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6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感染免疫学习内容1、人体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2、细菌的致病机制3、宿主的抗菌免疫4、感染的发生与发展感染免疫学习要求【掌握】条件致病菌形成的特定条件、细菌的致病机制、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熟悉】1)感染、致病菌、非致病菌、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医院获得性感染、微生态学、毒力、半数致死量、半数感染量、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内毒素血症、带菌者和带菌状态的含义;2)正常菌群的生理学意义;3)细菌感染的来源;4)传播方式与途径;5)感染的类型;【了解】1)外毒素的作用机制2)医院获得性感染常见病原体及特点、类型、传播途径。感染免疫细菌等病原微生物突破机体的天然防御机制侵入机体,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释放毒性物质,引起不同程度病理损害的过程。何谓感染?感染免疫能使宿主致病的细菌为致病菌或病原菌。条件致病菌正常菌群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但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可以致病。致病菌可引起感染的细菌有哪些?不能使宿主致病的细菌为非致病菌。非致病菌感染免疫如何评价细菌的致病能力呢?细菌的致病性:细菌引起宿主疾病的能力称为致病性或病原性。(质)细菌的毒力:致病菌致病性的强弱程度。(量)毒力的测定方法:半数感染量或半数致死量。在规定时间内,通过指定的感染途径,能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死亡或感染需要的最小细菌数或毒素量感染免疫第一节人体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一、正常菌群(一)概念:在正常情况下,人体体表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通常对人体无害,为人体的正常微生物群,通称为正常菌群。鼻咽腔葡萄球菌、甲,丙型链球菌肺炎球菌、奈氏菌、类杆菌等外耳道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绿脓杆菌、非致病性分枝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口腔甲,丙型链球菌类白喉杆菌、肺炎球菌奈氏菌、乳杆菌、梭杆菌螺旋体、放线菌、白念珠菌肠道大肠杆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葡萄球菌、厌氧性细菌真菌、乳杆菌,双歧杆菌等阴道大肠杆菌、乳杆菌白念珠菌、类白喉杆菌非致病性分枝等皮肽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白念珠菌丙酸杆菌、类白喉杆菌、非致病性分枝杆菌人体内正常菌群的分布眼结膜白色葡萄球菌、干燥杆菌尿道白色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非致病性分枝杆菌感染免疫(二)正常菌群的分布与组成数量:有学者统计,一个健康成人约由1013个细胞构成,正常微生物群约由1014个细胞组成。重量:人体携带的微生物总重量约为1271g,其中肠道占1000g,肺20g,,皮肤200g,口腔20g,阴道20g,鼻10g,眼1g。厌氧菌占总数的95%,约为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的1000倍。种类:在人体寄居的微生物种类超过400种。2.组成一般菌群微生态系统(microecosystem)过路菌群:1.分布优势菌群常居菌群:微生态学感染免疫(三)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空间竞争、营养竞争、代谢产物抑制;氮的利用、糖的代谢、维生素的作用;促进机体免疫器官的发育;刺激免疫应答产生SIgA对具有交叉抗原的致病菌有抑制和杀灭作用;产生转化致癌物质的酶;激活巨噬细胞等发挥抗肿瘤作用。产生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清除自由基,保护组织细胞免受损伤。1.生物拮抗:3.营养作用:2.免疫作用:5.抗衰老作用:6.抗肿瘤作用:4.排毒作用:双歧杆菌能抑制肠道过多的G-杆菌,减少内毒素释放;产生酸性物质,增加肠蠕动,有利于排毒;感染免疫二、条件致病(机会性感染)(二)致病条件:由正常菌群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定位转移或菌群失调等特定条件下引起的感染称为机会性感染,也称条件致病。