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疗法在神经科常见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广东省医师协会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针灸疗法在神经科常见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主讲赖新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一、神经病针灸治疗概要(一)治疗法则1、治疗原则(1)扶正祛邪:扶正是指扶助正气,主要用于改善病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治疗各种虚证;祛邪是指祛除邪气,主要用于祛除病邪,排除有害刺激,治疗各种实证。(2)治病求本:是指通过四诊、辨证,透过疾病的现象找到引起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并针对根本病因治疗疾病。(3)急则治标:是指对于邪气有余、发病急骤的病症,应首先祛邪治标。(4)缓则治本:急则治标是在特殊情况下的变通之法,治病必求于本。故慢性病的治疗、急性病后期的调理、发作性疾病缓解期的防治等应以治本为主,应着眼于扶助正气、祛除病因。(5)标本同治:是指疾病出现标本并重时应标本同治。当然,同治并不是无轻重缓急主次地平均使用力量,必须根据具体情况有所侧重。(6)逆者正治:是指当病症的表象与疾病本质相同时,逆其疾病的征象,采取与秉性相逆的方法治疗。“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均属此正治法。(7)从者反治:是指当病症的表象与疾病本质相反时,顺从疾病假的征象,采取与病性相从的方法治疗。“寒因寒用,热因热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均属此法。(8)病治异同:包括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两个方面,均是辨证施治的灵活运用。同病异治是同一种疾病所表现的证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治法。异病同治是不同的疾病因病机、证候相同而采用相同的治法。(9)病、证、症结合:病是独立的疾病名称。证是疾病发展某一阶段中病因、病性、正邪盛衰等方面情况的病理概括。症是疾病所反映的个别的、表面的外在现象。临床只有把辨病施治、辨证论治、对症施治三方面结合起来,才能提高疗效。(10)治未病:包括未病防病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指在没有疾病时,应注意防止发病;在疾病已经发生时,就应该努力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2、常用治法(1)虚者补之:是指虚证用补法治疗。针灸的补法主要取决于机体所处的机能状态、穴位的属性及刺灸手法。(2)实者泻之:是指实证用泻法治疗。针灸的泻法也取决于机体的机能状态、穴位的性质及刺灸手法。(3)热者清之:是指热证用清热法治疗。针灸治疗热证一般应采用速刺、浅刺、不留针。传统观点认为灸法不适用于热证,但现代研究表明实热证用灸法可以热引热,虚热证用灸法可益阳助阴退热。(4)寒者温之:是指寒证用温寒法治疗。针灸治疗寒证应深刺、留针,并多用温针、火针、灸法。(5)坚者削之,结者散之:即消法,是指用消散、破除的方法治疗坚积有形的一类病证。如针灸临床在肿块上围刺治疗甲状腺腺瘤,用火针在瘰疬上焠刺,在疣目上用小艾炷直接灸,祛除局部瘀血用刺络放血或温针均属此治法。(6)闭者通之:是指气血闭阻不通的病症用通法治疗。针灸临床中对气血闭阻不通的病症注重局部气血,并强调针刺时使针感“气至病所”,此外可采用灸法、火针、刺络放血等方法。(7)上逆者降之:是指对人体脏腑经络气机失常,气逆于上的病症,采用“病在上,下取之”的潜降法进行治疗。(8)陷下者升之:是指气虚下陷所致病证用升提法进行治疗。针灸疗法中的灸法对气虚下陷类疾病最为适宜。(二)选穴配方1、选穴原则(1)近部选穴:是指选取病痛局部和邻近区域穴位进行针灸治疗,多用于局部症状比较明显的病证,针对性强,即时效果较快。这是根据所有的腧穴都有主治局部病变和邻近组织器官病变的主治规律而采用的选穴原则。常用于经脉、经筋、器官、四肢关节等部位的疼痛。此法临床上应用很广,既可单独使用,亦可配合应用,旨在就近疏通调整受病部位经络、器官的阴阳气血。(2)远部选穴:是指在离疼痛较远部位选取穴位进行针灸治疗,多用于针对引起症状的全身性原因的治疗,可较好的提高疗效。这是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理论而选穴的,一般多用于肘膝关节以下的穴位。