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四单元北宋王安石变法第一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宋朝中期面临哪些社会矛盾?思考探究:北宋(960-1127)前期:宋太祖、宋太宗、北宋中期:宋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北宋后期:宋哲宗、宋徽宗、宋钦宗王小波、李顺起义辽宋西夏战事连年阶级矛盾尖锐民族矛盾激化社会矛盾激化1、社会矛盾激化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土地兼并、赋税沉重——朋党之争实质:当时要求革新朝政的势力同守旧势力的斗争。宋初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经济积贫局面政治、军事积弱局面。表现:……增设官僚机构扩充军队养兵养官战争赔款过渡分权分散军权冗官冗兵冗费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战斗力弱2、积贫积弱的局面集军权、更戌法集中行政权集中财政权三冗二积范仲淹(989一1052)“庆历新政”严重的社会危机使得不少“以天下为己任”的大臣,纷纷上书朝廷,要求革新政治。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大臣范仲淹等人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等十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为仁宗所接受,遂推行新政,这就是“庆历新政”。但是新政触犯了官僚贵族们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庆历五年(1045年)初,范仲淹等人被相继排挤出中央政府,新政宣告夭折。3、庆历新政(1043年)目的:人物:中心:措施:结果:影响:挽救统治改革派——宋仁宗、范仲淹、富弼整顿吏治改革文官升迁办法;严格恩荫制度;改革贡举制;慎选地方官;减轻徭役、厚农桑。夭折(失败原因?)王安石变法的前奏——新政失败,社会矛盾并未缓和,财政危机更加严重,更为深刻的改革运动已在酝酿之中。范仲淹根本——守旧势力的反对。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他们强烈的反对并污蔑改革者为朋党。宋仁宗对改革者的怀疑,废止新法。改革措施“太猛”、“更张无渐”、“规模阔大”。改革的思想动员不够,配套措施不到位,对罢黜官员的安置没有着落,农民没有在新政中得到立竿见影的好处。失败原因?“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变革天下之弊法”——王安石《言事书》4、王安石丰富的从政经验及“三不足”的变法精神5、宋神宗的政治雄心及对变法的支持1、社会矛盾激化2、积贫积弱的局面必要性可能性3、庆历新政4、王安石丰富的从政经验及“三不足”的变法精神5、宋神宗的政治雄心及对变法的支持北宋王安石变法背景统治危机四伏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都东京;•请杯酒,释兵权,禁军统领一分三;•枢密院,权空有,将帅有兵却无权;•更戍法,驻地换,兵将不识专权防;•精壮士,入禁军,强干弱枝内外制;•对宰相,手不软,参枢三司三分权;•派文臣,做知州,又设通判来督监;•转运使,运赋税,地方割据没了钱;•司法权,文官管,死刑终审在中央;•科举制,分三级,扩大仕人强集权;•兵收了,财收了,赏罚行政也收了;•藩镇割据基础铲,统一安定促发展;•双刃剑,别小看,负面影响也不少;•兵冗官冗费也冗,积贫积弱祸根埋。北宋初宋太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等一系列措施,最终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但北宋中期后,这些措施的负面影响逐渐显露出来,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所谓“三冗”问题。宋太祖赵匡胤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最突出的特点是A.极力提高皇权B.竭力削弱相权C.削弱将帅权力D.削减地方权力D1、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关键问题是A.辽、夏的威胁B.土地荒芜、水利废毁C.国家财政入不敷出D.官僚地主隐瞒田产,逃避税收2.导致北宋中期财政危机出现的根源是A.辽夏经常攻宋B.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C.土地兼并严重D.皇室浪费惊人3、北宋积贫积弱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北宋的统治将岌岌可危是在哪个皇帝时期A.宋太祖B.宋神宗C.宋仁宗D.宋高宗C。土地兼并土地兼并使农民丧失土地。大地主往往隐瞒田产,逃避税收,影响国家财政收入,是北宋财政收入难以保证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冗官冗员开支过大。为解决财政危机增加苛捐杂税,激化了阶级矛盾。是引起社会不安定的主要因素。BC2、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关键问题是①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增设官僚机构②形成庞大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增加③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和高额赔款④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逃避赋税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04上海6)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万多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A.经济衰退B.起义频繁C.兵力不足D.吏治腐败DA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A、采取抑制土地兼并,重农抑商的政策B、减轻农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D、力图搜刮百姓,以备岁币C材料一: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欧阳修材料二:材料三:宋代习武图1、材料一说明北宋中期面临怎么的社会状况,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是什么?2、材料二、三说明王安石采取了什么措施?北宋中期面临积贫积弱的局面。原因在于北宋初年的中央集权措施。理财方面: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军事方面:精简军队、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3、分析三则材料之间有何联系。材料一反映的社会危机引起了材料二、三王安石在理财、军事方面的变法;而王安石变法又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北宋的社会危机。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定东京;请杯酒,释兵权,禁军统领一分三;对宰相,手不软,参枢三部三分权;财政权,司法权,中央都要统统管;科举制,分三级,扩大仕人强集权;到中期,有危机,土地兼并官兵冗;范仲淹,试改革,庆历新政遭流产;王安石,行变法,积贫积弱有改观;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方田市易法;保甲法,将兵法,减少军费边防充;改科举,整太学,儒生参政信心提;新法好,用人差,地主官僚强烈反;神宗死,新法废,安石变法精神传。