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教学安排(总学时:36)一、教学目的和要求2010年8月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规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主要是在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背景下,分专题研究和介绍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深化和拓展本科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进一步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二、教学方式及教学管理分专题讲授,采取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方式进行教学。成绩分配:平时成绩占30分,课程结束考试成绩占70分。平时成绩通过如下方式获得:在讲授内容期间,做课堂作业和抽查到课情况,共30分。三、承担教学单位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学习本课程的意义1、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根本指导思想的需要2、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健康、稳定、持续、协调发展的需要3、辨别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的需要4、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现实的需要五、讲授的内容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概念的理解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7、中国共产党的建设8、当代中国与世界第一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关概念的理解本讲主要讨论以下问题:1、社会主义的由来2、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关概念本讲主要参考文献:1、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述评》,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2、顾海良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3、罗文东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4、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载《求是》,2008年第7期5、聂运麟: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4期6、赵曜: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2期7、郑又贤: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特征的辨证思考,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12期8、石仲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的最新概括,载《中共党史研究》,2008年第1期9、李昆明主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报告》(2006-2009),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10、余信红等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渊源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11、刘建武: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思想渊源和历史条件的研究,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第4期12、梁继超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先导,载《毛泽东思想研究》,2008年第5期13、计毅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述评,载《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6期14、刘建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若干问题研究综述(上),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年第1期15、袁婧京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思想渊源研究综述,载《黑龙江史志》,2009年第10期16、徐崇温: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起点,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2期17、孙武安: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载《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年第5期18、郑德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载《科学社会主义》,2011年第1期19、赵付科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综述,载《中共党史研究》,2009年第2期20、程中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过程的历史回顾,载《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年第5期21、王怀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载《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第5期22、欧黎明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与发展,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第2期23、万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进程、现实特色及未来发展,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第1期24、聂运麟: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11期25、赵明义等著:《当代化与本国化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26、郑克卿等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27、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大纲)一、社会主义的由来1、社会主义的涵义“社会主义”一词源于拉丁文,一种说法是由Soialis(同伴的、同伙的)一词引出;另一种说法是由S0ciui(喜好社交的)一词引出,原有的、共同的、集体生活之意。最先使用“社会主义”一词的是意大利传教士,到19世纪20-30年代,欧文主义者和圣西门主义者才在报刊上使用“社会主义”作为未来理想社会的称谓。