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流派重点复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古典经济学(古典学派)即:从19世纪70年代的“边际革命”开始,到凯恩斯《通论》出版以前的西方经济学,该时期的主流经济学家形成了“古典学派”。产生背景19世纪70年代起,英国开始经历经济上的萧条境地,后起的美、德的经济却迅速赶上。同时,英国国内矛盾日益加深,阶级斗争日益尖锐,英国工人运动不断发展。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英国资产阶级要求有新的经济理论来安抚工人运动,平息革命斗争,同时说明自由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因此,马歇尔的经济理论和经济学说(即古典经济学)走上历史舞台。基本假设理性人的假设完全信息假设完全竞争假设市场出清假设稳定预期假设(以完全竞争为前提,以“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完整的庸俗经济学体系)研究方法古典二分法(即:真实部门和货币部门被分离)货币中性(即:货币部门的货币数量变化不影响实际部门的实际变量如就业量、产出和实际利率等的均衡值,货币数量的变动不影响经济)个体经济分析法、抽象演绎法、数理分析法、边际分析法主要内容1.关于就业和产出决定的古典理论:○1生产函数的两条重要性质:一是总产出随总就业量的增加而增加;二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2就业的决定: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条件:P=MCw/p=MPL(w是名义工资率,P是产品价格,MPL是劳动的边际产品,也即实际工资)○3价格上涨,则实际工资下降,又因为劳动市场需大于供,则名义工资上升。名义工资是企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2.储蓄、投资理论与萨伊定律:○1利率是储蓄和投资的原因,利率有完全弹性,可保证计划储蓄与计划投资一致。○2萨伊定律: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可能存在暂时的局部的生产过剩和事业,只是因为其他产品生产不足,但市场经济的自动调节机制能使各部门均衡发展,政府不要过分干预。3.货币数量论:费雪交易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前者表现为:MV=PY(M是货币量,V是货币流通速度,P是物古典经济学其实等同《经济学说史》框架下的新古典学派。(时间:19世纪70年代至凯恩斯理论出现前)主要内容价水平或指数,Y是市场实际交易量)显见:因VY固定不变,则P依赖于M。费雪效应:货币扩张不会影响真实变量,只会影响名义变量;后者表现为:Md=kPY(Y是国民收入,P是物价水平,Md是货币需求量,k是持币率)显见:k与Y固定不变,故货币需求主要决定于交易行为的需要,而交易与总支出的货币价值成正相关。为了解释价格水平,引入货币供给,则得M=kPY,因kY固定不变,则M决定P,故:货币数量的变化在长期内不会产生真实效果,但能影响价格水平。4.如何解释货币中性:M上升时,货币需求小于M,则人们用多余的货币购买商品,商品价格P上涨,导致实际工资w/p下降,劳动市场供小于求,则名义工资率w上升,实际工资不变,就业量就不会改变(因为劳动供需都取决于实际工资),就业不变则国民收入不变。货币数量论暗中假定是经济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的水平上,总供给弹性为零,即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所增加的总需求不会增加实际产出,只会抬高物价。货币在经济体系中的作用只是影响价格水平和名义国民收入,不会影响实际的国民收入和就业量,所以货币在经济体系中的作用是中性的。5.庇古效应:在商品价格弹性和货币工资弹性的情况下,物价的下降将带来人们实际财富的增加,从而带动了消费的增加,使国民收入增加且达到充分就业水平。这是宏观经济学中利率传导机制的一种,描述了消费、金融资产和物价水平之间的相互关系。6.古典经济学中只有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代表人物马歇尔、庇古(前者是古典学派的奠基人,后者是前者的学生,二者都是剑桥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世评价【课件上】古典学派的理论更适合长期,因为在长期,利率和价格都具有完全弹性,市场总能出清。但凯恩斯却说“在长期,我们都死了”。【课外资源】新古典经济学用有别于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方法掩了生产过程中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否定阶级斗争的存在,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维持和继续提供了理论依据。此外,新古典经济学为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新古典主义无视资本主义生产中垄断高度发展,经济危机日益深刻等现实,,把完全竞争和充分就业作为分析研究的基本前提。这两个虚假的基本前提使其理论及政策主张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和谬误。