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杭园林景观调研报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苏杭园林景观调研报告小组成员:刘袁刘韫璐阮琼逸薛鹏程翟植俊杰目录苏杭园林景观调研报告一、城湖相映——杭州城与西湖的发展沿革与启示1、杭州水文地理变化、西湖的形成及现状简介2、杭州城与西湖关系的历史沿革3、文人对西湖发展的推动及“两堤三岛”的形成4、三潭印月景观营造简析5、苏堤植物景观配置简析6、20世纪杭州城市发展对西湖的影响7、启示二、千年酝酿——西溪湿地的保护与开发1、湿地保护的重要性2、历史沿革中的文化酝酿3、现状规划4、植物配置简析5、部分景点简介6、启示三、往事辉煌——简析苏州园林设计手法与其时代局限性1、苏州简介2、设计手法简析3、园林案例赏析——拙政园4、苏州园林铺装及其寓意5、传统园林景观的时代局限性6、新中式园林景观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性四、文化新篇——浅谈景观设计中的文化传承1、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2、南宋御街旧城更新改造工程3、结语——景观设计中的文化传承01苏杭园林景观调研报告城湖相映杭州城与西湖的发展沿革与启示一、杭州水文地理变化、西湖的形成及现状简介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面,是中国大陆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它是中国大陆主要的观赏性淡水湖泊之一,也是现今《世界遗产名录》中少数几个和中国唯一一个湖泊类文化遗产。2000多年前,西湖还是钱塘江的一部分,由于泥沙淤积,在西湖南北两山——吴山和宝石山山麓逐渐形成沙嘴,此后两沙嘴逐渐靠拢,最终毗连在一起成为沙洲,在沙洲西侧形成了一个内湖,称钱塘湖,分上湖和下湖,此时大约为秦汉时期。自从隋朝大业六年(610年)开凿江南运河,与北运河相接,沟通南北五大水系,便捷的交通也促进了杭州的经济发展和旅游活动。隋唐以后上湖逐渐消失,下湖因位于杭州湖西,故又名西湖。西湖之名,初见于白居易的《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和《杭州回舫》这两首诗中。当时的西湖面积约有10.8平方公里,比近代湖面面积大近一倍。湖的西部、南部都深至西山脚下,东北面延伸到武林门一带。香客可泛舟至山脚下再步行上山拜佛。南宋以后,位于城北的泛洋湖逐渐消失,杭州的主要水系基本定型。如今的西湖三面环山,面积约6.39平方千米,东西宽约2.8千米,南北长约3.2千米,绕湖一周近15千米。湖中被孤山、白堤、苏堤、杨公堤分隔,按面积大小分别为外西湖、西里湖、北里湖、小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苏堤、白堤越过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个小岛鼎立于外西湖湖心,夕照山的雷峰塔与宝石山的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岛、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杭州城市规划馆里展示的杭州水系演变,上图从左往右分别是隋、唐、吴越,下图从右往左分别是南宋、清、民国、和上世纪八十年代。城湖相映苏杭园林景观调研报告城湖相映杭州城与西湖的发展沿革与启示杭州城西湖关系隋以前钱塘县东扩成为唯一淡水资源西湖作为唯一淡水资源支撑城市发展隋唐时期成为交通枢纽、商业城市最初的旅游资源积累五代十国(吴越)国都,国王推崇佛教兴建大量寺宇塔庙城市地位提高加快丰富了西湖的文化内涵南宋时期全国政治、经济中心正式被赋予风景旅游的职能元朝“乱世红颜皆为祸水”废而不治西湖促进了杭州城在国内外的地位,推动杭州发展明清时期文化发展昌盛影响进一步扩大民国以后淡水资源不再仅依靠西湖成为世界著名的景观名胜二、杭州城与西湖关系的历史沿革西湖作为重要淡水资源登上历史舞台以及旅游资源的初期积累秦朝时期的钱塘县可以追溯为杭州城市最早的雏形。据史书《钱唐记》记载,该县位于灵隐山下,也就是今天湖西的群山之中,西湖则在城市的东侧,因此当时并没有“西湖”这一称谓。隋朝,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杭州成为沟通全国南北运输的交通要道,开始在历史的舞台上崭露头角,迅速发展成发达的商业城市,人口迅速增长。