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社会保障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主要内容一、社会保障的萌芽时期二、社会保障的形成时期三、社会保障的发展时期四、社会保障的繁荣时期五、社会保障的改革时期六、社会保障的模式学习目标:了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各阶段变迁的背景。掌握各个时期的标志、特点,影响社会保障产生与发展的各种理论或思想的主要观点。一、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时期(一)中外早期的社会保障思想和实践思想:中国早期朴素的社会保障思想,如:“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孔子,《礼记·礼运篇》)国外对社会保障的认识最早出现在古代的巴比伦,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西方早期的社会保障思想与当时西方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密切相关实践:在实践中,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表现为:从私人义务,到成员间的互助互济,再到民间和宗教的慈善事业(二)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1601-1882年)1、标志:英国19世纪上半叶新《济贫法》的颁布。1601年,英国《济贫法》,即旧“济贫法”。规定济贫事业属于教区的义务,同时向地方征税,用这些收入发放救济。其基点是对无业游民实行政府救济和强迫劳动。1834年,英国《〈济贫法〉修正案》(即“新济贫法”),承认社会救济是公民应享有的合法权利,是一项积极的福利举措,政府负有实施救济、保障公民生存的责任。在英国新济贫法的影响下,欧洲其它工业化国家也纷纷建立起自己的社会救助制度,这样,在西方便逐渐形成了现代社会救济制度。2、评价新《济贫法》①实行强迫劳动与贫困救济相结合的原则,是宗教团体慈善救济的扩大化;②实施“不够格”原则;③新济贫法的救济条件十分苛刻(丧失个人声誉、个人自由和政治自由);④废除了对体格健全者的救济;⑤理论依据(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萨伊定理等)的局限性加速了其灭亡。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时期(1883年—1934年)(一)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基本条件必要条件:社会化大生产充分条件:工人运动兴起1、标志:德国的社会保险立法。德国俾斯麦政府于1883、1884、1889年分别通过疾病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老年与残疾保险法。德国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工人社会保障计划。2、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社会和理论背景(1)社会背景:19世纪70年代,德统一后,需要保持国内政治社会稳定,而当时德国的工人运动迅速发展,阶级斗争十分尖锐,为了缓和劳资矛盾,俾斯麦政府采用了“胡萝卜”的软化政策。(2)理论背景:以“福利国家论”为核心的新历史学派(施穆勒、阿道夫、布伦坦诺等)主张社会改良,崇尚国家作用;认为在进步的文明社会中,国家应该直接干预经济生活,负起“文明和福利”职责。提出一系列增进社会福利,改善劳资矛盾的政策主张:劳动保险法,孤寡救济法等。以“市政社会主义”为目标的费边主义3、评价①与职业相关的单向社会保险项目出台;②从保障的对象看尚未实现普及性;③从保障项目看也不具全面性;④保障水平比较低;⑤从限制条件看,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时期(1935-1947)1、标志:美国1935年颁布的《社会保障法》主要内容:美国的社会保障项目有五个,即老年社会保险、失业社会保险、盲人救济、老年救济以及未成年人救济。2、社会和理论背景(1)社会背景:经济危机工人运动的大规模爆发罗斯福新政(2)理论背景: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基本判断: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生产过剩和失业基本命题:有效需求不足取决于三个基本心理规律: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货币流动性偏好规律。基本结论:实行充分就业的关键在于增加有效需求主张:政府直接举办公共工程,扩大社会福利开支等,增加社会需求,解决失业问题。这就为政府干预经济,承担更多的社会保障责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证据。