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规划----理论与实践》第一章生涯规划与自我了解主讲:陈坤党王春鸯吕信恩二○○八年二月•破冰之旅——家徽练习–寻找与你形状相同的同伴–寻找颜色相同的同伴–拼起家徽分组活动•起组名•选组长•介绍–组名、意义–期望(希望从本课程得到什么收获?)–顾虑(来参加这一课程有什么担忧或顾虑?)–努力(为了达到目标在整个课程学习中会做哪些努力?)•代表发言讨论:你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快乐生活vs生活快乐•快乐工作vs工作快乐vs乐在工作•找一个钱多的工作vs找一个喜欢的工作–一个快乐的工作vs一个不快乐但钱多的工作•选择老板vs配合老板Followyouheart!生涯能规划吗?•对世界所知有限•对命运所知有限•未来学专家也测不准•所以勿做铁嘴神算只做方向规划在生涯发展的道路上沒有空白点;每一种环境、每一项工作都是锻炼,每一个困难、每一次失败都是一次机会。第一节生涯规划概述一、“生涯”(career)概念生涯是生活里各种时间的演进方向与历程,它统合了人的一生中各种职业和生活的角色,由此表露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组型。1、生涯是有方向性的(以小威为例)2、生涯的发展是连续不断的过程(回忆快乐经验)3、每个人的生涯都是独一无二的(以美国前总统为例)4、生涯是以职业的角色为主轴(探索自己现在扮演的角色)5、生涯是个人主动开展的(思考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第一节生涯规划概述二、“生涯规划”(careerplanning)概念是一个有意识地计划个人全部生活的过程,包括主要的生活领域,工作,学习,闲暇及各种关系,同时积极采取行动步骤,在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实施这些计划。简要介绍生涯发展,生涯辅导、生涯教育。第二节生涯规划相关理论一、特质因素论代表人物:帕森斯(Parsons)、威廉森(Williamson)。提出生涯规划三大原则:1.清楚地了解自己,包括人格特质、能力倾向、兴趣、资源、限制及其他特质;2.了解各种职业成功必备的条件、优缺点、酬劳、机会及发展前途;3.合理推论上述两类资料的关系。不足:这种假设将个人特质与工作要求之间视为一种静态的关系,低估了一个人学习与成长的潜能,忽视了今后工作改变的可能性。第二节生涯规划相关理论二、“当事人中心”非指导学派代表人物:卡尔·罗杰斯(CarlRogers)帕特森(Patterson)提出:主要在于解决教育和职业问题,使当事人在生涯发展中不断地促进自我概念和职业角色的协调,使其自我概念与现实自我是否一致,以期达到自我满足、造福社会。不足:过于重视现象学的观点。第二节生涯规划相关理论三、心理动力论代表人物:博定(Bordin)提出:一方面强调人类的职业选择具有潜藏的心理动机,这些动机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需求的满足,职业上的各种活动都是为了满足需求与避免焦虑;另一方面又强调职业研究的发展特性,职业选择必须追溯到个体的儿童时期,甚至其母亲怀孕阶段对其人格成长的影响。不足:过于强调内在因素,反而对可能影响职业选择的外在因素略而不谈,甚至假定“个人有自由选择职业的机会”。第二节生涯规划相关理论四、生涯发展论代表人物:舒伯(Super)提出:12项基本主张;可以根据年龄将每个人生阶段与职业发展配合,并且每阶段各有其发展任务。一共分为5个阶段。不足:关于维持期、衰退期的角色与任务,研究的还不够;而且生涯发展论较少涉及经济、社会因素对生涯发展的影响,较少关注学习的因素与生涯发展历程之间的关系。生涯发展阶段与任务年龄(岁)015254565阶段个人能力、态度。兴趣与需求发展的启蒙期。经由观察、模仿与游戏角色扮演,逐渐发展自我观念,并建立对工作世界的观念成长期从学校、社团活动、各项工作经验中进行工作角色的试探,也从活动中了解自己的兴趣、性向、性格、能力、价值观与工作之间的关系,并做试探性的决定;在生活经验里试着鉴定个人的兴趣与其能力相配的可能工作领域,并藉由训练与发展技能提升职业参与,以利于实践个人的兴趣与能力。而职业偏好逐渐偏向某些特定的领域,生涯在此时期已有初步的雏形探索期由于工作经验的积累,让自己更了解个人适合从事的工作,并藉由教育训练充实工作技能,培养升迁的能力,致力维持工作的安定建立期维持既有职位与成就,准备退休计划维持期改变工作及生活型态,配合逐渐衰退的身心状况,逐渐适应隐退生活衰退期生涯彩虹图课堂练习:描绘自己的生涯彩虹图第二节生涯规划相关理论五、类型论代表人物:霍兰德(Holland)提出1.在我们的文化中,大多数人可划分为六种类型:实际型(realistictype)、研究型(investigativetype)、艺术型(artistictype)、社会型(socialtype)、企业型(enterprisingtype)、传统型(conventionaltype)。2.在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中,职业也可以相应地分为六种类型。3.人们总是在寻求可适合发挥自己技能与能力、展示自己态度与价值观以及面对相似的问题时能愉快地胜任相应角色的环境。