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区划与地理区域China自然地理区划151617181920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华中地区华南地区内蒙古地区2122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第一节区域概况第二节区域主要特征第三节区域内部差异第四节区域开发与整治第十六章自然地理区划一、区域范围第一节区域概况北纬32——42°之间,西邻青藏高原,东频黄、渤二海。北界大致为≥10°C活动积温3200°C等值线、1月平均气温-10°C等值线为界西界大致以3000m等高线与青藏高原相接南界≥10°C活动积温4500°C等值线,1月平均气温0°C等值线为界自然地貌单元东部:辽东山东低山丘陵中部:黄淮海平原和辽河下游平原西部:黄土高原北部:冀北山地第一节区域概况东临渤海和黄海,面向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与朝鲜、韩国、日本隔海相望,向北通过集二铁路线可以直通蒙古、俄罗斯地区,具有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的先天优越条件。辽西走廊、晋冀北部山间盆地、黄河谷地、南阳盆地沟通东北地区、内蒙古地区、西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是连接中国东北、西北、华中和东南地区的枢纽地带;北京凭借北部山地可以抵御外敌入侵,向南通过地势地平的广阔平原和密集的交通网络直通富庶的江南地区,成为自元代以来连续七百多年的全国政治中心。二、区域条件国际视角国内视角第二节区域主要特征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带性土壤和植被黄土广泛分布热量资源比较丰富,气温较差大降水集中,变率大春旱多风沙年平均温度:8-14°C左右,积温3200-4500°C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夏季:气温高,与亚热带相当,水热同期冬季:气温较同纬度低,历时时间长750mm400mm0℃10℃积温第二节区域主要特征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带性土壤和植被黄土广泛分布热量资源比较丰富,气温较差大降水集中,变率大春旱多风沙降水分配集中(7、8月),强降雨多降水变率大(距平数/平均数*100%)第二节区域主要特征第二节区域主要特征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带性土壤和植被黄土广泛分布热量资源比较丰富,气温较差大降水集中,变率大春旱多风沙冬季少雨雪春季温度上升迅速,降水少春季风沙天气——低压槽第二节区域主要特征第二节区域主要特征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带性土壤和植被黄土广泛分布植被区系土壤类型土壤植被地带性分异第二节区域主要特征建群种丰富森林植被——松属、栎属灌木植被——荆条、酸枣草本植被——黄背草、白羊草植物种具有过渡性,草原成分与热带成分渗透起源于第三纪植物区系,种类成分复杂1、植被区系松属荆条酸枣第二节区域主要特征棕壤:发育母质不同,气温高、降水多的地区,淋溶淀积作用均较强,有机质含量高褐土:碳酸盐淋溶淀积作用强,有机质含量低黑垆土:长期耕种熟化后,改良土壤2、土壤类型第二节区域主要特征3、土壤植被地带性分异温带森林草原黑土黑钙土温带干草原栗钙土温带荒漠草原灰钙土暖温带森林草原褐土暖温带干草原黑垆土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棕壤北亚热带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棕壤第二节区域主要特征3、土壤植被地带性分异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暗棕壤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棕壤北亚热带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黄棕壤干湿度地带性落叶阔叶林棕壤——旱生阔叶林褐土——草原灌丛黑垆土纬度地带性植被类型:亚热带落叶阔叶树由北向南增加植物群落:麻栎——蒙古栎,辽东栎第二节区域主要特征山地垂直带谱山顶:山地灌丛草甸山腰:温性针叶林山脚:落叶阔叶林第二节区域主要特征黄土广泛分布第二节区域主要特征黄土广泛分布我国黄土主要分布在干旱区与半干旱区,位于北纬34-54°之间,呈东西向带状分布。黄土区的西面、北面和沙漠相连,从西北向东南为戈壁、沙漠、黄土,西北部靠近沙漠的,粒度较粗,愈往东南距离沙漠愈远,黄土粒度逐渐变细。第二节区域主要特征我国黄土总面积约63.5×104km2(原生黄土为380840km2,次生黄土为254440km2)。其中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陕西北部、甘肃中部和东部、宁夏南部和山西西部,是我国黄土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不仅分布面积广,而且厚度大,最后可达200m。由于这个地区的地势较高,形成有名的黄土高原。第二节区域主要特征黄土特征及其分布黄土:松散的黄色土状堆积物(松散的粉沙沉积物)黄土特征:颜色由黄至红黄粉沙质,质地均一,富含碳酸钙垂直节理发育,多孔隙,透水性强,易沉陷第二节区域主要特征第二节区域主要特征第二节区域主要特征黄土地貌发育黄土与华北平原关系2、黄土堆积及其影响塬峁梁第二节区域主要特征黄土地貌发育黄土与华北平原关系2、黄土堆积及其影响大量泥沙沉积,黄河河堤高出,出现地上河大量泥沙对华北平原形成起着主导作用。