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货币需求第一节货币需求概述第二节货币需求理论第三节我国货币需求分析第一节货币需求概述一、货币需求的含义从历史上看,对货币需求含义的理解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派:第一类是从货币的交易职能(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出发,仅把货币看作交易的媒介,从而讨论在一定的社会交易总量下,需要多少货币来支撑;第二类是从微观经济主体出发,把货币视为一种资产,也就是一种财富持有形式,是货币的储藏手段的体现。货币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社会各经济主体为满足正常的生产经营等各种经济活动需要而应该保留或占有一定数量货币的动机或行为,或者说各经济单位根据客观情况以货币形式持有其所拥有的部分或全部资产而产生的对货币的需要。二、货币需求的一般分类1.按照货币需求的主体不同划分为微观货币需求和宏观货币需求微观货币需求是指个人、家庭、企业等经济单位在一定的财务约束下,在一定的时期内因生活或生产经营活动而应当持有的最为合适的货币量。宏观货币需求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的时间内,为满足经济发展和商品流通所必需的货币量。微观货币需求是宏观货币需求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宏观货币需求是微观货币需求研究的深化和最终目的。2.按照是否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划分为名义货币需求和实际货币需求名义货币需求是指货币需求的名义值,即在当前价格水平下个人、家庭和企业等经济单位或整个国家的货币需要量。实际货币需求是指各经济单位或整个社会在剔除物价变动因素后根据经济实际变量确定的货币需求,这种货币需求主要反映商品或劳务的实际产量。名义货币需求通常用Md表示,物价指数用P表示,则名义货币需求、实际货币需求和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实际货币需求=Md/P在价格水平经常变动且幅度较大的情况下,区分名义货币需求和真实货币需求就变得非常必要。一旦价格发生变动,名义货币量代表的购买力也就发生了变动。如果想要保持经济个体的既有的生产和消费规模,名义货币需求量就必须发生变动。三、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一)微观货币需求的影响因素1.收入状况收入状况可分解为收入水平和收入时间间隔两个方面:(1)在一般情况下,货币需求与收入水平成正比;(2)如果人们取得收入时间间隔延长,则人们的货币需求量就会增大;反之则会越小。2.利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与货币需求负相关。原因:持有货币意味着这部分货币不能转化为其他金融资产,而利息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3.商品或劳务的价格4.金融服务的便利性5.心理和习惯因素(二)宏观货币需求的影响因素1.商品和劳务的总量及结构2.物价总水平3.货币流通速度4.人口数量、人口密集程度、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状况等客观因素第二节货币需求理论货币需求理论至少应该包含四个层面的含义:第一,货币的功能。无非是履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交易功能以及发挥储藏手段的价值储藏功能;第二,持币动机。货币的功能决定货币的动机,人们的货币需求决定于他们的各种持币动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大致可分为对交易媒介的需求和对资产形式的需求;第三,持币动机的影响因素;第四,持有多少货币。货币需求理论研究的是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决定经济主体货币需求量的因素有哪些,以及这些因素和货币需求之间的关系如何。为什么持有货币?一、古典货币需求理论——传统货币数量论(一)现金交易数量说——费雪方程式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是现金交易数量说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在1911年出版的《货币的购买力》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现金交易数量说,也就是著名的费雪方程式。1.费雪方程式形式的提出费雪认为,在典型的货币经济条件下【功能:货币经济的本质特征是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发挥作用的】,人们持有货币的目的是为了与商品进行交换【持币动机】,因此一定时期内社会的货币支出总额必定等于同期内参加交易的各种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总额。以M表示一定时期内流通货币的平均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各类商品价格的加权平均数,T为各类商品和劳务的交易数量,则费雪的交易方程式表述如下:MV=PT交易方程式中右方为交易总值,左方为货币总值,双方必然相等。由于商品和劳务交易总量的数据不易获得,人们往往更关注于国民收入,因此该方程式通常改写为:MV=PT=PYY为不变价格表示的国民收入2.费雪的分析费雪认为,在这四个经济变量中,M是一个由模型之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外生变量,探讨的是外生变量M与V、T、P之间的关系;首先,V的变化决定于制度性因素【支付习惯、信用的发达程度、运输与通信条件及其他“与流通中货币量没有明显关系”的社会因素】,与M无关,在短期内不变,因而可视为常数;其次,交易量T或者说实际国民收入Y,与M也无关,短期也大体稳定,也可视为常数【市场出清】;最后,外生变量M的变化不会影响V和T,只影响P,因此只有P和M的关系最重要:P值特别是取决于M数量的变化。如果M增加,P也一定上升,价格水平的变动仅仅源于货币数量的变动,结果导致货币存量M的变动将引起一般物价水平P的同方向、等比例变动,名义国民收入与货币存量同方向同比例变动。3.对货币需求的分析费雪方程式虽然关注的是货币存量对价格的影响,从这一方程式中也能导出货币需求公式,对费雪方程式两边同时除以V,得到在货币市场均衡的情况下,货币存量M就是人们愿意持有的货币量,即货币需求Md。令,上式进一步改写为名义交易总量决定了人们的货币需求,与价格P正相关。1*MPTV1dMPTkPTkPYV1kV4.不足第一,费雪方程式只考虑宏观货币需求,未考虑微观主体的持币动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第二,费雪假定货币只有交易媒介的功能,而不讨论它的价值储藏功能;第三,V和T为常数的假定与现实相悖,根据实证材料和现实经验,无论短期还是长期,V和T都是变化的(互联网金融、市场未出清)。(二)现金余额数量说——剑桥方程式现金余额数量说首先由剑桥学派创始人马歇尔提出。