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张志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2010年10月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公元前384-322年)《工具论》《物理学》《论灵魂》《形而上学》《尼各马可伦理学》《政治学》《论诗》“我们不必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去寻找一个哲学系统。亚里士多德详述了全部人类概念,把它们加以思考;他的哲学是包罗万象的。在整体的某些特殊部分中,亚里士多德很少以演绎和推论迈步前进;相反地他却显出是从经验着手,他论证,但却是关于经验的。他的方式常是习见的方式,但有一点却是他所独具的,就是当他在这样做的时候,他是始终极为深刻地思辨的。”--黑格尔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一、科学分类二、原因论三、形而上学四、伦理学一、科学分类“理论知识”(theoretike)是为着自身而被追求的知识,包括“物理学”、“数学”和“第一哲学”;“实践知识”(praktike)是为着行动而被追求的知识,包括“伦理学”、“家政学”和“政治学”;“创制知识”(poietike)是为着创作和制造而被追求的知识,包括“修辞学”、“诗学”和“辩证法”。在“理论知识”中,所谓“物理学”(phusike)应该称之为“自然学”或“自然哲学”,它源自“自然”(phusis)。“第一哲学”相当于后人所说的“形而上学”或“本体论”。就“实践知识”而论,按照行为范围的大小不同,“伦理学”与个人的行为有关,“家政学”与家庭的行为有关,“政治学”则与国家(城邦)的行为有关。“家政学”(oikonomia)旧译“经济学”(economics),“经济学”这一概念也的确由此而来,但在这里可能译作“家政学”更合适。因为在古希腊,经济活动以家庭(oikia)为基本单位。所谓“创制知识”(poietike)旧译“诗学”,其实这一类知识不仅包括“诗学”,凡是与创造制作有关的知识都在此范围之内。二、原因论四因说亚里士多德对以往的哲学进行了概括和总结。他认为以往哲学对于自然的探索主要是为了认识事物的“原因”。所谓“原因”(aitia)不是我们所说的因果关系中的原因,而是指一切事物存在和生成的全部根据和条件。亚里士多德先是将以往关于“原因”的理论归结为四种原因(四因说),然后将这四种原因又归结为形式与质料这两种原因,最后通过潜能与现实这一对概念来说明事物的运动、变化和生成。质料所谓“质料”(hule),指“是所从出的东西”,即事物由之生成并继续存留于其中的东西,如雕像的青铜、酒杯的白银以及诸如此类东西的属。无论是具体的可感物还是抽象物,都由质料构成,如音节离不开字母,圆离不开弧,生命离不开躯体。正因为质料在事物的存在和生成中起着基础的作用,所以它是“载体”的首要含义。形式所谓“形式”即eidos,它是事物的“是其所是”(totieneinai),也就是事物之所以为该事物的本质,如雕像之为雕像,不在青铜,而在雕像的本质。这种形式,与柏拉图的理念(idea或eidos)同词源,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中“形式”一词的主要含义和基本用法。动力因所谓“动力因”,即动变的本原,指让事物得以开始运动的那个初始的东西,如策划者是行为的原因,父亲是孩子的原因等。动力因之所以是根本原因之一,在于任何事物都有动静,离开了动因,就没有事物的存在和生成。亚里士多德把事物分为两大类,即由于自然而存在的事物和由于技术而存在的事物,区分这两类事物的依据,就是看它的动力因在内部还是在外部。目的因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任何事物的存在和生成,都不是无缘无故的,总是有所为,即总有一定的目标或目的,例如健康是散步的所为因,即目的。无论自然物还是技术物,都要追求“好”(agathos,它的中性名词toagathon即是“善”)的结果。区别只在于技术物的所为是通过人的意识支配、理性选择并借助于物的中介来实现人自身的目的,自然物的所为则完全是自然而然的,表现为自然整体各部分的自发和谐运动,从而呈现出井然有序的面貌。质料因--前苏格拉底自然哲学的本原形式因--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理念动力因--前苏格拉底自然哲学目的因--苏格拉底-柏拉图的善形式与质料原因虽然有四种,但是“后三种原因在多数情况下都可以合而为一。