钱塘江畔用地范围有限,城市向湖东地区的扩展势在必行。而湖东地区缺少水源,西湖成为支撑城市发展唯一的淡水资源,这一时期,西湖的风景旅游功能尚未得到体现。除了确保城市用水而展开的疏浚工程之外,并没有从风景营造的角度进行建设。但其天然的胜景,激发了当时众多著名诗人的诗兴,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千古佳句,为西湖风景区积累了最初的知名度,留下了第一笔宝贵的财富。西湖风景旅游职能的成型与发展五代吴越国时期,杭州在历史上首次登上国都尊位,由于吴越国王大力推崇佛教,皇家在西湖周边兴建了大量著名的宝刹、浮屠,构筑起了西湖沿线曼妙的轮廓线,极大地丰富了景区的文化内涵。南宋时期,杭州的城市职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交通枢纽和商业城市逐渐演变成为全国政治、经济中心。也是这一时期的西湖除了作为整个杭州城市的水源外,也开始被赋予了风景旅游的新职能。西湖经过这一时期的开拓和充实,发展成为了“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著名风景旅游胜地。自那以后,风景旅游逐渐成为杭州最关键的城市职能,西湖和城市的依附关系进一步加强,成为了杭州城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湖作为著名的风景旅游点,成为文人骚客心中的天堂。清朝皇帝多次南巡来杭,不仅促进了西湖的园林建设,丰富了景区的内容,留下了大量珍贵的遗迹,同时也进一步扩大了西湖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苏杭园林景观调研报告城湖相映杭州城与西湖的发展沿革与启示三、文人对西湖发展的推动及“两堤三岛”的形成3.1诗词吟咏西湖园林变迁过程中,无数文人用诗词书画表达了对西湖的热爱。近代诗人郁达夫诗云:“江山也要文人捧,苏堤而今尚姓苏。”指出了历代文人和西湖之间的互相推动的作用。诗人画匠各逞所能,创造出众多有关西湖的词、曲、赋、剧、画,乃至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工艺珍品,名点佳肴,无不是西湖山水滋养哺育之下的精神文化产物。反过来,它们又泽润山水,美化山水,使山水之美得以艺术化。值得一提的是,华夏名山胜水何止千万,像西湖山水那样自唐以来,被文学艺术史上几乎所有的大家写入诗文书画连篇累牍的却是绝无仅有。白居易和苏轼这两位著名诗人写下了大量的诗歌,对西湖园林产生的有益影响是开创性的。西湖十景的命名表明了绘画对西湖的最直接的影响。而康熙、乾隆两位皇帝对西湖园林风景的品题,又一次为西湖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3.2疏浚工程西湖的文化积淀,除了文人骚客对西湖赞不绝口的作赋吟咏外,还要归功于历史上多次文人士族主持的对西湖的疏浚工程,在西湖的发展历史上曾经历过23次较大规模的疏浚工程。其有4次最为著名,因为它们对西湖今天的形态和格局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大约在公元981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之时,为治理西湖,在今天少年宫一带筑起长堤,以确保西湖的水量,并疏浚六井,用西湖之水来灌溉农田。在宋朝,苏轼第二次到任杭州之时,西湖淤塞情况严重,诗人亲自撰写了《乞开杭州西湖状》这一历史性的文件,上书朝廷,强调“杭州之有西湖,如白居易(左)与苏轼(右)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他组织民工20万人进行工程浩大的疏浚,重开六井,为了解决挖掘出淤泥的堆积问题,苏轼开创性地在湖的西侧修筑了著名的苏堤,以便南北两岸的交通。不仅如此,苏东坡还在西湖最深处,即今天的湖心亭一带,设三座石塔,禁止在这一范围内种植菱角,以防止湖底淤浅,这也就是如今三潭印月的前身。元朝时西湖疏于治理,至明朝正德三年,时任杭州知府杨孟瑛力排众议,大规模疏浚西湖,基本恢复了西湖的旧观,并效仿苏轼,用挖出之淤泥,在湖西修筑长堤,后人称之为杨公堤。嘉庆五年,浙江巡抚阮元再次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淤泥在湖中筑起一座小岛,即今天的阮公墩。至此,现代西湖的轮廓已经基本形成。疏浚不仅解决了当时杭城人民的水源问题,更是留下了西湖山水格局中最为精彩的片断。经过历代文人士族的传承和积累,西湖的整个发展过程延续了这种疏浚结合造景、一举多得的优良传统,成为西湖文脉中精彩的一笔。