(3)对症选穴:是指针对个别具体的症状,选用一些具有特殊功效并反复验证有效的腧穴来治疗,故又有“经验选穴”之称。以上三种选穴原则是针灸处方中最常用的,临床上既可单独采用,也可结合采用。2、常用配穴方法配穴方法是指在腧穴主治特性和选穴原则基础上,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具有协同作用的两个以上的穴位进行配伍,组成一个处方而加以实施的方法。每组穴位配方中常常是采取主穴与配穴相结合的方式使用的。主穴针对疾病的主要矛盾,配穴是协助主穴起作用,并同时能解决次要矛盾。现将常用配穴方法介绍如下。(1)表里配穴法:根据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关系进行配合取穴,即阴经的病变可同时在其相表里的阳经取穴,阳经的病变也可同时在其相表里的阴经取穴。(2)前后配穴法:前指胸腹,后指腰背,前后两个部位的腧穴配合使用的方法即称作前后配穴法。此法多用于胸腹疼痛性疾患,类似俞募配穴法,但取穴不限于俞募穴,其他经穴亦可应用。(3)上下配穴法:上指上肢和腰部以上,下指下肢和腰部以下,上下肢或腰部上下的穴位配合一起使用的方法叫上下配穴法。(4)左右配穴法:一般全身性疾病或内脏疾病以及病在头身及两侧的,常常左右两侧穴位同时使用。但由于经络循行有左右交叉的特点,病变虽然仅在头面或肢体的一侧,也可结合选用对侧穴位或与同侧穴位交替使用的方法,加强其协调作用,即患侧穴与健侧穴配穴法。(5)远近配穴法:是指近部选穴与远部选穴配合使用的方法。临床上,此类配穴法很常用,常针对一些病情较为复杂的病证,以增强疗效。(三)临床常用刺灸法1、毫针刺法毫针,为古代“九针”之一,因其针体微细,故又称“微针”、“小针”,是古今临床应用最广的一种医针。毫针刺法,是泛指毫针的持针法、进针法、行针法、补泻法、留针法、出针法等完整的针刺方法。它的每一刺法,都有严格的操作规程和明确的目的要求,其中针刺的术式、手法、量度、得气等关键性技术尤为重要。故毫针刺法是诸多针法中的主体,是最基本的方法和操作技能。2、灸法灸法是用艾绒或药物为主要施灸材料,点燃后在体表穴位或病变部烧灼、温熨,借其温热、药物的刺激作用,温通气血、扶正祛邪,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灸法可分为艾灸法和非艾灸法两大类。艾灸法以艾绒为灸材,是灸法的主要内容,可分为艾炷灸、艾条灸等。非艾灸法,可用除艾叶以外的药物或其他方法进行施灸,有灯火灸、药线灸、药笔灸等。灸法和毫针刺法一样,都是针灸治病的重要内容。3、电针疗法电针疗法是用电针仪输出脉冲电流,通过毫针等作用于人体经络腧穴,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电针法是毫针的刺激与电的生理效应的结合,这种方法不但提高了毫针的治疗效果,而且扩大了针灸的治疗范围。同时,电针可以减轻手法捻针的工作量,已经成为临床普遍使用的治疗方法。4、穴位注射疗法穴位注射疗法又称水针,是选用某些中西药物注射液注射入人体有关穴位,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它是在针刺疗法和现代医学封闭疗法相结合的基础上,根据经络理论和药物治疗原理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方法。穴位注射疗法将针刺与药物对穴位的双重刺激作用有机的结合起来,发挥其综合效能,以提高疗效。本法具有操作简便、适应症广、作用迅速等优点,因此其临床应用逐年增多。5、头针疗法头针疗法是利用针刺及其他物理方法刺激头皮部的穴点、线、区,以治疗全身病症的方法。因头部肌肉浅薄、血管丰富,在临床上常采用沿皮刺透穴的方法,并结合捻转等手法施术。随着多年来不断发展,头针已成为治疗多种疾病,尤其是脑源性疾病的常用针刺方法。6、耳针疗法耳针是指用毫针或其他方法刺激耳穴,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其治疗范围较广,操作方便,在临床上根据耳穴形、色变化和病理反应,对疾病的诊断还有一定的参考意义。7、皮肤针疗法皮肤针疗法是用皮肤针扣刺皮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是古代“毛刺”、“扬刺”、“半刺”等刺法的发展。其操作方法以运用灵活的腕力垂直扣刺为主。皮部是全身皮肤按经脉分部。皮肤针疗法就是采用皮肤针扣刺皮部,通过孙脉、络脉和经脉以调整脏腑功能,通性气血,平衡阴阳,从而达到内病外治的目的。二、神经科常见疾病及针灸治疗(一)脑卒中1、疾病概述脑卒中又称做脑血管意外或急性脑血管病,是指突然起病的脑血流循环障碍性疾病,表现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甚至伴发意识障碍。临床上一般将其分为脑梗塞、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三大类,前者称为缺血性脑卒中,后两类合称为出血性脑卒中。