因为所是的那个东西和所为的那个东西是同一个东西,而运动的最初本原又和这两者同类”。事物所是的东西是形式,所为的东西亦是形式(因为形式即是其所是,只有获得了形式才算达到了目的),使事物运动的真正动力还是形式(如房屋建筑的动力是建筑师,而建筑师之能建筑的原因在于他有建筑技术),所以,这三种原因合而为一后可以统称为形式因而与质料因相对应。这样,四因就变成了二因。潜能与现实“潜能”(dunamis)也可译为“潜在”,它的词源含义是“能”,即能力、力量。用于哲学中,潜能指事物的这样一种存在状态:具有能够实现其本质和目的的潜在力量,但还没有实现出来,而要实现出来,靠其自身又是无能为力的。“现实”(energeia,亦译为“实现”,合成词,直译为“在活动中”)是与潜能相对而言的另一种事物存在状态,即存在着的事物自身或获得了自己本质的事物。与它关系密切的另一个概念是“隐德莱希”(entelekheia,亦是合成词,直译为“在目的中”,即“完全现实性”,通常音译为“隐德莱希”)。质料是潜能,形式是现实。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的分歧柏拉图认为存在着分离于事物之外的理念作为事物存在的根据,亚里士多德坚持认为分离于事情之外的理念是不存在的,现实存在的是具体的个体事物,形式与质料在此结合而不可分离,虽然我们可以在认识上把形式(本质)分离出来加以认识。所以相对于柏拉图的理念论,亚里士多德哲学具有浓厚的经验主义色彩。三、形而上学metaphysics的来源公元前一世纪时,安德罗尼柯着手整理亚里士多德的手稿时,在整理完了关于自然哲学的手稿即《物理学》(Phusike)之后,整理亚里士多德关于第一哲学的手稿,据说当时他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名字,于是只好称之为“tamatataphusika”,即“物理学之后诸卷”,后人为了简便,去掉了冠词,就成了“Metaphusika”了。汉语据《周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译作“形而上学”。汉语“形而上学”概念的演变汉语中许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念源于日语。以“形而上学”翻译metaphysics第一次出现在1884年的日文《哲学词典》,日本学者借用了理学的概念。朱熹:“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可以追溯到《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1911年出版的汉语《普通百科新大词典》:“形而上学是就考究形而上之对象(即实在)对于考究形而下之对象(即现象)言”。1906年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翻译成日语时,形而上学有了与辩证法的思维方式相反对的含义。1912年恩格斯的文章翻译成汉语,在1933年沈志远的《新哲学词典》和艾思奇1939年的《研究提纲》中,形而上学基本上是这样使用的。metaphysics=ontologyontology=toon+logos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1、存在论2、实体论3、神学“存在着一种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以及就自身而言依存于它们的东西的科学。它不同于任何一种各部类的科学,因为没有任何别的科学普遍地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而是从存在中切取某一部分,研究这一部分的偶性,例如数学科学。既然我们寻求的是本原和最高的原因,很明显它们必然就自身而言地为某种本性所有。故假若寻求存在物之元素的人寻求的就是这些本原,那么这些元素必然并不为就偶性而言的存在所有,而是为作为存在的存在所有。所以应当把握的是作为存在的存在之最初原因”。“存在”不可定义。我们不可能认识存在“是什么”,只能认识存在是怎样存在的,这就是存在的意义或“存在方式”。存在有两类意义,亦即“偶然的意义”和“本然的意义”。“本然的意义”就是必然为存在所拥有的意义或存在方式。