黄河等河流改道留下古河道和洼地,地表形态复杂;湖泊接受泥沙,淤平填埋;入海口形成三角洲,平原不断向海湾伸展第二节区域主要特征黄土地貌发育黄土与华北平原关系黄土与土壤发育2、黄土堆积及其影响大量泥沙沉积,黄河河堤高出,出现地上河大量泥沙对华北平原形成起着主导作用。黄河等河流改道留下古河道和洼地,地表形态复杂;湖泊接受泥沙,淤平填埋;入海口形成三角洲,平原不断向海湾伸展第三节区域内部差异一、辽东、山东低山丘陵二、黄淮海平原及辽河下游平原三、冀北山地四、黄土高原第三节区域内部差异黄淮海平原辽东、山东低山丘陵辽河平原冀北山地黄土高原1、区域范围与地貌2、气候特征3、生物地理特征一、辽东、山东低山丘陵第三节区域内部差异1、区域范围与地貌第三节区域内部差异辽东、山东低山丘陵位于华北地区的东部,两个半岛虽有渤海海峡相隔,地貌发育、气候特征、自然景观以及土地利用的方向上都有很大的相似性山体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构造运动形成断块山地,外营力作用形成多级剥蚀面辽东低山丘陵山东低山丘陵第三节区域内部差异沿海形成3-4级阶地海岸类型:西北侧多为砂质海岸;东南侧多为淤泥质海岸。地貌特征—辽东地貌地貌总体特征:千山为主干,海拔高度均不大。山体两侧为丘陵,海拔在400m以下,胶东丘陵胶莱平原地貌特征—山东地貌山体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构造运动形成断块山地,外营力作用形成多级剥蚀面。鲁中南山地白垩纪末期花岗岩和火山岩;上新世晚期玄武岩,现代冲击层较薄冲击平原与黄土覆盖前震旦纪结晶变质岩,有寒武奥陶纪盖层;山体由北东,北西两列,山体之间为谷地,形成河湖泰山鲁山孟良崮2、气候特征第三节区域内部差异降水量为650~1000mm,较华北其他地区多,台风过境易形成局部灾害。气温:夏季较同纬度华北其他地区低,冬季相反;春温较低,气候灾害较少。第三节区域内部差异750mm400mm3、生物地理特征第三节区域内部差异丘陵地:栎属植物分布广,是主要的养蚕基地。低山区:以赤松林森林群落为主二、黄淮海平原及辽河下游平原1、区域范围2、地貌及水系3、区域气候4、区域生物土壤特点第三节区域内部差异包括华北平原和辽河下游平原,属燕山运动沉降带。2、地貌及水系第三节区域内部差异由海河、黄河、淮河共同堆积形成,属新生代坳陷盆地,堆积中生界、新生界沉积物,厚度大;隐伏隆起与坳陷盆地边缘存在大断裂带。沉积物以陆相为主,山麓地区形成冲击扇,河流为游荡型;平原区河床抬升,为弯曲型河流。第二节区域主要特征3、区域气候第三节区域内部差异华北平原大体在淮河以南属于北亚热带湿润气候,以北则属于暖温带湿润或半湿润气候。冬季干燥寒冷,夏季高温多雨,春季干旱少雨,蒸发强烈。春季旱情较重,夏季常有洪涝。平原年均温8~15℃,年均温和年降水量由南向北随纬度增加而递减。农作物大多为两年三熟,南部一年两熟。原生植被被农作物所取代,仅在太行山、燕山山麓边缘生长旱生、半旱生灌丛或灌草丛,局部沟谷或山麓丘陵阴坡出现小片落叶阔叶林;南部接近亚热带,散生马尾松、朴、柘、化香树等乔木。华北平原土层深厚,土质肥沃。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水稻、玉米、高粱、谷子和甘薯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芝麻、大豆和烟草等。矿产资源丰富,有煤、石油、铁矿等,有中国著名的大港油田和胜利油田。东部渤海、黄海沿岸,地面平坦,宜晒海盐,有著名的长芦盐区和苏北盐区,以及重要的盐碱工业基地。华北平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有许多古老城市,如北京(蓟)、邯郸、开封、商丘、淮阳等。4、区域生物土壤特点第三节区域内部差异三、冀北山地1、区域范围2、区域地貌特征3、生物气候第三节区域内部差异1、区域范围第三节区域内部差异本区包括辽西低山丘陵、冀北山地、晋北山间盆地。是从华北平原向内蒙古高原过渡的由山地和山间盆地组合而成的区域。2、区域地貌特征第三节区域内部差异辽西丘陵为北东-北北东走向的平行山岭组成有丹霞地貌分布。2、区域地貌特征第三节区域内部差异冀北与晋北山地为构造盆地为主,覆盖有黄土层,存在火山锥。3、生物气候第三节区域内部差异具有过渡性质,从东南向西北,气候由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水文由外流向内流过渡,植被由森林-森林草原向干草原过渡农业利用也表现为过渡性第三节区域内部差异1、区域范围2、区域地貌特征3、生物气候四、黄土高原1、区域范围第三节区域内部差异位置:它西起祁连山脉东端,东到太行山麓,北邻内蒙古高原,以古长城为界,南到秦岭。第三节区域内部差异六盘山陇中盆地渭河地堑山西高原黄河阶地发育祁连山黄河峡谷地段,两岸支流密集陇东陕北高原黄河最大支流吕梁山石质山地为高原主体,黄土限于谷地与盆地2、区域地貌特征3、生物气候第三节区域内部差异除黄土高原东南部属半湿润地区外,其余地区属于半干旱地区。大陆性气候增强,降水少而变率大,气温较差大农垦历史悠久,农业文明灿烂第三节区域内部差异第三节区域内部差异一、黄土高原的综合治理二、华北平原洪、涝、旱、碱的治理第四节区域开发与整治一、黄土高原的综合治理第四节区域开发与整治农林牧副渔全面规划,沟、谷、坡综合治理实施生态环境建设改造利用坡地资源,以小流域为单元,遵循生态学原理,生态经济效益与水土保持效益共同提高全面规划,综合治理二、华北平原洪、涝、旱、碱的治理第四节区域开发与整治问题与现状治理措施与途径思考题1.华北地区的区域范围2.华北地区区域总体特征3.黄土的基本特征及其分布范围4.华北地区洪、涝、旱、碱形成的原因及其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