3.3“两堤三岛”的景观格局两堤三岛,由白堤、苏堤这两条长堤与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岛组成。纵横的两条长堤、点状三岛将西湖水面分隔为5片水域。这种以堤、岛划分、组织空间的格局称之为“两堤三岛”景观格局,是西湖风景区景观空间格局划分特有的手法,既是呈现为西湖景观的一种整体布局设计特色,又因其交通路线的内在关系而具备了湖山观赏的游览格局,是杭州西湖特有的景观格局。景观序列空间范围最佳观赏点景观视线①西北湖②北湖③东湖④东南湖⑤西南湖苏杭园林景观调研报告城湖相映杭州城与西湖的发展沿革与启示四、“三潭印月”简介与分析4.1三潭印月简介三潭印月,是西湖水面最大的一个岛,在空间布局、水景处理、建筑营建、花木配置等方面都独具匠心,堪称江南水上园林空间经典之作。小瀛洲,最早是人工堆叠的一块水上陆地,吴越时辟建为水心保宁寺,也称湖心寺。元祐五年(1090年),苏东坡疏竣西湖,在堤外水深处立三座瓶形石塔,名之为“三潭”。后三塔涯没在游泥中,现存三塔是明天启年间仿苏塔重建。三塔成边长62米的等边三角形分布湖中。月圆之夜,在石塔内点灯烛,洞口蒙白纸,灯光从圆孔透出,宛如一个个小月亮。月光、灯光和湖光交相辉映,画出一幅“一湖金水欲溶秋”的诗情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到了明朝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钱塘县令聂心汤在原水也保宁寺旧址上用疏竣西湖的掀泥筑岛,又在岛外修了环堤,形成了独具一格“岛中有岛,湖中有湖”景观格局,作放生之用。清朝雍正年间(公元1727年),浙江总督李卫疏竣西湖,架设九曲桥连接岛之南北两端,筑长堤沟通东西,形成了“田”字形格局;建亭台楼阁、环植芙蓉,临湖赏荷佳处,植奇花异草,小赢洲成为"岛中有湖,湖中有岛"的江南水上园林。人民币上的三潭印月苏杭园林景观调研报告城湖相映杭州城与西湖的发展沿革与启示4.2景观序列小瀛洲共有三条线路,环岛外堤的林荫道连接南北、东西十字形交叉路。由北至南的九曲桥为主线,横直东西长堤为辅线,相汇于中心小岛。重要景观高潮段一一御碑亭一我心相印亭建筑群。起始段小瀛洲轩、先贤祠等建筑群为主体。掩映在树丛中的小瀛洲轩作为三潭印月的起始引子。游客湖上泛舟时,发现岛立湖中心,似为西湖的“海岛仙山",吸引人们上岛脱离尘俗。由北向南的曲桥转了12道弯,依次经过临水的小瀛洲轩、先贤祠、九狮石与两个景观亭,从湖堤进入到内部水域。原本65米的距离,内容却极为丰富,视线也逐渐开阔。转折段为三面环水形如鞋靴的小半岛。曲桥与半岛围合成一块小水面广植荷花,与"亭亭亭"亭亭玉立之意相映成趣。这一段曲桥,转弯较少,建筑也不多,仅有复建的“卍”字亭。岛上的植物造景突出包括竹径通幽、百花园。引导游人在体验丰富的水上空间之后,进入到小空间中感受曲径通幽之趣、岛中之岛的含蓄美。承接段为中心绿洲部分,四面环水,是真正的岛中之岛。迎翠轩、花鸟厅、南舒亭建筑群化及周边的植物景观呈南北向线性构成。在承接段中,身处于鸟语花香、古色古香的岛内小环境之中,又可放眼小瀛洲的湖光水色,令人赏心悦目。起始段——转折段景观序列高潮段景观序列高潮段空间变得舒朗、通透,包括北侧御碑亭组团和最南侧的我心相印亭建筑群,视线无限延伸到湖面的三座石塔、苏堤及远山,是岛上风景的最佳处。我心相印亭与立于湖中心的三石塔,作为景观序列的收尾段,其景观处理亦是精心考究。从北侧远望亭,视线被粉墙隔断,但透过墙上的梅花窗、圆洞口,三潭之景隐约可见,由奥而旷的"豁然开朗",充分体现古典园林中借景之妙。康有为的长联“岛中有岛,湖外有湖,通以九折画桥,览沿堤老柳,十顷荷花,食药菜香,如此园林,四洲游遍未尝见;霸业销烟,禅也止水,阅尽千年陈迹,当朝巧暮雷,春欣秋阴,山青水绿,坐忘人世,万方同慨更何之!”对三潭印月景观格局高度概括为湖中有湖,岛中有岛,游遍四洲未曾见过这样独一无二的水上园林空间。三潭印月中心岛植物配置平面(摹自《杭州园林》71页)竹径通幽植物配置平面苏杭园林景观调研报告城湖相映杭州城与西湖的发展沿革与启示4.3植物景观营造三潭印月景点共有植物98种,其中大叶柳、香樟、沙朴、乌桕、垂柳、水杉、重阳木等大乔木构成岛上林冠线的骨干树种;白玉兰、樱花、海棠、桂花、鸡爪槭、柿树等为中层观赏树种;枸骨、南天竹、十大功劳等灌木与石竹、鸾尾、二月兰、水鬼蕉、酢酱草等营造了丰富的中下层植物景观。三潭印月的外部湖堤,运用植物材料将西湖与岛的空间划分,因其为线性的空间,所主要为大叶柳、垂柳、香樟、水杉

1 / 4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