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2·期末复习1《城市规划原理2》·期末复习·期末考试题型:填空+选择+判断与改错+概念+简答+论述·重要复习线索:(一)居住区规划的原则性、常识性内容1.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2.住区中各项用地组成3.住区结构的演变(邻里单位、新城市主义)4.住区的规模分级、结构的基本形式5.住区规划设计总体原则→社区发展原则(三点)→需求层次理论6.空间(外部空间构成要素,空间限定手法,空间类型,D:H,手法等)(二)居住用地中“三大级别”(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与“四大系统”(住宅、道路、绿地、公建)7.住宅用地→平面组合方式→立面组合方式→群体组合方式日照、通风相关常识与噪声的防治8.道路用地:居住区级、居住小区级、居住组团级道路断面形式,以及配置内容、技术要求道路路网的布置形式9.公建系统:“千人指标”的概念与公建布置规模、规划布置方式、小学与托幼的位置10.绿化景观:各级绿化景观系统的内容、要求、最小规格(表格)11.各技术指标的公式与计算方法12.第三版教材中的一些经典的居住小区案例(三)城市公共空间规划13.城市中心的位置选择、交通组织14.城市广场实例、城市广场类型第一部分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siteplan)是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是城市详细规划的一种。修建性详细规划主要任务是:满足上一层次规划的要求,直接对建设项目做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并为下一层次建筑、园林和市政工程设计提供依据。根据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1.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2.作出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3.道路交通规划设计;4.绿地系统规划设计;5.工程管线规划设计;6.竖向规划设计;7.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城市规划原理2·期末复习2·城市设计与修建性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①具有法律地位(“一书两证”);②成果、设计深度、指标控制更严格。城市设计:①只是引导性的文件,意向性更强;②深度较低,视野宽广、灵活。相同点:二者核心图纸相同。第二部分城市居住区规划·居住区规划的任务与编制1.住区(同城市住宅区)的概念:在城市、镇的范围内居住空间形态的统称。2.住区的类型A.按照城乡区域范围不同划分:城市住区、独立工矿企业和科研基地的住区、乡村住区。(各自特点结合课堂内容)B.按照住宅层数不同划分:低层住宅、多层住宅、中高层住宅、高层住宅。C.按建设条件不同划分:新建住区和旧住区。※3.城市居住区规划的任务与编制:1)选择、确定用地的位置、范围2)确定规模,即人口数量和用地大小3)拟定类型、层数比例、数量、布置方式4)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规模、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5)拟定各级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布置方式6)拟定公共绿地、体育、休息的室外场地的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7)拟定有关的工程规划设计方案8)拟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算4.编制成功的要素:合理的地段选择、城市设计框架(由总体城市设计出发的区域感)、规划布局和建筑设计。·住区的组成、功能及规划结构1.住区的组成要素:物质要素——由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组成。自然: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植物;人工:各类建筑物以及工程设施。精神要素——社会制度、组织、道德、风尚、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艺术修养等。2.住区的组成内容:建筑工程: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生产性建筑、市政设施、小品建筑等。室外工程:地上——道路工程、绿化工程、挡土墙、护坡等。地下——工程管线。(给水、排水、供电、燃气、供暖等管线和设施等)※3.住区的用地组成:A.住宅用地(R01):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含宅间绿地和宅间小路)的总称。B.公建用地(R02):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类公共设施用地、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场院、绿地和配建停车场等。C.道路用地(R03):指住区范围内的各级道路,包括居住区级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非公建配建的居民小汽车、单位通勤车等停放场地。(居住区级道路——城市支路)城市规划原理2·期末复习3D.公共绿地(R04):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集中绿地,包括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他块状带状绿地。4.住区规划结构的演变:A.郊区整体规划社区模式案例:1868——1887里弗赛德住宅小区,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结合教材图片)1)曲线形街道,尽端式道路;2)交叉口绿化空间、街道两侧前院草坪形成开放空间;3)商业中心,停车场地。※B.邻里单位模式规划布局的六条基本原则:1)邻里单位周围由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2)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一般应采用尽端式,以保持内部的安静、、安全的居住气氛;3)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支撑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上下学不必穿过城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在5000人左右,规模小的3000-4000人;4)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它与其他的邻里服务设施一起结合中心公共广场或绿地设施;5)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合64.75hm²),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下学距离不超过半英里(0.8km);6)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1.