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课件(南开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组织行为学第一篇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概念与学科性质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的概念一、概念组织行为学是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管理者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要注意把握几个要点:1、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2、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性3、研究方法:是系统地研究一个组织中的个体、群体和整个组织的心理与行为规律4、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是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政治学等与人的行为有关的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成果5、研究目的:是提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的能力二、性质与特点(一)边缘性、综合性1、多学科交叉性2、多层次交切性(二)两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一是来自于多学科性二是来自于研究对象三是来自于管理的两重性(三)实用性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框架一、行为规律的理论模式(一)列温的“群体动力场理论”模式B=f(P,E)式中:B:表示个体行为(Behavior)f:表示函数(function)P:表示个体的各种特征(personality)E:表示环境(environment)(二)麦克里格的“影响工作绩效的因果关系的理论”模式P=(Ia,b,c,d……,Em,n,o,p……)式中:P:表示个人工作绩效(performance);f:表示函数(function)Ia,b,c,d表示个体主观特征,包括知识、技能、动机和态度等(individual);Em,n,o,p……表示环境特征。包括工作性质、根据绩效高低给予的奖酬、所在群体和有关领导以及社会环境等(environment)。(三)莫立斯的影响个人行为的“四因素论”人的行为物质环境体质因素社群环境符号因素(四)爱索斯和科费的“行为背景因素”论--个人背景主要有:所受教育、家庭和社会背景、情感、道德、职业、习惯、技能、态度等。--组织外部环境包括:经济、社会、文化、政治、法律、地理、产权所有者、竞争者、顾客、供应商等。--组织内部环境包括:领导者、组织目标、技术、规模、规章制度、组织历史等。(五)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分析体系表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1、个人主观内在因素:--生理因素:遗传因素、体质状况、生理需要、生物节奏规律--心理因素:感觉、知觉、思维、认识;价值观、理想、信念、态度;个性--文化因素:文化教育、专业技术、职业道德观念、礼仪等2、客观外在环境因素:--组织的内部环境因素:群体、领导、整个组织--组织的外部环境因素:条件因素、人群团体因素二、理论框架效率和效益人员满意人际关系人员流向出勤率社会环境经济文化政治人力产出组织变革与发展组织文化事业生涯设计与开发工作压力组织设计工作设计激励领导决策领导群体行为与绩效人际关系群体冲突信息沟通知觉与行为价值观、态度与行为个性差异与工作安排人力的投入第四层第三层第二层第一层第三节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与作用一、有助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三、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四、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五、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第二章发展与理论源泉第一节发展概况和理论源泉一、发展概况二、理论源泉(一)心理学:研究人类心理现象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的规律性包括心理活动的规律和心理特征的规律。心理学分个体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二)社会学:研究社会现象各方面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三)人类学:研究人类的科学。分为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和考古学。(四)政治学、伦理学、生物学、生理学等。第二节心理学应用的新成果心理学工业心理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消费心理学供应者与消费者关系工程心理学人与机器的关系组织心理学人与人的关系人事心理学人与事的关系自然科学人事管理学组织管理学生物学生理学工程学人类学行为科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社会科学经济学政治学一、普通心理学(理论心理学)二、工业心理学(一)人事心理学(二)工程心理学(三)组织心理学(四)消费心理学第三节管理学的新发展一、由组织管理学到组织行为学二、由人事管理学到组织行为学第四节管理心理学的新发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由管理心理学到组织行为学分析层次理论性基本性质应用性微观宏观组织行为组织理论人力资源管理组织发展第五节行为科学的新发展一、行为科学的提出二、行为科学的定义三、由行为科学到组织行为学第三章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第一节研究方法应遵循的原则一、研究方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一)研究方法是揭示研究对象的手段(二)了解和掌握研究方法,有助于管理者进行正确的判断和决策二、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科学规则(一)芝加哥会议的决定研究步骤:1、明确问题2、探索和研究有关理论和模式3、形成假设4、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5、通过观察—测试—试验,进行论证(二)研究工作的心理掌握和工作道德问题主要表现:1、违反被试者的“知情和同意原则”2、侵犯私人保密权利3、有的试验者用物质奖励和行政命令诱使人员参加实验。