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项目景德年间庆历年间商税450万(贯)1975万(贯)酒税428万(贯)1710万(贯)盐税355万(贯)715万(贯)总计1233万(贯)4400万(贯)北宋赋税沉重宋代有人说:“历代以来的一切苛捐杂税,本朝都有”。北宋《流民图》王小波、李顺起义“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农民起义和兵变在各地相继爆发,正如欧阳修所说“一年多于一年,一伙强于一伙”。北宋疆域图对宋代皇帝而言,权力集中的深层含义是确保自己的统治,因此,为了保住一己私利,不惜牺牲一切,包括国家利益,因此,在对西夏和辽的战争中常常表现得患得患失,非常软弱。景德元年(1004)九月,辽兵20万直趋黄河北岸的澶州,威胁宋都城开封。动摇的宋真宗在主战派拥戴下勉强到达澶州,宋军士气高涨。辽在澶州初战不利,加上长驱深入有后顾之忧,辽萧太后乃有退兵之意。双方于当年十二月约定:(一)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尊辽萧太后为叔母;(二)宋每年输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三)双方罢战撤兵,宋、辽以白沟河为界。由于澶州古称澶渊郡,故称此和议为“澶渊之盟”。朋党之争: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上百官图讽刺宰相吕夷简任用亲信,又上书讥切时弊,希望宋仁宗不要一味信任吕夷简。为此,范仲淹被吕夷简指责为离间君臣、引用朋党,被罢官。从此朋党问题成了宋朝统治集团斗争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范仲淹遭受排斥时,有欧阳修、蔡襄等一批位居政要并以文学知名的人士支持他。当时尽管支持范仲淹的人都被罢官,但不断有人上疏要求复用范仲淹,反对用“朋党”的罪名堵塞言路。(一)集中军权:1.解除禁军将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杯酒释兵权)2.去掉了殿前都点检,将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由皇帝直接掌握禁军,将地方军的精壮之士都选入禁军;3.枢密院有调兵权,统兵将领有统兵权无发兵权,互相牵制;4.实行更戍法,规定禁军定期更换驻地,而统兵的将领并不随军调防,防止武将专权;5.军事布局方面“强干弱枝”“内外相制”。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三)集中财权和司法权:1.设转运使,把地方赋税大部运送中央,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2.由文臣到各地担任司法官员,死刑中央复核,地方司法权收中央。(二)集中行政权:1.中央:将宰相职权一分为三,皇帝总揽大权。(参知政事分相行政权、枢密院分相军事权、三司(盐铁、度支、户部)使分相财权)2.地方:派文臣作知州,在各州设通判,监视地方。“三冗”的形成北宋初宋太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等一系列措施,最终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但北宋中期后,这些措施的负面影响逐渐显露出来,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所谓“三冗”问题。宋太祖赵匡胤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最突出的特点是A.极力提高皇权B.竭力削弱相权C.削弱将帅权力D.削减地方权力D宋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兵戈不息,苍生涂地,其故如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如何?”赵普曰:“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也,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最大限度地把政权、财权、军权从地方藩镇手中夺取过来,收归中央,集中到朝廷皇帝手里,以达到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割据势力复辟的目的。“冗官”的形成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1万1.7万2.4万北宋官员人数增长示意图原因:以“分化事权”的办法,增设机构,防止文官武将专权。“恩荫”授官。宋太祖时,全国有禁军20万,真宗时增到44万,仁宗对西夏用兵,禁军激增到80万,后来《水浒传》中称林冲为“八十万禁军教头”就是这样来的。加上服杂役的厢军,总人数已达140万。当年北宋总人口只有2200万,国家的近十分之一人口是军队,宋朝养兵的费用,竟达到全部赋税收入的十分之七八。“冗兵”的形成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91万126万北宋士兵人数增长示意图116万原因:为了防范军阀割据、农民起义,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宋代不断扩充军队的数量,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收入项目收入总额支出总额军费开支所占比例钱36822541(贯)33170630994014730%绢帛8745535(匹)72556407422768102%粮26943575(石)304727082317022380%草29396113(束)292504692498046480%宋仁宗皇祐年间(1049-1054)每年巨额的军费开支(军队人数为1181532)“天下之弱势,历数古人之为国,无甚于本朝者。虽有百万之兵,而不免自贬为至弱之国。养兵以自困,多兵以自祸,不用兵以自败,未有甚于本朝者也。”——叶适军队数量庞大但训练废弛,战斗力低下;以文制武、将从中御、兵权分散、互相牵制。“冗费”的形成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12677万余贯所出无余13186万余贯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原因:①养兵、养官所需的巨额费用,②对辽和西夏的战争及高额赔款。(军费开支几乎占到整个财政支出的十分之七八)北宋财政支出增长示意图范仲淹的《条陈十事》,内容包括:1、“明黜陡”。严格官吏升迁考核制度。2、“抑侥幸”。限制官僚子弟亲友通过“恩荫”作官。3、“精贡举”。改革科举内容和程式。4、“择官长”。加强各级长官的保举和选派。5、“均公田”。调整多寡过分悬殊的官员“职田”,防止和减少贪污。6、“存农桑”。组织和奖励兴修水利,发展生产。7、“修武备”。召募卫兵,并组织他们务农。8、“减徭役”。裁并州县,减轻农民“徭役”。9、“覃恩信”。督责地方落实朝廷赦令等恩泽。10、“重命令”。严肃中央政令。范仲淹为什么要这样做?冗官使积贫积弱局面更加严重,北宋统治岌岌可危;为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他的清正、忧国忧民的情思和以天下安危为己任的抱负。人言不足恤:对流言蜚语无需顾虑。天变不足畏:自然界的灾异不必畏惧。(这是对当时有人用各种所谓“天生异象”的奇谈怪论来攻击新法的回应)祖宗不足法:前人制定的法度若不适应当前的需要甚至阻碍社会进步,就要修改甚至废除,不能盲目继承效法。不畏、不法、不恤的改革精神2

1 / 3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