3、评价①反经济危机的工具之一;②以全民化和统一管理为特点,区别与德国的以职业相关的分散管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国家(除英国等少数国家)的社会保障立法,主要是解决工伤事故补偿、老年人年金、疾病保险等较为急迫的问题。在两次大战之间,欧洲国家社会保障立法的中心目标是解决失业保险和社会救济问题,在这一阶段,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重点之一在于增加社会保险项目和提高社会保险支付水平。4、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形成阶段的特征欧美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主要是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建立的,有很强的应急性质和“被迫上马、零敲碎打”的色彩。其特征:①社会保障的立法和计划都带有试验性质②各项保障措施大多是分散且不成体系的③体现了由“济贫法”转向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过渡性④处理社会问题的责任逐渐从地方政府和私人机构集中于中央政府四、社会保障制度的繁荣时期(1948-1979)1、标志:1948年英国第一个宣布建成“福利国家”2、(1)社会背景:二战结束后的各国经济与社会急需重建和恢复;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繁荣,使得社会保障制度得到扩张。(2)理论背景:庇古的福利经济学庇古的福利经济学基本假定:基数效用论基本命题:(1)社会福利将随国民总收入的增加而增大;(2)社会福利由收入分配的均等化而增大基本结论:(1)每一生产要素在各种用途中的边际社会纯产品都相等,是资源达到最优配置的标准。因此,竞争可以使边际社会纯产品等于边际私人纯产品,从而使经济福利极大化;(2)货币边际效用也存在递减规律,高收入者的货币边际效用低于低收入者的货币边际效用。因此,若将货币收入从富人“转移”一些给穷人,就可以增加货币的总边际效用,从而使社会满足总量增加。收入转移的途径就是有政府向富人征收累进所得税和遗产税,然后举办社会保障事业,补贴给穷人。贝弗里奇报告与福利国家的兴起1942年,社会保障服务委员会报告:《社会保险和有关服务》,即“贝弗里奇报告”,其主要观点:继承了新历史学派理论中有关福利国家的思想,从英国现实出发,指出影响英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五大障碍:贫困、疾病、愚昧、肮脏和懒惰。七个方面的社会保障:儿童补助、养老金、残疾津贴、失业救济、丧葬补助、丧失生活来源的救济、妇女福利。四项原则:普遍性原则(又称全民保障原则)、保障基本生活原则、政府统一管理原则、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三种保障方式: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自愿保险在这个报告基础上,英国政府又通过了《国民保险法》、《国民卫生保险服务法》、《家庭津贴法》等六部法案,成为西方世界拥有最先进社会保障计划的国家。1948年,英国首相艾德礼宣布英国已建成“福利国家”。贝弗里奇因此获得了“福利国家之父”的称号。在英国之后,其它一些发达国家(瑞典、挪威、芬兰、法国和意大利等)也先后宣布实施“普遍的福利政策”,并宣布建成福利国家。普遍福利政策的广泛实施和福利国家的纷纷出现。这说明社会保障已发展到以普遍福利型为主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扩展的四重含义:一是世界上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急剧增加;二是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和受益范围进一步扩大;三是社会保障项目构成趋于体系化、网络化;四是社会保障支出的绝对值及其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显著增加。社会保障制度的多样化发展:制度类型不断增加。3、评价(社会保障制度和福利国家发展的鼎盛时期)4、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基本特征①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出发点由解决劳资纠纷、缓和劳资矛盾转向构筑社会功能体系②保障实施对象和覆盖范围,由面向特定阶层和行业劳动者、工薪收入者转向惠及全体公民的国民保障③社会保障建立在制度化的基础之上④保障项目从零星分散的单项保障向全面体系化方向发展⑤社会保障已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分工体系五、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时期(1979年-至今)(一)公平和效率问题1、公平的内涵社会公平是指人们都公平的判断和感受经济公平机会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2、效率的内涵3、二者的对立统一资料阅读(二)经济“滞胀”与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福利困境):1.