三、科学的研究方法应遵循的一般原则(一)研究程序的公开性(二)收集数据资料的客观性(三)观察和实验条件的可控性(四)分析方法的系统性(五)所得结论的再现性第二节研究的分类一、根据研究的性质分类1、理论研究2、应用研究3、行动研究二、根据研究的深度分类1、描述性研究2、预测性研究3、分析性研究三、根据变量的可控程度分类1、文献研究2、现场研究3、实验室研究第三节研究的基本过程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大体可分为以下的系统过程:思考的领域观察的领域结论数据和资料论据预测第一步是归纳综合第二步是检验西拉杰和华莱士把研究过程归纳为:明确研究课题(1)研究理论和模式形成假设提出可供研究方案和研究方法实地观察和实验说明研究结果第四节研究的主要方法一、案例研究法二、观察法三、心理测验法四、调查法五、实验法第二篇个体心理与行为第四章知觉的作用与行为表现第一节知觉的概述一、知觉的概念1、感觉:是客观事物在人的意识中最简单的最初的反映形式,是构成知觉和思维等复杂的高级反映形式的基础。一、知觉的概念2、知觉:是把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客观事物个别部分和属性的综合整体反映。还可定义为:个体为了对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知觉就是对外部刺激进行收集、组织、归类和解析的过程。二、知觉的过程197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着重以信息加工理论来说明知觉问题,认为知觉过程是接受信息和评价信息的过程。它包括以下两个阶段:1、接收输入(能量或信息)2、把输入转化为修正行为的信息。人的知觉过程一般可具体分为观察、选择、组织、解释和反应等阶段。环境刺激感觉视、听、味、嗅、触隐蔽的态度知觉错误的原因内部因素兴趣、需要、动机个性、经验知觉归类连续性、封闭性接近性、相似形知觉的判断公开的行为对人或物的假设(总看法)图形与背景外部因素大小、强度、对比运动、重复、新奇选择观察组织解释反应三、影响知觉的选择因素(一)知觉者(二)知觉对象1、兴趣1、形状的大小2、需要与动机2、强度的高低3、经验3、对比性的强弱4、个性4、动态与静态5、情绪状态5、重复的次数的多少6、新奇与熟悉(三)情景四、知觉的组织过程(一)知觉对象与背景(二)知觉归类知觉归类就是利用连续性、封闭性、接近性和相似性的原理将各个刺激组织成为有意义的知觉形式。第二节社会知觉一、社会知觉的概念社会知觉是对人和社会群体的知觉。社会知觉是主体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它影响着主体的心理活动,调节主体的社会行为。二、社会知觉的分类(一)对人知觉:是指通过他人外部形态和行为特征的知觉,进而借以了解其心理活动。(二)人际知觉:是指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三)角色知觉:是指对人们所表现的角色行为的知觉。(四)因果关系知觉:是指在有关的一系列社会知觉中对其因果关系的知觉。三、社会知觉的偏差(一)第一印象效应:通过对某人的知觉而留下的最初印象。(二)晕轮效应:通过社会知觉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成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三)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对象最先给人留下的印象和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对后来对该对象的印象也起着强烈的影响。(四)定型效应:人们对某类社会对象形成了固定的印象,并对以后有关印象的知觉发生强烈的影响。第三节自我知觉和自我意识一、自我知觉的概念自我知觉是指主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二、自我知觉与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指主体对自己的存在、自己与他人和周围事物的关系以及自己的行为表现诸方面的意识。自我知觉与自我意识密切相关。三、自我知觉与社会知觉自我知觉是在社会知觉中进行的,而在社会知觉中必然发生自我知觉,可见二者是在心理活动中紧密地相互联系着。四、自我调节自我调节就是自我意识的调节,指自我意识按照其内部斗争的结果对主体行为的控制。自我意识可分化为:消极的自我意识和积极的自我意识两个方面。自我调节就是消极的自我意识和积极的自我意识斗争的结果。第四节管理者的知觉与管理方式一、人际知觉与“人群关系”管理方式二、自我知觉与“自我实现”管理方式三、对人知觉与“应变”管理方式四、角色知觉与责任制管理方式第五章价值观、态度与行为第一节价值观的概念与分类一、价值观的概念与作用(一)价值观的概念与形成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价值观体系是指人对周围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和排列次序。(二)价值观的作用二、价值观的分类格雷夫斯在对企业组织各类人员进行大量调查的基础上将价值观分为七级:第一级:反应型第二级:宗法式忠诚型第三级:自我中心型第四级:顺从型第五级:权术型第六级:社交中心型第七级:存在主义型斯布兰格的分类第一类是理性价值观:以知识和真理为中心第二类是审美价值观:以外形协调和匀称为中心第三类是政治性价值观:以权力地位为中心第四类是社会性价值观:以群体和他人为中心第五类是经济性价值观:以有效和实惠为中心第六类是宗教性价值观:以信仰为中心第二节态度的概念和因素分析一、态度的概念态度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一般说来,态度由三种因素所构成:其一,认知,指主体对态度对象的认知。其二,情感,指主体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其三,意向,指主体作用于态度对象的行为准备状态。二、态度的特性1、态度的社会性:指人的态度产生于社会中,并指向和作用于社会。2、态度的针对性:指任何一种态度都有其相应的特定对象。3、态度的协调性:指构成态度的各个因素是协调一致的。4、态度的稳定性:指态度一旦形成,将持续一段时间而不轻易改变。5、态度的两极性:指对事物往往有两种相互对立的极端态度。6、态度的间接性:指态度只是行为表现前的心理状态,即行为准备状态。三、态度的形成和改变的因素分析态度的形成和改变是同一发展过程不同的两个方面。态度形成强调某一态度的发生发展,而它的改变则强调由旧的态度改变为新的态度。态度的改变可分为两种:其一,态度的一致性改变,指改变原有态度的强度,而其方向不变。其二,态度的不一致性改变,指以新的态度取代旧的态度。三、态度的形成和改变的因素分析(一)社会因素(二)团体因素(三)宣传因素(四)个性因素1、个性倾向性因素2、个性心理特征因素(五)态度系统特性因素第三节态度改变理论和工作态度与工作绩效一、态度改变理论(一)平衡理论(二)认知不协调理论(三)功能理论(四)沟通改变态度理论二、工作态度与工作绩效(一)工作态度的概念工作态度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二)工作态度的功能(三)工作态度与工作绩效第六章个性差异与工作安排第一节个性的概念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个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部分:其一,个性倾向性,即心理过程的倾向性,指个人对客观事物的意识倾向性,包括兴趣、爱好、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世界观等。其二,个性心理特征,即心理过程的特

1 / 1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