于是,亚里士多德就将形而上学的任务确定在研究“存在”的本然的意义或存在方式上,他也称之为“范畴”。范畴(kategoria)“范畴”亦即“关于(kata)……的述说(agorein)”,亚里士多德用它来表示在判断中论述主词的谓词,不过不是所有的谓词都可以叫做范畴,范畴是最一般最基本的类概念。因此,所谓“范畴”也就是对事物最普遍最一般的“说明”。在希腊人那里,还没有像后来近代哲学那样,把我们关于事物的知识与事物本身区别开。按照他们的看法,由判断组成的知识是关于事物的述说,如果知识是对事物的真实可靠的述说,那么知识与事物就是一回事。所以,亚里士多德的“范畴”对应的就是存在的意义:“就自身而言的存在的意义如范畴表所表示的那样,范畴表表示多少种,存在就有多少种意义”。1、“实体”:他是一个人,这描述的是他“是什么”。2、“数量”:他有2米高,100公斤重。3、“性质”:他是一个篮球运动员。4、“关系”:他比一般人都要高。5、“地点”:他的家在上海。6、“时间”:他几年前加盟火箭队。7、“状态”:他正在比赛。8、“动作”:他双手扣篮。9、“所有”:他拥有“小巨人”的称号。10、“承受”:他深受伤病的影响。范畴体系=世界的逻辑结构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老子》七十三章回答“存在是什么”的问题的关键是回答“ousia是什么”。ousiaeinai--toon--ousiatobe--Being--essenceesse--essentia--essence实体(ousia)亚里士多德的“实体”主要指事物的“是什么”(tiesti,whatis),或者是事物的“是其所是”(totieneinai,tobewhatwas),相当于我们所说的“本质”。然而,当希腊语的哲学概念被译作拉丁语时,这些概念的词义发生了某种演变,例如拉丁语substantia,后来欧洲现代语言中的“实体”概念都来源于此(如英语之substance,德语之Substanz)。substantia的字面含义是“站在下面的东西或支撑者”。洛克:实体如果我们问一个印度人:世界是由什么东西支撑着的?他会回答你:世界驮在一头大象的背上。如果你再问他:大象是由什么东西支撑着的?他会回答你:大象站在一个大龟的背上。假如你再问他,大龟又是由什么支撑着的?那位印度人便无言以对了,不过他会告诉你:我虽然不知道是什么,但是肯定有什么东西支撑着它。洛克解释说,这个我们不知道是什么的东西,就是实体。“实体,在最严格、最原始、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是既不述说一个主体,也不存在于一个主体之中,如‘个别的人’、‘个别的马’”。这里所说的“主体”指的是判断中的“主词”或者“主语”。我们用以描述事物的意义的是命题,在命题中所有的宾词都是对于一个主词的描述和说明,这些描述和说明就是“范畴”,而我们用来描述这个主词的范畴就是“实体”。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这个规定,所谓“实体”就是在判断中只能充当主词而不能充当宾词的东西,换言之,也就是绝对主词。ousia:绝对主体+独立存在事物被称之为ousia有两种方式:ousia是终极的主体(主词),它不再述说其他事物;以及ousia是某个“这个”(todeti),它也是独立的。--《形而上学》什么是实体?《范畴篇》中主张个别的具体事物是第一实体。《形而上学》第七、八、九卷主张“是其所是”即“形式”是第一实体。《形而上学》第十二卷认为理性-神是最高实体。亚里士多德的神学“神”(theos)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最高范畴,不过不是基督教式的人格神,而是哲学家所理解的终极实在。《形而上学》第十二卷后五章通常被看作是亚里士多德实体学说中的“神学”,这部分内容与《形而上学》中的实体学说不是很协调,人们一般认为它属于亚里士多德的早期思想。由于亚里士多德著作的时间顺序难以确定,究竟“神学”属于亚里士多德关于实体的早期思想,还是最高的阶段,我们不得而知。所以,当我们把“神”看作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最高范畴的时候,这里所说的“最高”主要是就其含义说的。亚里士多德的论证在《物理学》中亚里士多德根据“无穷后退不可能”原理论证了“第一动者”即“不动的动者”。在《形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