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干部群众关心的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变革的时代。伟大的时代呼唤新的理论,同样呼唤高水平的理论宣传。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理论要为群众所掌握,其本身必须彻底,具有说服力和吸引力;理论只有走进群众,才有生命力。如何不断增强理论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更好地发挥其在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中的作用,是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宣传思想工作者需要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①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问题②新农村建设问题③社会和谐问题④资源环境问题⑤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问题⑥社会公平问题⑦国有企业改革问题⑧大学生的思想教育问题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问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经验和吸收世界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把我们党的发展思想进一步上升为科学发展观,是现代综合性、开放性、全局性思维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上的成功运用,不仅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而且体现了宽广的世界视野,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最新成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保障机制主要包括:1、应当把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体化;2、进一步健全像抗击“非典”时的问责制;3、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的民主监督机制;4、形成科学决策的运行体系;5、形成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干部考核体系。有人将以人为本片面理解为“以我为本”,认为政府应时时处处保障自己的利益,一旦个人利益受到损害,就抱怨政府不“以人为本”,就要上访告状。●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发展要坚持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二、新农村建设问题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思想后,很多人不理解,这与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的新农村建设的提法相比有哪些新意?1、背景新——胡锦涛“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十六届四中全会);现在,我国总体上已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2、目标新——走向现代文明(20字)。3、思路新——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发展农村生产力为中心任务。4、机制新——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互动,最终走向城乡一体化。5、主体新——新农民。三、社会和谐问题改革开放20多年,现在是经济社会发展最好的时期,也是综合国力最强的时期,却不是人民群众最满意的时期。一是社会管理体制不科学。二是“官本位”重新抬头。三是“软政权”问题。四是国有垄断行业的霸王条款问题。五是对腐败大案的量刑问题。六是信息公开性不够。四、资源环境问题在20多年高速增长的背后,是一个令人不安中国——世界上地区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世界上就业压力最大的国家之一,世界上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20多年来,我国GDP增长了10多倍,但矿产资源消耗却增长了40多倍。●中国每创造1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每吨标准煤的产出效率,只相当于美国的28.6%、欧盟的16.8%、日本的10.3%。●世界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十大城市中,中国就占了5个——北京、西安、沈阳、广州、上海。●以2003年为例,我国共生产钢2.2亿吨,但仍然要从国际市场进口3800万吨,实际消耗钢材2.6亿吨,占世界钢产量的27%;我国共消耗煤16亿吨,占世界煤炭总产量的31%;我国共消耗水泥8.6亿吨,占世界水泥总产量的45%;我国进口原油8600万吨,占当年我国消耗原油总量的34%。●我国一年消耗的资源总和,占世界资源消耗量的30%,而创造的经济总量只占世界经济总量的5%。资源消耗量与经济增加值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五、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问题当前有淡化一元化指导思想的现象,有些理论文章和著述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进行了“修正”乃至否定。一些学者虽然强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但在论述具体问题时却总是用西方学者的现代派理论为指导和依据,用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来硬套中国的国情,把别国的经验作为“灵丹妙药”,似乎一用就灵,不注重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结合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去说明和阐述问题,言必称亨廷顿和新自由主义,似乎不这样就不与时俱进,一些人把马克思主义仅仅作为标签和包装而已。人们担心,这样下去,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会被“束之高阁”。有必要在全党大兴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活动,使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和领导干部把学习理论创新成果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用基本理论理解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自觉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准确指导发展的实践,从而在思想和观念上真正树立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六、社会公平问题在当前我国贫富差距较大的情况下,如何理解党中央提出的“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政策主张?为什么中国老百姓不眼红比尔·盖茨?因为,他的财富是靠自己的能力创造出来的,老百姓恨的是那些靠钻政策空子搞违法经营和利用不均等的机会攫取财富的那些人一、不要走“一平二调”的老路。否则,会使先富起来的人和正在富起来的人产生恐惧心理,影响了众多创业者的积极性;二、要进一步完善个人收入所得税的调节。我国税法的制定没有统筹兼顾地区差别和群体差别,缺乏人性化和个性化。借鉴发达国家比较成熟的税法经验,一方面实行严格的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不同收入个体的不同情况,能在税收方面有所差别,以体现个税征收的人文关怀;三、要为一切创业者提供政策扶持,为高收入者回报社会提供政策导向,对扩大中等收入阶层采取具体措施。四、要对全体公民提供平等的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条件,真正使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五、要防止在注重公平的同时,影响效率的提高,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用经济和政策的杠杆逐步缩小贫富差距,不要用行政手段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不能搞杀富济贫,不能搞平均主义大锅饭。七、国有企业改革问题1、国有企业改来改去,真正有实力能够进入世界500强的无非是石油、电力、电信等垄断行业,而凡是进入市场的国企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都很难具有真正的竞争力。2、国企改革最得不到实惠的是企业职工。一些职工说,国企改来改去,我们得到的就是下岗分流和买断工龄回家,吃亏的总是工人。3、对国企改革中的收入拉大很有意见。有人说,企业老总是党的领导干部,应与职工同甘共苦,收入上有适当差距是可以理解的,但不应该悬殊太大,特别是当企业效益不好、职工收入下降时,领导年薪照拿不误是明显的不合理,既然实行年薪制,领导拿高收入就应当把企业搞好,搞不好就应该接受相应的处罚,但目前的情况是领导的责权利严重不对称,企业搞得再糟仍然可以拿高薪,最坏的结果也就是换一个地方再继续拿高薪。有的领导为了提高自己的年薪,甚至不惜减少职工的正常福利以减少企业的成本。4、国企改革应当尽量降低改革成本。现在企业改革不管是一家分成几家,还是几家合成一家,都要注意成本核算,有的行业一家分成几家之后都要重新立门户、重搭班子,几个亿的资金就不明不白地花掉了,实在太可惜,这也是决策不科学的表现。5、国企改革要走出怪圈就必须实现真正的政企分开。政府若继续直接或间接的(如过多的审批制)管理国有企业,是难以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也难以使其真正的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起来。八、大学生的思想教育问题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问题:1、缺乏对理想信念的追求。据北京市问卷调查,有28.9%的大学生认为没必要学习党的基本理论,有30.53%的大学生对学不学基本理论选择“说不准”。大学四年是怎么度过的:“四谈”——一年谈功课,二年谈吃喝,三年谈恋爱,四年谈工作。2、缺乏对中国历史和现状的深入了解,思想观念呈现多样性。据对某大学的调查,95%以上的大学生个人都有电脑,在业余时间100%都上网,80%都在网上聊天交友,很多人热衷于参与BBS的讨论,一些大学生说那里是他们情感发泄的最佳渠道,因为可以口无遮拦的说话,不必负责。他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知之不多,但不少人却热衷于泊来品。甚至有学生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不闻,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不问”为座右铭,信奉“无兴趣、无所谓、无意义”的“三无主义”。3、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缺乏应对困难和挑战的毅力。有的学生“一碰就折”、“一压就倒”,“硕士博士噼里啪啦往下跳”。据问卷调查,有55.4%的大学生认为自杀是因为学习、就业压力过大;有30%的大学生认为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其它问题:1、荣辱观问题2、看病难问题3、上学难问题4、房价高问题5、改革的评价问题6、自主创新问题7、党的先进性建设问题8、关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问题9、台港问题理论常常滞后于生活实践。用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的话来说,作为理论思维之结晶的哲学,就像密涅瓦的猫头鹰一样总是在黄昏时候才起飞。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