倾和内倾的人有着不同的大脑皮层唤醒水平.外倾的人一般比内倾的人有着更低的皮层唤醒水平.外倾者寻求高度唤醒的社会行为。内外倾与工作效率的关系(见黑板图)[2]2、神经质(neuroticism)艾森克模式中的第二个基本维度是神经质,这一维度表明人格异常到正常的连续特征。在该维度上得高分的人“情感的易变性是外显的﹑反应过敏的,得分高的个体倾向于过于强烈的情绪反应,他们在情感经历之后较难面对正常的情景”[1]。这种人表现为高焦虑,喜怒无常,容易激动[2]。得分较低的人容易恢复平静,这种人不容易焦虑,稳重温和,容易自我控制[2]。3、精神质(psychoticism)从正常范围过度到极度不正常范围。它存在于所有人身上,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在该维度上得分高的人,往往被看成是“自我为中心的﹑攻击性的﹑冷酷的﹑缺乏同情的﹑冲动的,对他人不关心的,且通常不关心别人的权利和福利”(Eysenck,1982)。低分者则表现为温柔﹑善感等特点。如果个体的精神质表现为明显程度,则容易导致行为异常。(二)人格维度与心理障碍*按德国心理学家W.冯特的假设,艾森克提出内外倾、神经质、精神质、智力和守旧—激进主义五个维度,但是他认为只有内外倾、神经质和精神质是人格的三个基本维度。*艾森克及其一些同事提出的一些基本观点:(1)内外倾(以前称为I因素,后来改称E因素)是人格的第三种因素,它与神经质具有极为重要的关系,与精神质也可能有关系.(2)智能也是一个独立的因素,它与前面的三个因素有极为复杂的关系.此外保守是第五个人格因素.守旧6性和激进主义是相对的同一维度.因此每一个人都可定位于多维空间的任何一个位置上.(3)不论是用因素分析或其他类似的数学分析,不论所分析的是什么材料:问卷﹑评定抑或客观人格测量,所得到的结果都是一致的.(4)这些因素的个人记分的分配并不表明符合传统精神疾病常用的诊断概念.全部分配都是连续的.因素的记分比传统的精神病诊断有更高的准确性.(5)一般来说,一个病人常有数种高分的记录,这说明传统的做法即把一个病人只塞到一种兵种或诊断并不合适.病人的实际情况是处于多种状态的.(6)传统所称的许多症状很少

1 / 2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