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心理学人格的概念与结构人格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具有感觉,情感,意志等机能的主体。(如同电脑的软件。)它可以离开人的肉体,离开人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而独立存在在人类的精神文化维度里。人格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人格是指一个整体的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和比较稳定的心里特征的总和。人格是法律上做人的资格,是自然人法上的概念。是自然人主体性要素的总称。人格在法律法律上不得转让和剥夺。冰山模型西格蒙特·弗洛伊德曾提出著名的冰山模型(意识、潜意识、前意识),潜意识在冰山之下,前意识在水的界面之间,意识是露出水面的部分,潜意识占绝大部分。但后期他重新提出了结构模型,而放弃再将地形模型看做一种人格结构理论。值得注意的是,结构模型除了是一种人格结构模型,从更本质的意义上讲,是一种人格动力学模型。结构模型将人格分为三部分:本我(Id):位于无意识中的本能、冲动与欲望构成本我,是人格的生物面,遵循“快乐原则”;自我(Ego):介于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是人格的心理面。自我的作用是一方面能使个体意识到其认识能力;另一方面使个体为了适应现实而对本我加以约束和压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超我(Superego):是人格的社会面,是“道德化的自我”由“良心”和“自我理想”组成,超我的力量是指导自我、限制本我,遵循“理想原则”。关系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不是静止的,而是始终处于冲突——协调的矛盾运动之中。本我在于寻求自身的生存,寻求本能欲望的满足,是必要的原动力;超我在监督、控制自我接受社会道德准则行事,以保证正常的人际关系;而自我既要反映本我的欲望,并找到途径满足本我欲望又要接受超我的监督,还有反映客观现实,分析现实的条件和自我的处境,以促使人格内部协调并保证与外界交往活动顺利进行,不平衡时则会产生心理异常。自我只有处理好与本我、现实、超我之间的关系,心理才不会发生异常人格理论一:特质论定义:心理学家奥尔波特以个别的人格特质为单位,用逻辑与语义的分析方法,把特质界定为个性的“心理结构”,是“个人所具有的神经特性,具有支配个人行为的能力,使个人在变化的环境中给以步调一致的反应”。由于有特质,使人在不同情况下的适应行为和表现行为具有一致性。特点:1.特质是一种实际存在于个体内的神经心理结构。2.特质比习惯更具有一般性。习惯比特质更特殊,它常常是特质的具体表现,特质是对习惯整合的结果。例如,父母亲鼓励孩子刷牙,孩子天天早上和饭后刷牙,这是习惯。以后刷牙这一行动溶化于更为广泛的习惯系统中,进一步又整合于个人的清洁倾向中,清洁就成为个人的特质了。3.特质具有动力性。特质具有指引人行为的能力,它使个人的行动具有指向性。特质是行为的基础和原因,它支撑着行为。奥尔波特认为,特质可以与动机等同。4.可以由个体的外部行为来推测特质的存在,并且从实际中得到证明。特质不能直接观察到,但可以从观察一个人多次重复的行为推测并证实特质的存在。5.特质与特质之间只是相对的独立。奥尔波特指出个性是一种网状的和重叠的特质结构,在特质和特质之间仅仅是相对的独立,不能把特质看作孤岛。6.特质和道德判断或标准不能混为一谈。7.行为或习惯与特质不一致时,并不能证明这种特质不存在。这因为一种特质在不同个体上可能具有不同程度的整合;同一个人可能具有相反的特质;刺激情景和一时的态度左右了行为。人的行为在短暂的时间内就可能和特质不一致。8.特质可以作为具有此特质的个体的性格来研究,也可以就其在群体中的分布来研究。特质具有独特性和普遍性两个方面,从特质的独特性来探讨,就是研究这种特质在某一个人的性格结构中的作用和意义;从特质的普遍性来探讨,则要确定人与人之间在性格方面的个别差异。人格理论二:精神分析理论心理结构理论人格结构理论心理动力理论心理发展理论关于适应问题心理结构理论人类的心理分为潜意识,前意识,意识三个层次。潜意识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深层结构。前意识从事警戒任务。意识是心理结构的表层。弗洛伊德十分强调无意识对人的心理作用。关于人格结构人格的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本我追求生物的本能,毫无掩饰的立刻满足。