邻里中心2.商业和公寓3.商店或教堂4.绿地(占1/10的用地)5.大街6.半径1/2英里案例:英国哈罗新城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三十多年中,一共规划建设了32座新城(镇),如今在这些新城中(有的尚未全面建成)居住着二百多万人。伦敦的卫星城哈罗,被誉为第一代新城的代表。C.居住开发单元模式在邻里单位被广泛采纳的同时,前苏联提出了“扩大街坊”的规划原则,与邻里单位的理论十分相似→各国在住区规划和建设实践中又进一步总结和提出了“居住开发单元”的组织形式居住开发单元模式:以城市道路或自然界限(如河流等)划分,并不被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没一居住开发单元内设有一整套居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规模一般以设置小学的最小规模为其人口规模下限的依据,以单元内公共服务设施最大服务半径为控制用地规模上限的依据。※“扩大街坊”的规划原则对我国从1950年代末开始的居住小区建设以及以后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制定产生了重要影响。城市规划原理2·期末复习4D.“扩大小区”与“居住综合区”*居住综合体:是指将居住建筑与为居民生活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组成一体的综合大楼或建筑组合体。(案例:勒·柯布西耶马赛公寓)居住综合区:是指将居住和工作环境布置在一起的一种居住组织形式,有居住与无害工业结合的综合区。扩大小区:就是在干道间的用地内不明确划分居住小区的一种组织形式。其公共服务设施(主要是商业服务设施)结合公交站点布置在扩大小区的边缘,即相邻的扩大小区之间,这样居民使用公共服务设施可有选择的余地。(案例:英国的第三代新城密尔顿·凯恩斯)※E.新城市主义模式→针对现代生活方式提出的规划模式1)新城市主义的兴起:1980年代末期美国兴起安德雷斯·杜安伊、伊丽莎白·普拉克·赞伯克→新传统邻里区开发\新城市主义彼得·卡尔索普→公共交通导向的邻里区开发/※2)基本设计准则:(1)有一个邻里中心和一个明确的边界,每个邻里中心应该被公共中心所限定,并由地方性导向和市政和商业设施来带动;(2)最优规模——由中心到边界的距离为400m左右的空间范围;(3)各种功能活动达到一个均衡的混合——居住、购物、工作、就学、礼拜和娱乐;(4)将建筑和交通构建在一个由相互联系的街道组成的精密网络至上;公共空间应该是有形的而不是建造留下的剩余场地,公共空间和建筑的安排应优先考虑。※3)新城市主义模式的设计特征:新传统邻里模式提出了一种人性尺度的、行人友好的、带有公共空间和公共设施的物质环境,以鼓励社会交往和社区感的形成。(1)相对自给自足的步行环境,围绕着核心城镇设施和商店布置住宅;(2)为人行和车行提供更多可选择的通行路线;(3)设计为行人、自行车、游戏以及机动车等共同使用的街道;(4)为了围合街道空间以形成公共空间,建筑的道路退界较少,街道两侧的住宅前廊离人行道也较近。车库设置在住宅背面并通过后街进入,以减少车库通道缘石打断街道的次数。*4)公共交通导向开发(TOD)※5.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①以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其规划结构方式为:居住区→居住小区特点: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不仅能保证居民生活的方便、安全和区内的安静,而且还有利于城市道路的分工和交通的组织,并减少城市道路的密度。②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其规划结构方式为:居住区→居住组团特点:1)不划分明确的小区用地范围,居住区直接由若干住宅组团组成;也可以说是一种扩大小区的形式;一个住宅组团相当于居委会的规模;2)另外一个特点是其布局灵活,可以满足特殊地形条件下的居城市规划原理2·期末复习5住区规划设计的建设。③以居住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来组织其规划结构方式为: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特点:居住区由若干居住小区组成;每个小区由2-3个住宅组团组成;布局系统性强。6.居住区的规模与分级1)影响因素:①公共设施的经济性与合理的服务半径;②城市道路交通方面的影响;③居民行政管理体制上的影响;④住宅的层数对居住人口和用地规模的影响。※2)规模分级: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住区规模的划分:(界限、人口规模、公建)(1)居住区:一般称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2)居住小区:一般称小区,是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0-15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3)居住组团:一般称组团,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人口规模理解:规模——→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绿化、交通——→分级原则\用地规模·居住区规划设计总体原则1.社区发展原则:主要内容:建设社区文明与发展社区文化,建立完善的服务与管理机制。核心内容:如何适应与满足人的需求。=适居性+识别性+归属性+文化与活力适居性:卫生、安全、方便、舒适。识别性与归属性:场所:特定的人特定的事占有的环境的特定的部分,使所占有的场所不仅仅是一种空间。特征:建筑风格,空间尺度,绿化配置,街道线性,空间格局,环境氛围。文化与活力:邻里关系,社区文化,精神文明,居住氛围。※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2.生态优化原则→技术角度3.共享社区原则:共享设施、共享服务、共享景观、公共参与。·空间1.外部空间基本构成要素:指限定基本空间的建筑物,高大乔木,大型构筑物等。辅助构成要素:将大空间分割成为小空间,如灌木,绿篱矮墙,院门等。城市规划原理2·期末复习6※2.空间的限定、类型、层次和变化1)空间的限定:围合(四合院、休闲院落)、占领(纪念碑广场、高层建筑)、占领间的联系(雕塑群,建大老校门等)(要求会画图并举出例子)在居住区的外部空间中,围合是采用最多的限定和形成外部空间的方式。(1)具有很强的地段感和私密性;(2)易于限定空间界限和提供监视;(3)可以减少破坏行为;(4)可以增进居民之间的交往和提供户外活动场所2)空间的类型流动的带状空间→快速通过、无驻留感静止的院落空间→归属感、驻留感由于空间的要求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空间带形空间将各个院落空间串联起来3)空间的围合程度视角与建筑的围合程度D:H=1观察细部全围合D:H=2观察整体界限围合D:H=2观察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