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康复技术在产后的应用主讲内容一、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概况二、妊娠分娩对盆底影响一、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概况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主要包括:盆底脏器脱垂(POP)压力性尿失禁(SUI)粪失禁(FI)性功能障碍(SD)等。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人口的老龄化,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是中老年妇女的常见疾病。·子宫脱垂:腰骶胀痛、下坠感·阴道松弛·阴道壁膨出:洗澡,或下蹲时阴道口有肿物脱出·尿失禁:喷嚏、咳嗽、跑、跳、大笑漏尿·粪失禁:大便憋不住,经常放屁·便秘·盆腹术后·性生活:有无性高潮、性欲低下、性交痛·腰背酸痛妊娠、分娩等机械性牵拉造成直接的肌源性损伤;衰老、分娩导致神经支配减少,使盆底肌肉发生失神经退行性变;神经递质减少或其他原因如分娩损伤造成盆底血管病变,血流灌注不足导致肌肉萎缩变性。SUI、POP的发生与肥胖、分娩、绝经、呼吸系统疾病、便秘、盆腔手术史等有关。病因产后疼痛:产后2个月内,超过20%的妇女发生疼痛;12个月后:10%的妇女发生疼痛。产后盆底肌力:在产后6~8周盆底肌力下降最明显。尿失禁发生率:产后尿失禁的发生率约15%~40%,怀孕初期或怀孕前已有尿失禁的妇女产后尿失禁的发生率更高。粪失禁:产后粪失禁发生率为1%~5%。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生情况PFD康复治疗的定义及意义女性盆底康复治疗(PFR)系指在整体理论的指导下,施行对盆底支持结构的训练、加强及功能恢复。意义①预防盆底支持结构的缺陷与损伤。②改善与治疗粪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亦可治疗某些尿急、尿频、夜尿症、排空异常、性功能障碍及盆腔疼痛等。③巩固手术治疗或其他治疗的疗效。二、妊娠、分娩对盆底功能的影响产后改变原因子宫-怀孕后期子宫1000克。阴道-产后阴道腔扩大,阴道壁松弛。腹部-肌肉松弛,紧张度下降,脂肪堆积。妊娠期膀胱尿道生理变化孕期激素(雌、孕激素,松弛素)的影响使平滑肌的张力改变,尿道的弹性增加孕早期开始,膀胱的容量增加,妊娠后期胎头入盆时,膀胱的容量又减少特殊身体姿势使膀胱和尿道内压力改变(一)脊柱和骨盆1.腰椎突出:产后最初的几个月腰椎突出明显加重。2.腰椎和/或骨盆的疼痛:产妇于产后数月会出现耻骨联合腱炎症和臀部骨盆疼痛。(二)腹部1.腹部或会阴手术伤口疼痛。2.腹直肌分离:在产后5~9周可腹直肌分离,当腹直肌分离大于2cm,腹直肌丧失最大收缩力量而使腹部肌肉拉长,导致躯干的屈肌收缩明显减弱。产后盆-腹动力及结构的变化三、盆底功能评估及诊断PFD的诊断步骤在进行康复治疗各种技术前,必须进行系统的病史询问,了解病因、症状、患者的生活方式、卫生方式、孕产史、家庭生活、患者需解决的问题及对治疗的期待值,进行相应的系统检查,以明确盆底功能障碍的类型。1.确定有无尿失禁2.确定有无盆腔器官脱垂3.了解肛门、括约肌功能状况4.了解盆底神经功能状况(一)病史询问1.应详尽询问病史,并重视病人的主诉;也可采用问卷的方式,以提高问诊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询问应该尽可能地全面和详细,同时应该注意如下要点:①注意有无慢性呼吸系统疾患、习惯性便秘、肥胖等腹压增高和认知能力下降情况;②既往孕产史,分娩方式、难产情况、最大胎儿体重。③出现的症状的病程长短、与分娩的关系。④生活方式和卫生方式。⑤有无盆腔手术史,及与盆底功能障碍的关系。盆底疾病的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查(一)病史询问2.阴道肿物脱出的症状、伴阴道排液、有无反复发作的泌尿系感染、排尿困难、排便困难等。3.有无会阴部疼痛。4.性功能状况:有无性交困难、性高潮丧失或缺乏、性交疼痛等,性生活质量问卷。5.连续3天的排尿日记可证实患者的症状和改善程度。四、盆底康复治疗适应证:①产后症状;②预防产后出现的并发症;③产后6至8周产后盆底功能减退或功能不全;④盆底部和腹部之间的生理协同作用困难(正常情况下,在腹部收缩之前,盆底部应已在进行收缩)。禁忌证:分娩通常可造成神经损伤,故对产后患者,产后近期有神经损伤的情况,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物理治疗中避免使用电刺激治疗。治疗产后的盆底功能障碍防治应该将盆底部和腹部的盆底功能障碍进行一体性防治,产后盆底功能障碍防治效果明显;结合使用多种治疗手段似乎比单独使用一种治疗手段的效果更佳。产后整体康复治疗包括盆底肌治疗脊柱骨盆治疗腹部治疗脊柱-骨盆治疗寻找骨盆或脊柱疼痛的病因治疗;避免刺激在分娩中受到了伤害的韧带和肌肉组织;根据防治效果对治疗进行调整。其它治疗便秘、腰背痛、腹痛等内脏疼痛、全身疲劳可通过产后按摩和低频电刺激疗法来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防治策略加强宣教及生活方式干预重视妊娠期和分娩期对盆底损伤的预防尽量减少医源性的盆底组织损伤普及和推广产后康复治疗盆底疾病预防为主,防治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