两个基本前提被否定,不论理论阐述是多么精细、分析手段如何发展,都标志着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崩溃及其影响作用的弱化。凯恩斯主义凯恩斯革命产生背景1.是20世纪30年代英国经济大萧条的直接产物;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家干预经济的加剧;3.古典经济学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无法为经济大萧条提出解决之策。主要内容1.有效需求理论:有效需求是指预期可给企业带来最大利润的社会总需求,它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并决定就业量和国民收入。影响有效需求的因素是三大心理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流动偏好规律。利用有效需求不足解释经济危机:三大心理规律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即社会总需求不足,从而导致生产过剩,爆发经济危机。2.货币需求是由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的需求构成,货币需求存在流动性偏好(即人民把货币持有在手中)。3.投资乘数理论:投资的增加会导致收入的成倍增加(该理论建立在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之上)4.关于储蓄—投资的关系:古典学派认为储蓄支配投资,利率是调节储蓄和投资均衡的有效杠杆,而凯恩斯认为,储蓄是消费者的行为,投资是生产者,二者由不同的因素决定,故难以协调一致。革命创新1.研究方法上的革命:○1凯恩斯复活了重商主义的宏观总量分析方法,用总体经济分析法取代了古典学派的个体经济分析法,创建了宏观经济体系;○2克服了古典二分法,将货币经济和商品经济相结合;○3注重短期分析方法。2.理论上的革命:○1前提假设方面:古典经济学是充分就业和资源的充分利用,但凯恩斯理论是非充分就业;○2研究对象方面:古典学派的理论是价格(价值)决定理论,凯恩斯经济学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前者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后者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3价格弹性方面:古典学派认为价格是完全弹性,强调的是价格效应,凯恩斯则认为价格、工资率和利率在向下方向是刚性或粘性的,强调的是收入效应;○4调节储蓄与投资均衡的杠杆方面:古典学派认为是利率可调节投资与储蓄相均衡;凯恩斯认为是收入;○5货币性质方面:古典学派认为货币是中性的,凯恩斯认为货币非中性。【解释货币非中性:M上升时,货币需求小于M,则人们用多余的货币购买商品,商品价格上涨,导致实际工资下降,劳动需求增加,就业量增加,从而国民收入会增加】3.政策上的革命:○1用政府干预论取代古典学派的自由放任论;○2凯恩斯认为要扩大政府职能,主要是扩大政府调节消费倾向和投资引诱的职能,前者目的在于刺激消费。凯恩斯主义凯恩斯革命后世评价1.凯恩斯的理论摒弃自由放任的基础,开创了西方宏观经济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至今影响深远,凯恩斯也因此成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2.其政策主张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对缓和和摆脱经济危机起到了积极作用,他提出的各种反危机的政策主张成为了西方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3.凯恩斯的理论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膨胀性经济政策带来了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局面。新古典综合产生背景凯恩斯经济学关心的是充分就业问题,而非资源配置问题,属于“萧条经济学”,故也属于特殊理论而非一般理论,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萨缪尔森等人为了使凯恩斯经济学成为既适用于非充分就业情形,又适用于充分就业情形的一般理论,决定将微观和宏观经济学相结合,这就是新古典综合产生的背景。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为混合经济,新古典综合则是混合经济的代表理论。(又称: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派)理论特点1.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的综合:○1理论体系上:即把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综合起来;○2分析方法上:总量分析方法+个量分析方法;○3政策上的综合:即把凯恩斯主张的政府干预和古典学派主张的市场机制调节综合起来——在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严重失业时,政府对经济干预,以刺激总需求增加,使经济恢复充分就业均衡;在经济达到或接近充分就业后,让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2.