1872年,恩格斯在《论住宅问题》一文中第一次使用“科学社会主义”这一概念。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科学社会主义与科学共产主义是同义语。1975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共产主义两个发展阶段的理论,但并没有把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称为社会主义。1894年,恩格斯在《人民国家报国际问题论文集》序言中把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作为不同的经济纲领加以区别。1916年7月,列宁在《关于自决问题的争论总结》一文中,第一次指出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发展的一个阶段。1917年8月,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这样,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这两个概念,作为社会制度,才有了不同的含义。“社会主义”一词主要包含三方面的涵义:一是表示一种理想;二是表示一种运动,三是表示一种制度。社会主义从1516年《乌托邦》的空想社会主义算起,已经有近500年的历史。2、空想社会主义(1)莫尔和乌托邦托马斯·莫尔,十六世纪初英国著名的政治家,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托马斯·莫尔(1478-1535)代表作:1516年发表的《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简称《乌托邦》。“乌托邦”(Utopia)一词由两个希腊字组成,意为“没有的地方”。《乌托邦》第一部分主要是对现实社会的批判;第二部分主要是对理想社会的描绘。《乌托邦》设计的国家版图《乌托邦》对理想社会的描绘:关于经济生活的描绘一切财产归全民所有有组织的社会生产普遍的义务劳动制度消费品实行按需分配的原则关于政治生活的描绘实行民主制度:乌托邦由50座城市组成,每个城市每进行一次民主选举出城市总督,全国最高领导机关为元老院,任何公事须讨论,不需要很多法律。关于精神生活的描绘追求精神快乐:一是人们对科学文化知识的追求;二是道德素养的培养。社会成员“不要在为自己谋利益的同时损害别人的利益”,要“关心公众的利益。”(2)圣西门与实业制度克劳德·昂利·圣西门,19世纪初期法国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克劳德·昂利·圣西门(1760-1825)代表作:1821年出版的《论实业制度》;1823-1824年出版的《实业家问答》;1825年出版的《新基督教》等。实业制度就是圣西门设想的人类最美好的社会制度,就是自由、平等和幸福的黄金时代。实业制度权力机构设计:实业制度中有两种最高权力机构:最高行政委员会和最高科学委员会。最高行政委员会由实业家组成,掌握行政、生产和财政等权力;最高科学委员会由学者组成,掌握科学、文化和教育等“精神权力”。实业家就是工厂主、商人和银行家。实业制度是一座“人民金字塔”,实业阶级中的大多数即工人和农民是它的基础;实业家和学者居于这个金字塔的上几层。实业制度的特点:①明确生产的目的和手段目的:满足人们的需要,为民族造福。手段:尽善尽美地运用科学、艺术和工艺的现有知识。②计划生产的原则社会生产应由社会机关主持,不必消灭私有制制度。③反对特权坚持平等的原则实行择优任用原则,让在科学、实业、艺术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人去管理国家大事,而不管他们的家庭出身如何。④关于分配原则个人收入应与才能贡献成正比,具有按劳分配思想萌芽。⑤人人劳动的原则劳动是一切美德的源泉,最有益的劳动应当最受尊重。⑥民主选举的原则掌握管理权力的人都应当由选举产生,都应当成为公众利益服务和为社会所信赖的人。⑦一切人都应得到最大限度的自由的原则(3)傅立叶与和谐制度沙利·傅立叶,19世纪初期法国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沙利·傅立叶(1772-1837)主要著作:《全世界和谐》(1803年);《四种运动和普遍命运的理论》(简称《四种运动论》)(1808年);《论家务—农业协作社》(也称《宇宙统一论》)(1822年);《经济的新世界或符合本性的协作的行为方式》(简称《新世界》)(1829年)及遗作《论商业》(1837年),等等。傅立叶的和谐制度:①和谐制度是人类情欲共同作用的结果。傅立叶把人的情欲分为3大类,12种。第一类:5种物质的感觉情欲,即是和人的5种感官相适应的情欲。第二类:精神方面的4种依恋情欲,即友谊、爱情、爱虚荣和爱家庭,这4种情欲推动人民去组成集团。第三类:3种分配情欲,即竞赛情欲、多样化情欲和创造情欲,这是趋向社会统一的最高情欲。②和谐制度的基层社会组织叫法郎吉。“法郎吉”来源于希腊语“队伍”一词,是指严整的步兵队伍。法郎吉包括工业、农业、商业、家务、教育、科学、艺术劳动在内的综合性生产消费协作组织,理想规模应是1620人。和谐社会里不存在城乡之间的区别和对立。③和谐制度里劳动成为人们的爱好。劳动成为一种享受;劳动权是最主要的天赋人权;鼓励劳动竞赛;劳动分工将消灭;劳动产品大幅度增加。④和谐制度实行按比例分配的原则。劳动占5/12,资本占4/12,才能占3/12。⑤和谐制度中的社会政治生活。政治上,国家政权已不存在,法郎吉内设立的领导机关称为权威评判会,由有重大经济利益的资本家和德高望重的人等构成,职能是提供咨询;家庭失去了作为经济单位的意义,妇女得到解放,男女平等;社会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4)欧文与公社制度罗伯特·欧文,19世纪初期英国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1771-1858)主要著作:《新社会观,或论人类性格的形成》(1813年);《致工业和劳动贫民救济协会委员会报告书》(1817年);《致拉纳克郡报告》(1820年);《新道德世界书》(1836年);《罗伯特·欧文论家庭、宗教和私有财产》(1839年);《人类思想和实践中的革命》,等等。欧文的公社制度:①公社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个人日常用品以外的一切东西都变成公有财产,公社里,取消了特权,消灭了贫富差别、阶级、剥削和压迫。②公社实现按需分配的原则。货币取消,产品丰富,实行个人消费品按需分配。③公社是农商学结合的经济组织和社会单位。公社由500-3000人组成,占地800-1500英亩。公社建筑布局呈四边形结构,中间为建筑物,四周为花园,花园外围为农场、工厂。人们既要从事农业劳动和工业劳动,还要进行科学研究。罗伯特·欧文设计的公社建筑布局④公社的管理机关属于全体社员大会,它也是公社的最高权力机构。社员大会决定一切重大问题,废除了国家机器。公社的日常事物有全体社员选举产生的公社理事会和专业委员会来管理和领导。⑤公社重视发展文化教育。教育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实现德智体全面发展。3、社会主义学说传入中国“社会主义”一词目前国内学者一般认为是日本学者用片假名音译英文(Society)、法文(Societe)而创造的新词汇。最早见之于1870年加滕弘之的《真政大意》一书。19世纪末广学会出版的中文书刊中,提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时,就有“安民新学”、“养民学”、“安民之学”等译名。接着,康有为又采用“人群之说”、“合众之说”等译名来表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概念。随后,梁启超在他的著作中,兼采中文和日文,把“社会主义”一词译为“人群主义”。1902年9月15日发表在《新民从报》上的文章《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一个小注中说明:“社会主义,即人群主义”。就在这时,他把日本书刊上“社会主义”移植过来。1902-1905年间,“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二词在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