1917年剑桥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马歇尔的学生庇古在《经济学季刊》上发表《货币的价值》一文,把马歇尔的现金余额数量说的关系数量化、公式化,系统提出了现金余额方程式,又叫“剑桥方程式”。剑桥学派研究货币需求时,重视微观主体的持币动机(交易+储藏),重点考察的是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1.剑桥方程式的推导剑桥学派研究的出发点是个人的货币需求,具体如下:第一,交易性需求。因为货币是交易的媒介,所以人们能够用它来完成日常交易。在这方面剑桥学派赞成费雪的观点,同样认为货币需求量与交易水平相关,用于交易的那部分货币需求与名义收入成正比,用公式表示为:Md1=k1*PY第二,储藏性需求。不同于费雪的是,货币需求中还有一部分是货币的价值储藏功能引起的,这部分需求取决于人们的财富水平。随着财富的增加,人们需要持有更多的货币,因为货币也是财富的一种。剑桥学派的经济学家认为名义财富与名义收入成正比,因此由价值储藏引起的货币需求也与名义收入成正比,用公式表示为:Md2=k2*PY将货币的交易性需求和储藏性需求合在一起,就可以得出货币需求正比于名义收入的结论,剑桥经济学家将该结论表达为以下的方程式,将上述两式相加,得到:Md=Md1+Md2=k1*PY+k2*PY=kPY(k=k1+k2)这就是著名的现金余额方程式,又称为剑桥方程式。其中Md是保持在人们手中的货币量。式中Y代表不变价格表示的实际国民收入,P代表价格水平,PY代表名义国民收入。该方程式表明,货币需求取决于k、P、Y三个变量。在这三个变量中,剑桥学派认为:实际生产总量Y,主要是受经济环境资源、生产技术水平与生产要素供给能力等外生因素决定,这些因素短期内是不会改变的,因此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量;影响k的因素主要有人们的消费习惯、交易技术等因素,这些因素短期内也是不易变化的,因而k值在短期内也是相对稳定的量;货币需求量M与P成正比例关系。因而货币数量与一般物价水平和国民收入呈同方向、等比例变动。现金余额说得到了与现金交易说一样的结论。Md=kPY3.贡献与不足贡献:剑桥学派开创了从个人资产选择的角度研究货币需求的分析方法。不足:剑桥方程式虽然分析了货币需求的微观动机,但是并没有对这种微观动机做深入分析,仅仅用了一个在短期内不变的k来表示。但这也为货币需求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构成了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主要内容。费雪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的区别:二者形式相近,但实质差异显著各有侧重:费雪方程式强调货币的交易手段功能;剑桥方程式重视货币的资产功能;方法有别:费雪方程式联系支出流量,也称现金交易说;剑桥方程式从保有资产存量角度考虑,也称现金余额说;角度不同:费雪方程式为宏观角度分析;剑桥方程式为微观角度分析。三、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一)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人们为什么持有货币,持有货币的动机是什么?这是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分析的起点。假定只存在货币和债券两种金融资产,货币具有流动性,却没有收益;债券流动性不强,却能带来收益。人们之所以需要持有货币,是因为存在流动性偏好这种普遍的心理现象。所谓流动性偏好,是指人们在心理上偏好流动性,愿意持有流动性最强的货币而不愿意持有其他缺乏流动性资产的欲望。因此,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又称为流动性偏好理论。凯恩斯对货币需求的分析是从分析人们的持币动机开始的,认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出于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一)货币需求的原因——流动性偏好的动机1、交易动机与交易性货币需求交易动机是指人们为了应付日常交易的需要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都需要持有一部分货币作为交易媒介和支付手段:个人和家庭每天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房租水电等基本生活支出,需要在手头保持一定数量的货币;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也要保持一定的货币以支付员工工资、企业运营费用等等,这也构成了交易动机所形成的货币需求。由交易性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量称为交易性货币需求,其大小取决于收入水平并随收入的增减而增减。用L1表示交易性货币需求,用Y表示收入,这种函数关系可写成:L1=L1(Y)2、预防动机与预防性货币需求预防动机是指为应付紧急情况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人们需要货币是为了应付不测之需,如个人为了支付医疗费用、应付失业和各种意外事件等的需要,对企业来说为了应付不时之需,或者准备用于事先没有料到的进货机会。由预防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称为预防性货币需求,一般而言,货币的预防需求与收入密切相关。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收入高的人可能在身边经常预备几万元现金,收入少的人身上也会带一些钱以备不时之需。因而由预防动机引发的货币需求量也被认为是收入的函数,与收入同方向变动,经常将预防性货币需求合并到交易性货币需求之中。用L1表示交易性和预防性货币需求,用Y表示收入,合并后的函数关系可写成:L1=L1(Y)3、投机动机与投机性货币需求投机动机是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生息资产(如债券、股票等)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投机性货币需求是指人们为了在未来某一适当的时机进行投机活动而愿意持有一部分货币。用L2表示投机性货币需求,用r表示利率,投机性货币需求函数可写成:L2=L2(r),是利率的减函数。(二)货币总需求函数交易性货币需求和预防性货币需求都是收入的增函数,我们用L1表示这两种货币需求,以Y表示收入,则有L1=L1(Y);投机性货币需求是利率(r)的减函数,以L2表示投机性货币需求,则有L2=L2(r);将持有货币的三种动机综合起来,得到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公式(取决于收入和利率):rLY2121dLLLMMd0L1L2rMdMd=L1+L20r(三)凯恩斯对货币数量论的批判由于凯恩斯理论中包含了“利率是影响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这一思想,从而得出了一系列与货币数量论不同的结论。首先,货币需求是不稳定的;其次,在货币需求波动较大的情况下,货币流通速度必然有较大的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