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苏俄(苏联)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三种模式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二月革命《四月提纲》七月流血事件十月革命回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革命胜利以后的俄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吗?一、背景内忧:国内的叛乱外患: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模式一:追随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二、内容农业:余粮征集制工业:工业国有化商业:取消贸易分配制度:强制劳动模式一:追随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三、评价积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了战时需要,把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高度集中起来,保障了红军的军备供应,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使苏维埃政权经受住了考验,站稳了脚跟。消极:从长远来看,破坏了农民的积极性,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代价,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模式一:追随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思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能把苏俄带进社会主义吗?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征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均分配每一磅粮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战争,而且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要的门径”。——列宁起草的俄共(布)八大党纲(1919年)模式一:追随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现实呢?“令人费解的是,(红军来了)分了土地,却又把每一粒粮食都收走了。你倒是自己去尝尝这样的土地的滋味吧”——《切温古尔》模式一:追随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现实呢?模式一:追随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0年苏联发生示威游行1921年2月28口,喀琅施塔得水兵基地发动叛乱,提出“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的政治口号。怎么办?模式一:追随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维埃政权从喀琅施塔得兵变中吸取了重大的政治教,认识到必须清除农民中间存在的严重的不满情绪,为此,必须改变现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背景(1)国内战争结束后,亟须恢复经济。(2)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模式二:面对现实的实验——新经济政策二、内容农业:固定的粮食税工业:大型工业国有化,中小型工业私有化商业:允许自由贸易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模式二:面对现实的实验——新经济政策三、评价(1)理论上:列宁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2)实践上: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模式二:面对现实的实验——新经济政策思考:新经济政策“新”在什么地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模式二:面对现实的实验——新经济政策思考:新经济政策允许私有制存在是历史的倒退吗?在一个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是不能离开对资本主义创造的文明成果的吸收、借鉴的,不能简单依靠政治力量建设社会主义制度。不同社会制度是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模式二:面对现实的实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思考:既然新经济政策是符合苏俄(苏联)国情的,为什么斯大林又要进行变革呢?模式二:面对现实的实验——新经济政策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段距离。我们要么做到这一点,要么被人打倒。——斯大林模式三:回归理想的实验——斯大林模式一、背景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逐步取消了新经济政策模式三:回归理想的实验——斯大林模式二、表现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②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③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④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模式三:回归理想的实验——斯大林模式三、评价(1)积极:①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②1937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模式三:回归理想的实验——斯大林模式三、评价(2)消极:①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轻、重比例失调。②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③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④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模式三:回归理想的实验——斯大林模式思考:斯大林模式符合苏联的国情吗?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40年,苏联的工业产值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用不到2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过去用了50年到100年所走过的道路。模式三:回归理想的实验——斯大林模式思考:为什么农业发展成为苏联无法承受之痛?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例如: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购稞麦,每千克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作价93卢布。——《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模式三:回归理想的实验——斯大林模式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模式三:回归理想的实验——斯大林模式1、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必须与本国国情相适应对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过程的启示2、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一致,并适时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