1、宿主免疫功能低下;2、菌群失调;3、定位转移;(一)概念:感染免疫(三)条件致病菌的变迁①条件致病菌的变化谱:机会性致病的种类因感染的年代、地域及抗生素使用情况不同而有所变化。在20世纪50-60年代,全球范围内机会性感染的细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如美国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70-80年代以后,又均以革兰阴性菌为主。②条件致病菌的种类:主要是细菌,其中常见的革兰阴性菌有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假单胞菌及无芽胞厌氧菌;革兰阳性菌有葡萄球菌;真菌中以白假丝酵母菌为最常见,其次是新生隐球菌。感染免疫(四)菌群失调及菌群失调症(1)概念:人体、菌群、外环境在正常情况下处于相对动态平衡之中,如果受到某种因素的影响,变化超出了正常范围,正常菌群中各种细菌的数量和比例发生大幅度的改变,生态系统中出现了不平衡状态,称菌群失调。严重的菌群失调使机体表现出一系列临床症状者,称为菌群失调症或菌群交替症。菌群失调是经常发生的,但菌群失调症却是少见的。(2)引起的原因:可见于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治疗的某些病人。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等引起的伪膜性肠炎。感染免疫不适当使用抗生素,过路菌群取代常居菌群大量生长繁殖而致病感染免疫细菌毒力细菌侵入宿主体细菌入侵的强弱内的数量的部位细菌引起疾病的条件细菌的致病机制第二节细菌的致病机制感染免疫一、细菌的毒力细菌毒力的概念:致病菌致病性的强弱程度。致病菌侵入机体后引起疾病,通常需要:①粘附并定植于某种细胞、组织;②适应宿主特定环境进行增殖,并向其他部位侵袭或扩散;③抵抗或逃避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④释放毒素或诱发超敏反应,引起机体组织器官损伤。毒力的物质基础:侵袭力和毒素感染免疫1.概念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粘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2.侵袭力的物质基础(1)粘附素:(3)侵袭性物质:(一)侵袭力荚膜、微荚膜等。(2)抗吞噬结构:菌毛粘附素和非菌毛粘附素侵袭素和侵袭性酶类感染免疫3.侵袭的过程:分三步走(1)粘附与定植:是感染的第一步。(2)繁殖与扩散:病原菌在机体一定部位生长繁殖、蔓延扩散的能力。(3)抵抗宿主的防御机能:抗吞噬、抗调理等。感染免疫第一步:粘附与定植(1)粘附概念:是指病原菌附着于宿主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粘膜细胞的功能,通过粘附以免被气管上皮细胞的纤毛摆动、肠蠕动、尿液及分泌液冲刷清洗等作用排除,然后才能在局部定植、繁殖、造成感染。(2)介导粘附的物质:粘附素为菌体表面的蛋白质或多糖。与宿主上皮细胞表面受体糖蛋白或糖脂相互作用具有高度特异性,决定了感染组织特异性。G-菌:菌毛粘附素。如大肠埃希菌Ⅰ型菌毛与小肠粘膜上皮细胞的受体D-甘乳糖结合,完成粘附。G+菌:非菌毛粘附素。是细菌细胞表面的蛋白质或其它物质,如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脂磷壁酸、口腔中变异链球菌利用蔗糖合成不溶于水的葡聚糖等。感染免疫细菌黏附素感染免疫第一步:粘附与定植(3)粘附现象:为一个细菌克隆,通过菌细胞表面粘附性物质粘连形成以微菌落为基本结构单位的有序性社区结构,可为不同种属细菌共同形成单个散在粘附微菌落生物膜感染免疫细菌生物膜相关感染近年来,随着新型生物材料的应用日益增多,生物材料相关感染发生逐年上升。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导尿管相关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为92%~93%,约占院内感染的40%;心脏外科生物材料植入术合并感染发生率为33.13%;99%的机械通气患者气管插管处有细菌定植并反复发生感染;大静脉导管、伤口引流管、人关节置入等相关感染的发生率也很高。Rontery总结了生物医学材料与生物膜相关感染的细菌,主要包括革兰阳性的肠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和革兰阴性的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变形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大量研究证实,人类许多慢性和难治性感染如慢性呼吸道感染、慢性泌尿系统感染、骨髓炎、心内膜炎、中耳炎、前列腺炎、牙周炎以及某些肾结石的形成等大都与细菌生物膜有关。据美国CDC专家估计,65%以上的人类细菌感染与生物膜有关。