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高国林E-mail:1010949020@qq.com电话:18289288026前言课程性质与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简介参考书目课程考核一、课程性质与培养目标课程性质:城市规划原理是城市规划专业理论课的核心课程。阐述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及规划设计的相关问题。培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掌握城市规划与管理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学会科学的规划土地和合理开发利用土地。二、教学内容简介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共五篇22章,内容涵盖城市的起源与发展,城市规划体制及其影响要素,城乡空间区域规划与城市专项规划,城市开发规划与管理等。三、部分参考书目•王克强,马祖琦等.城市规划原理.上海市: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李朝阳.土城市交通与道路规划.武汉市: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夏南凯.城市经济与城市开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师学义等.土地利用规划原理与方法.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四、课程考核平时成绩(40%)课堂出勤、讨论、作业课程考试(考查)(60%)期末闭卷考试(或课程论文考查)第一篇第1章城市与城市化【内容提要】城市的产生与定义城市的发展城市化第1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1、居民点人类居住的地方(流动与固定两种)2、城市的形成过程: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有了剩余产品——产生私有制——原始社会瓦解——进入奴隶社会——出现商业交换的固定居民点——出现城市。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的居民点,与农村区别在于产业结构,也就是居民从事的职业不同,居民的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聚集密度不同。第1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3、城镇与城市的界定镇和城市是城镇型居民点,统称城镇;城镇定义包含三个基本特征:产业结构(农村的居民以农业活动为主)、人口数量(城市的人口规模比农村要大)和职能(城市是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对城镇划分不同,1996年我国规定常驻人口2000人以上,50%以上为非农业人口即为城镇。个别地方根据所需划分,到1984、1986等都有所调整。世界各国划分也不同,如:肯尼亚规定2000人以上的居民点即为镇;埃及规定省和地区首府为城镇,印度、美国划分也各有差别。第2节城市的发展城市的产生、发展和建设都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城市因人类在聚居中对防御、生产、生活等方面的要求而产生,并随着这些要求的变化而发展。城市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即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称前期工业化时期、工业化时代,或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1、古代城市的发展影响因素(1)防御要求第2节城市的发展图2.新帕尔马城图1.巴比伦城第2节城市的发展(2)社会形态发展对城市布局影响图3.曹魏邺城图4.埃及卡洪城第2节城市的发展(3)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社会政治体制对城市建设有直接影响。中国封建城市中的中心是政权统治中心,如宫殿、官府衙门;而欧洲封建城市的中心往往是神权统治中心——教堂。(4)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经济制度也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形态。中国的城市是政治、经济生活的中心;欧洲往往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经济是一些城市发展的驱动因素。第2节城市的发展2、近代城市发展因素主要受18世纪工业革命的影响。(1)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聚集;(2)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布局变化;(3)城市与环境;(4)科学技术发展对城市影响。图5.伦敦1840-1929年期间的空间发展第2节城市的发展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发展战后经济恢复,工业发展带来城镇化进程加快,到2008年,世界城市人口已达总人口50%,地球开始进入城市时代。航空、汽车的普及使世界各国城市化多样化,如西方国家推动创意文化、旅游休闲等新兴产业在城市中心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在城市中的集中、产业门类的增加与分工协作、是城市更聚集,规模不断扩张。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城市化进程要与环境相协调。第3节城镇化1、城镇化的含义城镇化是乡村变成城市的一种复杂过程。对这一过程的理解,不同学者有不同看法,例如,社会学家人为,城镇化是一个城市生活方式的发展过程,它意味着人们不断被吸收到城市中,并被纳入城市的生活组织中去,而且意味着随城市发展而出现的城市生活方式的不断强化。第3节城镇化人口学家人为,城市生活方式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结果。因此,城镇化就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这种过程可能有两种方式,一是人口集中场所(即城市地区)数量增加,二是每个城市地区人口规模的不断增加。经济学家人为,城市生活方式是一种非农业生产为基础的生活方式,人口向城市集中是为了满足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需要而出现的,人们离开农业经济向非农业活动转移并产生集聚的过程。第3节城镇化不同理解不是相互抵触,而是相互补充,简单归纳起来就是:城镇化就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口职业的转变;(2)产业结构的转变;(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城镇化也称城市化,因为城市与镇均是城市型的居民点,均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其区别仅是文字使用习惯或其规模的不同。城镇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第3节城镇化2、城镇化进程的表现特征(1)城镇化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2)城镇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3)城镇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第3节城镇化3、世界城镇化的历史进程城市化作为世界性现象,其过程有着一般性的规律。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研究发现,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用S形曲线表示(图6)。图6.城镇化发展的S形曲线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即城镇化水平较低和发展较慢的起步阶段,人口向城市迅速集聚的中期加速阶段和进入高速城镇化以后城市人口比重的增加又趋缓慢甚至停滞的稳定阶段。第3节城镇化起步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30%以下;加速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30%——60%之间;稳定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60%以上。第3节城镇化4、中国的城镇化道路中国城镇化比西方晚,是伴随着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大规模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而迅速开展的。经过60年的艰难曲折的中国城镇化发展过程,到2009年,城镇化水平已达到46.6%。虽然城镇人口增多,但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高,城镇化发展速度较缓慢;而且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增加速度很不稳定,有增有减,波动明显,与我国国情有关。第3节城镇化此外,中国城镇化过程中,也出现众多环境问题,因此,未来的中国城镇化模式应该是一种多元化的模式,即改变过去仅仅以规模作为政策标准的方法。未来的城市和区域发展应当是超越单个城市的传统思维,走向区域协调,从更大区域范围来思索永续的城镇化发展道路,走向和谐的城市区域,这也是中国城镇化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第二章第1节.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1、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没有专门论述规划和建设城市的古代书籍,理论散见于《周礼》、《商君书》、《管子》和《墨子》。《周礼》——按照封建等级,不同级别的城市,如“都”、“王城”和“诸侯城”;体现在周代,鲁国曲阜。伍子胥提出“相土尝水,象天法地”与《周礼》对立,体现在吴国。《管子》——“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将土地开垦和城市建设统一协调起来,农业生产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前提。《商君书》——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和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管理制度等问题进行论述。第1节.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图1.曹魏邺城图2.唐长安城第1节.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中国古代居民多以家族聚居;木结构的低层院落住宅;中轴线对称布局。居民——公共建筑——城市“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第1节.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2、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公元前500年的古希腊提出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的希波丹姆模式。14~16世纪,资本主义的萌芽,为适应生产及生活变化,要求改建城市一些诸如广场建筑群的集中地段。16~17世纪,新的资产阶级势力雄大,使城市的改建规模超过以往,采用轴线对称放射的形式。第1节.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3、其它古代文明的城市规划思想图3.波尔西巴城复原图波尔巴西的空间特点是南北向布局,主要考虑当地南北向良好的通风;城市四周有城墙和护城河,城市中心有一个“神圣城区”,王宫布置在北端,三面临水,住宅庭院则杂混布置在居住区(图3)。第1节.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乌尔城则王宫、庙宇及贵族僧侣的官邸位于北部的夯土高台上,与普通平民和奴隶的居住有高墙分隔(图4).图4.乌尔城复原图波尔巴西与乌尔城具有非常相似的土地用途分类以及由于土地利用形成的道路系统,不过波尔巴西城有独立的贵族区,而乌尔城由于农业文明的发展,城市用地出现了农田与居民点的混合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