理论方法上的折中主义:致力于弥合传统的对立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同时吸收新的理论发展自己的理论体系;3.理论和政策主张的灵活多变:随经济背景的变化和理论新的进展,经常调整观点和政策主张。主要内容1.IS-LM和AS-AD模型:前者又称希克斯—汉森交叉图,用一般均衡方法说明当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时国民收入与利率的决定;后者的AD曲线从IS-LM模型推倒出来,AS曲线由劳动市场和生产函数推导出来,二者结合则体现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劳动市场的均衡。2.经济周期理论和乘数—加速模型:说明在经济中投资、消费和国民收入之间相互影响,而市场自发情况下,乘数与加速原理相互作用会导致经济周期。该过程为:投资增加在乘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综合主要内容数作用下会导致产量大幅增加,产量增加在乘数作用下又导致投资的大幅增加,从而出现经济繁荣;但在产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受社会需求和资源的限制,投资在乘数作用下会减少,这样则会导致产量大幅减小,二者同时作用则经济萧条;而萧条持续一段时间后由于产量回升导致投资增加和产量的进一步增加,经济进入新的繁荣,呈现周期性。于是政府干预成为减轻经济周期波动的必要手段。3.菲利普斯曲线和通货膨胀率理论:失业和通货膨胀成反向变动的关系,受到“滞涨”打击后,尝试用微观分析角度解释滞涨的原因并提出治理滞涨的微观经济政策,从而弥补凯恩斯的不足。4.增长理论:又称新古典增长理论,是指人均实际GDP的增长是由技术变革引起人均资本增加的储蓄和投资水平决定的,而技术是新增的外生变量(把技术内生化的是阿罗)。5.政策主张方面:○1用相机决策的财政政策取代凯恩斯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用补偿性财政政策取代凯恩斯的赤字财政政策,进而提出“充分就业预算”政策。○2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重取代凯恩斯对财政政策的偏重。代表人物萨缪尔森(1970年第2届诺贝尔经济学奖)、汉森(萨缪尔森、托宾和索洛的老师)希克斯(1972年第4届诺贝尔经济学奖)、托宾(1981年第13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莫迪利安尼(1985年第17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索洛(1987年第19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后世评价1.综合了新古典和凯恩斯理论的合理成分,推进了宏观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2.这种综合能否成为宏观经济学新的“基准模型”仍需要时间的检验。新剑桥学派产生背景在凯恩斯主义形成之前,新古典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曾先后在英国剑桥大学长期任教,因此新古典学派又称“剑桥学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与新古典综合派的论战中,剑桥大学的琼·罗宾逊、卡尔多、帕西内蒂等学者提出了与新古典综合派相对立的主张,由于他们的理论观点又完全背离了以马歇尔为首的老一代剑桥学派的传统理论,因而被称为“新剑桥学派”。(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主要内容1.方法论上:他们主张摒弃新古典派的均衡概念,树立“历史时间”概念,从不均衡出发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动态分析。即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历史时间中增长的经济,但它的增长过程是很不稳定的,因而处于不均衡状态是常凯恩斯主义新剑桥学派主要内容规。2.政策主张上:反对新古典综合所奉行的赤字财政政策、通货膨胀政策、工资与物价管制政策,而是建议削减庞大的政府开支,特别是军费支出,实行严格的进口管制,扶杆出口产业。此外,极力主张实行收入再分配,缩小社会的贫富差距。代表人物琼·罗宾逊、卡尔多、斯拉法、帕西内蒂两个剑桥之争What?以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卡尔多、斯拉法、帕西内蒂(意大利学者)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向地处麻省剑桥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萨缪尔森、托宾、索洛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发起挑战,从而引起的争论。Why?“两个剑桥之争”的实质是如何进行经济理论研究或如何发展现代经济学的问题,但在形式上表现为作为凯恩斯主义的两个支派怎样做才是真正继承和发展凯恩斯理论的问题。How?1.理论基础上:新剑桥学派认为凯恩斯理论核心是收入分配理论,且缺乏微观价值和分配论基础;新古典综合认为凯恩斯理论核心是AD-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