感染免疫第二步:繁殖与扩散细菌粘附细胞表面后,有的仅在表面生长、繁殖而致病,如霍乱弧菌;有的粘附后侵入细胞生长、繁殖且产生毒素造成浅表组织损伤而致病,如痢疾志贺菌;有的通过产生侵袭性酶类使细胞向深部甚至全身扩散而致病,如A群溶血性链球菌产生的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道酶等帮助细菌扩散至邻近组织;有的细菌被吞噬细胞吞噬后可抵抗吞噬,随吞噬细胞转移至淋巴结和血液中,扩散至全身。如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免疫侵袭性酶类:如A群链球菌产生的透明质酸酶、链激酶和链道酶有利于细菌在组织中的扩散。感染免疫第三步:抵抗宿主的防御机能抗吞噬和消化作用:荚膜、微荚膜等抗吞噬以及抗抗体与补体的作用;有些细菌产生一些毒素抑制吞噬细胞的趋化并毒害吞噬细胞。产生水解sIgA的酶:变形杆菌、淋病奈瑟菌可以产生IgA酶,水解IgA,降低局部防御功能。抗原变异:可协助某些致病菌逃避宿主特异性免疫。如淋病奈瑟菌的菌毛和外膜蛋白PⅡ不断改变其抗原性,从而使宿主的特异性抗体失效。感染免疫(二)毒素致病菌损害宿主细胞的方式主要有二种:①直接损害:由细菌毒素和侵袭性酶类引起;②间接损害:由超敏反应或宿主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介导的。其中细菌的毒素根据其来源、性质和作用机制等不同,分为以下二种:内毒素: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组分。外毒素:多数为革兰阳性菌产生的毒性物质,常由细菌合成后分泌至细胞外。感染免疫1.外毒素主要特点:外毒素的种类及生物学作用:产生细菌化学本质毒性作用抗原性编码基因神经毒素细胞毒素肠毒素溶细胞毒素主要是革兰阳性菌和部分革兰阴性菌蛋白质,理化稳定差,多数由A、B两个亚单位组成毒性作用强,有选择毒害作用抗原性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可经甲醛脱毒成为类毒素细菌染色体基因;质粒基因;前噬菌体基因感染免疫破伤风痉挛毒素感染免疫霍乱肠毒素感染免疫三大类外毒素的作用机制感染免疫外毒素分子结构的主要形式:A-B模式A:活性亚单位,决定毒素的致病作用B:结合亚单位,介导外毒素与靶细胞结合。可提纯制疫苗霍乱肠毒素破伤风痉挛毒素肉毒毒素感染免疫2.内毒素主要特点:主要的毒性作用:产生细菌化学本质毒性作用抗原性发热反应白细胞反应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结构组分脂多糖,对理化因素稳定毒性作用弱,无选择毒害作用抗原性弱,不能脱毒成为类毒素感染免疫内毒素毒性作用发热反应白细胞反应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内毒素激活了血管活性物质(5-羟色胺、激肽释放酶与激肽)的释放。末梢血管扩张,通透性增高,静脉回流减少,心脏输出量减低,导致低血压并可发生休克。因重要器官(肾、心、肝、肺与脑)供血不足而缺氧,有机酸积聚而导致代谢性酸中毒。DIC是指微血栓广泛沉积于小血管中。发生机制是大量内毒素作用引起低血压,血流缓慢,血细胞积集在毛细血管,导致血管阻塞,血液灌注不足,组织缺氧,酸中毒,血管麻痹性扩张,激活凝血系统,血液凝固。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引起广泛性出血、缺血、坏死。内毒素作为外源性致热原(即热原质)作用于巨噬细胞等,使之释放内源性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当LPS注入血循环后,血液白细胞数量骤减,1-2h后,LPS诱生中性粒细胞释放因子刺激骨髓释放中性粒细胞进入血流,使其数量明显增加。感染免疫外毒素与内毒素的比较特性外毒素内毒素来源革兰阳性菌与部分革兰阴性菌革兰阴性菌存在部分从活菌分泌出,少数细菌崩解后释出细胞壁组分,细菌死亡裂解后释出化学成分蛋白质脂多糖稳定性多不耐热,60~80℃,30分钟被破坏耐热,160℃,2~4小时才被破坏毒性作用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性效应,引起特殊临床表现较弱,各菌的毒性效应大致相同,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微循环障碍、休克、DIC等抗原性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甲醛液处理脱毒形成类毒素弱,刺激机体产生的中和抗体作用弱;甲醛液处理不形成类毒素感染免疫二、细菌入侵的数量与细菌的毒力成反比例毒力越强,引起感染所需的菌量越小毒力越弱,引起感染所需的菌量越大三、细菌入侵的门户各种致病菌有其特定的侵入门户与致病菌需要特定的生长繁殖微环境有关感染免疫宿主抗菌免疫的物质基础:免疫系统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等)•淋巴细胞(T,B,NK)•抗原递呈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炎性细胞(粒细胞等)•分泌型/游离的免疫分子:=

1 / 7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