自我从外界获得经验,具备应对现实的功能。超我代表良心与道德力量。自我要考虑满足“本我”欲望,外界环境要求,还要考虑“超我”是否认可。心理健康就是要维持三种力量平衡。关于心理动力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运动也有动力来源称为心理动力,其主要成分包括一·性本能;二·营养本能。统称为生得本能。晚期增补死得本能包括破坏的本能和结束自己生命的本能。弗洛伊德所生存的年代及其临床观察,他特殊强调性本能,即力比多。关于心理发展心理观点是动力观点的延伸。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本我”的冲动和性欲,总要通过身体的不同部位或区域得到发展和满足。不同部位获得快感的过程,构成人体发展的不同阶段。性心理的个体发展,可分为5个阶段。关于适应问题变相宣泄——隐性梦;自我防御——人的认知影响人的情绪;人格对旅游行为的影响人格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对人格的描述有时也是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世界上没有两个人格完全相同的人,有的人安静被动,也有的人活跃进取,有的人沉着自信,也有的人忧虑抑郁。相关研究表明,人格影响旅游行为,旅游者去的地方、使用的交通工具和度假中做什么以及他们喜欢在一年中的哪个季节去旅游等等,都与人格因素有关。【一】气质对旅游行为的影响:(1)急躁型游客的旅游行为。急躁型相当于胆汁质。这种类型的游客由于感情外露,碰到问题容易发火,一旦被激怒,就不易平静下来。(2)活泼型游客的旅游行为。活泼型相当于多血型。属于活泼型的游客表现活泼好动,喜欢参与变化大、刺激性强的、花样多的活动。(3)稳重型游客的旅游行为。稳重型相当于粘液质。属于稳重型的游客平时表现安静,喜欢清静的环境。(4)忧郁型游客的旅游行为。忧郁型相当于抑郁质。忧郁型的游客感情很少向外流露,心里有事情一般不向外人讲,宁愿自己呆呆的想,表现羞涩、忸怩、性情孤僻、不合群,很少到热闹的场所去。【二】能力对旅游行为的影响:购买能力:识别能力挑选能力评价能力鉴赏能力决策能力【三】性格对旅游行为的影响:1.性格特征与旅游行为对一个人性格的了解,不仅有助于解释和掌握他现在的行为,而且还可以预见他未来的行为。由此可见,了解游客的性格特征与旅游服务工作的相互关系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有助于引导、控制游客的行为;另一方面,有助于创造适宜的活动环境,使之与游客的性格倾向尽量的吻合,尽量避免在服务工作中出现不和谐乃至对立的局面。2.性格类型与旅游行为(1)理智型和情绪型。这是按照游客是理智还是情绪占优势来划分的。理智型的人,常以理智来评价一切,并用理智来控制自己的行为,遇到问题总与人讲事实、讲道理。情绪型的人,情绪体验深刻,不善于进行理性的思考,言行易受情绪的支配,处理问题喜欢感情用事。(2)独立型和顺从型。这是按照游客的独立性的程度来划分的。独立型的人,其独立性强,不易受外界的干扰,善于独立的发现问题,并能独立地解决问题,在紧急情况下表现出沉着、冷静。顺从型的人,其独立性较差,容易不加批判地接受别人的意见,人云亦云,自己很少有主见,在紧张的情况下,常常表现得惊惶失措。(3)外向型和内向型。这是按照游客生活适应方式来划分的。外向型的人,性格外向,情感容易流露,活泼开朗,好交际,对外界事物比较关心。内向型的人,性格内向,比较沉静,不爱交际,适应环境也比较困难。旅游偏好:经济年龄身体状况出生地环境居住地环境教育欣赏水平业余爱好潜在旅游者分类:偏孤独、冷漠,表现为:对人冷漠,落落寡合,喜欢吹毛求疵,宁愿独自工作,对事而不对人,不轻易放弃自己的主见,为人做事的标准常常很高。严谨而不苟且。属于理智的,着重现实,自恃其力。偏好较近的旅行,例如观景之旅,美食之旅。善于交际,不计小节,不受拘束,情绪多困扰不安,通常感觉挫折气馁,遇到问题必须百般考虑才能作出决定;但较为含蓄敏感,温文尔雅,讲究生活艺术。在需要判断和决策时,倾向于注意事实以及他们的实用意义,同时也意识到有关问题的情绪性后果与价值,好奇,爱好冒险,属于热爱远程旅行的一类。安详警觉,通常果断,刚毅,有进取精神,但有时过分现实,忽视生活情趣;遇到困难时,有时欠考虑,不计后果,冒然行事。心境时好时坏,顺利时心情愉快,遇到挫折即烦恼不安。通常先要斟酌现实条件,而后决定取舍,不鲁莽从事,在关健时刻,也能保持镇静,有时可能过份重视现实,为人索然寡趣,适合有目的性的旅游活动,例如美食之旅,冒险之旅。放映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