其发病率、病残率、病死率和复发率居高不下。其中脑梗塞最常见,约占75%;脑出血占10‾20%;蛛网膜下腔出血占10‾15%。脑卒中相当于中医学中的“中风”,是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所致。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语言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根据脑髓受损情况与有无神志昏迷又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而中脏腑又根据临床表现有闭症和脱症之不同。脑卒中是针灸临床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也是针灸疗法最有效的适应症之一。2、针灸治疗方法(1)刺灸法本病应根据具体病情,按中脏腑、中经络辨证论治。①中脏腑:应根据具体临床症状区分闭证、脱证论治。※闭证(包括风火蔽窍、痰火闭窍、痰湿蒙窍型)治法:平肝熄风,降火豁痰,化湿启闭开窍。主穴:人中、十二井、太冲、丰隆、劳宫、涌泉。配穴:神志渐醒,则减十二井、人中,加百会、印堂、风市、三阴交等穴;牙关紧闭加地仓、下关、颊车;鼻鼾重者加内关;失语加通里、哑门;吞咽困难加照海、天突。方义:十二井穴点刺放血可决壅开闭,协调阴阳。人中为督脉要穴,泻之能调督脉,改善督脉气血运行,宣泄阳经上亢之气,以启闭开窍。泻太冲,可调肝经经气,熄风潜阳,镇肝降逆。刺劳宫可泄热降心火安神。丰隆可振奋脾胃气机,祛浊化痰。涌泉用补法,可滋肾阴,潜上亢之气,导火下行。针用泻法(涌泉用补法),十二井穴点刺出血。※脱证(元气衰败型)治法:回阳固脱,补益元气。主穴:关元、神阙、气海。配穴:虚汗不止加阴郄;鼾睡不醒加申脉;虚阳浮越可重灸命门、气海俞、肾俞、涌泉。方义:三穴均为任脉要穴,且均为壮阳固脱要穴,灸之能补益元气,固本培元,回阳固脱。用大艾炷灸之,至脉平汗止为度。②中经络治法: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主穴:第Ⅰ组为曲池、合谷、阳陵泉、足三里、肩髃、外关、解溪、昆仑、环跳;第Ⅱ组为颊车、地仓、下关、合谷、攒竹、巨髎、内庭;第Ⅲ组为哑门、廉泉、金津、玉液、列缺、通里、照海。配穴:四肢拘挛加用阴经穴位;流涎加承浆。方义:第Ⅰ组处方用于治疗半身不遂为主症者。本方主要选取手足三阳经的要穴,尤以阳明经穴为主,可疏通经脉,调和气血。第Ⅱ组处方用于治疗口角歪斜为主症者。本方重在近部取穴,配合远部取穴,以疏调局部及阳明经气,使气血调和,筋肉得以濡养。第Ⅲ组处方用于治疗语言不利为主症者。本方运用远近配穴法,有疏经利咽之功。初病实证宜泻法,可单刺患侧;久病虚证宜补法,可刺灸双侧。(2)电针:根据瘫痪部位,可在头、上肢、下肢部各选两个穴位,用毫针针刺,得气后加电针,用疏密波,电流强度以患者肌肉微颤为度,每次20min,每日1次。(3)头针:选取对侧顶颞前斜线和顶颞后斜线,再根据相应症状选取相应头穴线。适用于中风后遗半身不遂患者。(4)耳针:选穴肾、肝、心、皮质下、脑干、枕、额。(5)穴位注射:用当归注射液加维生素B12注射液,选取肩髃、曲池、合谷、阳陵泉、足三里、悬钟等穴,每次选2‾3个穴位,每穴注射1ml,隔日1次。适用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6)皮肤针:在头皮顶颞前、后斜线上、腰背督脉及膀胱经及四肢阳明经,用皮肤针叩刺至皮肤出现细小出血点,隔日1次。适用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3、参考王氏用头体针结合的方法治疗脑卒中。头针选穴以运动区为主;体针则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配合太阳、少阳经穴。共治疗62例,其中基本痊愈13例,显著进步32例,进步1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6.8%。(王伯清《中国针灸》2005;25(4):240‾242)(二)脊髓损伤(外伤性截瘫)1、疾病概述脊髓损伤是由于脊椎骨折、脱位导致脊髓或马尾神经受损所造成的一类以不同程度的截瘫表现的病症。一般可出现损伤平面以下的感觉及运动功能障碍、神经营养改变,排尿排便功能障碍,如为高位截瘫,还会出现呼吸困难。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损伤,常遗留严重残废,甚至造成死亡,给国家、社会、家庭、个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及身心损害。本病属中医学中“痿证”的范畴,是由于损伤了肾、督、

1 / 6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