4.人的行为表现是由其人格与环境特质交互作用决定的。不足:一个人只能被动、消极地适应环境,忽略了一个人也有积极改变环境的潜能。Holland的人格形态和职业环境模式I研究型智慧性、抽象、分析、独立,有时激进,任务导向,适合科学、技术工作R实用型具有企图心、较喜欢具体的工作人物,社交、人际关系较差,适合技术工作A艺术型富想像,重审美,喜歡用艺术表达自我独立、外向,适合艺术、音乐、文学创作等工作C常规型务实、自恃、社交、保守,喜好有结构性工作,适合办公、文书工作E企业型外向,具上进心、冒险性,喜欢领导角色,支配,说服善口才,适合管理、销售工作S社会型喜社交,关心社会问题,有宗教热忱,社区服务导向,对教育活动有兴趣,适合教育和社会工作第二节生涯规划相关理论六、生涯决定论代表人物:盖拉特(Gelatt)克伦伯兹(krumboltz)提出:生涯决定的社会学论着重强调人人都可以培养生涯决定技能,并提出系统的实施步骤和方法。这对生涯辅导人员设计适当的训练计划,帮助学习者产生主动有效的生涯决定和生涯准备行动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不足:对个体在生涯抉择过程中的心理反应却没有深入研究,有待进一步的改进。第二节生涯规划相关理论七、超个心理学代表人物:马斯洛(Maslow)提出:超个人心理辅导肯定了人类不仅拥有“自我实现”的潜能,而且还具有“自我超越”的需求与能力。超个人心理辅导的本质是非指导性的,主要在于开发当事人本身的潜能,让当事人自己解决所面临问题及促进自我成长。不足:下一层需要的满足是上一层需要产生的条件,低一层次的需要获得满足后,才会向高一层次的需要发展,不够确切。比较关注低层次对高层次需要的基础作用,但对高层需要对低层次需要的影响则探讨不够。第三节认识生涯规划的主角-我有一只小骆驼经常郁郁寡欢的看着远方,没有人知道它为什么不快乐。有一天,小骆驼终于忍不住开口问了同样看起来也不快乐的老骆驼几个问题:“老爹,为什么我们的背这么驼?丑死了!”“傻孩子,这个叫驼峰,可以储存大量的水和养分,让我们顺利横越沙漠呀!”小骆驼再问:“那我们长长的睫毛又是做什么用的呢?”老骆驼不耐烦的回答:“当风沙来的时候,长长的睫毛使我们在风暴中依然看得到方向啊!”小骆驼又问:“那我们的脚掌为什么要有厚厚的肉垫呢?”老骆驼生气了:“厚肉垫是让我们可以踩在松软的沙漠上,便于长途跋涉呀!烦死了!还有其他的问题吗?”小骆驼兴奋的说道:“哇!原来我们这么有用啊!看来沙漠比动物园更适合我们才对!”想一想:小骆驼为何郁郁寡欢,又为何兴奋?第三节认识生涯规划的主角-我一、关于“自我”◇你是怎样向别人介绍你自己的?◇什么是自我?自我不仅是一个人所扮演的各种角色的总和而已,而且是个人了解自己扮演这些角色的一种能力,它是我们察识多面自己的核心,也成为我们用于观察并衡量他人的标准。(May)第三节认识生涯规划的主角-我二、自我概念的形成◇自我概念是指当事人如何看自己。如一个只有七十五磅的二十岁女孩子,她的“自我”可谓是相当瘦,但她的“自我概念”可以是一个大肥妹,她不满意自己身体仍是那么“重”,常嚷着要减肥。二、自我概念的形成◇自我概念的纬度生理自我(以龅牙珍为例)道德伦理自我(日常的行为规范)心理自我(砌墙的故事)家庭自我(体味自己在家中的角色)社会自我二、自我概念的形成◇自我概念的形成自我概念的形成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出生后与人、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学习得来的。1、早期的生活经验2、年龄与成熟3、文化背景(以东西部大学生为例)4、性别三、生涯规划从探索自我开始◇人都不了解自己(周哈里窗)自露自己知道自己不知道別人知道別人不知道开放区(OpenSelf)盲目区(BlindSelf)隐藏区(HiddenSelf)未知区(UnknownSelf)回饋我揭三、生涯规划从探索自我开始◇通过何种渠道来了解自己1、从经验中发现自己2、从他人眼中了解自己3、从测验中解析自己三、生涯规划从探索自我开始◇通过何种渠道来了解自己1、从经验中发现自己三、生涯规划从探索自我开始◇通过何种渠道来了解自己2、从他人眼中发现自己三、生涯规划从探索自我开始◇通过何种渠道来了解自己3、从生涯咨询中解析自己人是丰富多变的,在不同的情境下,我们会展现出自己不同的面貌,不管是有精神的、开心的、生气的、拘谨的……这些都是自己的一部分。接下来就从拼贴画的活动中,展开自我探索的旅程吧!1、请先找出做拼贴画的材料,例如:胶水、剪刀、颜料、蜡笔、铅笔、旧杂志、旧报纸和一张图画纸。2、试着画出你各个不同层面的面貌,或写下你所见到的自我,并将这些描述你自己的文辞与图像表现在图画纸上(例如:你也可以影印一些自己在不同年龄所拍摄的相片,一并贴到纸上)。3、将平时较常呈现的自己表现在图画纸中央;较少出现的自己则放在四周。自我拼贴画谢谢!艾里克森社会心理发展八个阶段阶段与年龄社会心理冲突(危机)婴儿期(出生至1岁)信任VS不信任婴幼儿期(1至3岁)自主VS羞怯与怀疑幼儿期(3至6岁)主动进取VS内疚学龄儿童期(6至12岁)勉励VS自卑感青少年前期(12至18岁)群体认同VS疏离成年早期(18至35岁)亲密VS孤立成年中期(35至60岁)创作、生产VS停滞、自怜老年期(60以上)整合VS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