高福利造成财政困难,其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2.高福利依赖高税收,沉重的税收负担抑制人们投资和劳动愿意;3.高福利加大了生产成本,降低了经济效率;4.高福利、高消费挤占了生产资金,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减慢,削弱了经济增长的物质基础;5.社会福利计划的扩大,促使官僚机构的日趋臃肿。(三)奥肯漏洞:再分配领域中的政府失灵1、税收制度可能损失效率和公平2、社会保障支出可能是反激励的3、社会保障制度管理不当引起效率损失4、理论及其美国经验(四)相关思想1.新自由主义理论及其政策主张(1)弗瑞德曼的社会保障思想:负所得税方案(2)哈耶克的社会保障思想:非再分配性、非强制性、和非政府性(3)供给学派的社会保障思想:社会保障加重贫困,造成自愿失业2、信息经济学的政策和主张3、“第三条道路”及其政策和主张(1)“第三条道路”的内涵政治经济市民社会与政府民族国家福利国家(2)当代美国“第三条道路”的社会保障思想(3)当代美国“第三条道路”的社会保障思想(五)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举措福利国家的改革是一种开源节流的改革具体措施:1.削减公共福利开支2.推迟退休年龄3.纠正社会福利全民普遍性4.提高社会保险税(费),延长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期限5.推行公共福利事业“私有化”、“市场化”,加强私人部门的社会保险力量六、当代世界主要的社会保障模式(一)当今世界主要的社会保障模式制度类型代表国基本特征费用来源责任归属福利型英国瑞典全民保障;措施系统完善;津贴广泛而优厚,与个人收入及缴费不联系;收支标准统一;财政负担沉重国家一般性税收政府保险型德、美、日等权利与义务相对应;支付限期;保障基本生活;强调公平与效率兼顾个人、单位、政府三方强制储蓄型集中管理和运营基金新加坡强制劳资双方缴费并计入个人账户;基金投入资本市场,保值增值雇主、雇员个人私营公司竞争运营基金智利雇员国家型前苏联、中国等保障丧失劳动能力或失业的工人及其家属;支付标准为全额工资;统一办理保险企业主、国家政府新加坡的公积金制度通过国家立法,强制所有的雇员和雇主依法按工资收入的一定比例想中央公积金剧缴纳公积金,由中央公积金局加上每月应付的利息,一并计入每个公积金会员的账户,专户储存;会员享受的待遇,只是在其账户存续期间累积的公积金额度内支付。最初只是一种强制性养老储蓄制度,后来发展到包括养老、医疗、住房在内的一项综合性的社会保障制度强调劳动者自我保障,完全积累,具有激励性,不具备再分配和互助性。智利的养老金私营化与新加坡的区别:一是雇主不缴费,而是由劳动者个人缴费(工资的10%)二是由私营机构管理养老基金的运营三是个人账户的基金只能用于养老领取养老金的方式:购买年金、从个人账户上每月支取突出特点:一、专人专户,一家公司负责一项基金计划,实现基金运营的简化、透明,并强化监督管理作用。二、将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纳入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最低准备金、年金基金资产的投资限额)三、建立有效的监控体系和制定严格的投资规则,以确保基金运营的安全性和营利性政府的间接调控职能:一是通过立法,规范指导商业经营性年金公司的运作;二是由政府保障实现低收入劳动者的最低限度保障及对年金公司运营的最低担保三是有政府出面帮助实现新、旧模式的顺利转轨。(退休债券)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现状及其未来一、目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结构中国社会保障体系正式非正式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个人储蓄养老社会保险医疗社会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贫困人口救济自然灾害救济孤寡病残救济社会津贴职业福利福利服务国家抚恤国家补助退伍安置退休安置二、中国城镇社保制度的历史与现状中国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迁:第一阶段:企业保险和社会保险混合的体制时间:20世纪50年代初至文革特点:国家-单位保障制第二阶段:转向企业保险时间:文革期间至20世纪80年代初特点:单位保障制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及其弊端保障以“身份”属性取代其“社会”属性,保障范围狭窄,就业与福利、保障的高度重合保障基金的运行机制紊乱,保障层次单一保障体系项目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