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鼻科学第二篇2第十五章真菌性鼻及鼻窦炎3真菌性鼻-鼻窦炎由于抗生素的广泛、长期应用,鼻真菌病越来越多,越来越受到重视。4病因:1、长期使用抗生素、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2、癌症放疗后。3、消耗性疾病,如烧伤,糖尿病。致病真菌包括曲霉菌,念珠菌,毛霉菌等,以鼻曲霉菌病较为常见。5病理:可分为非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侵袭型(暴发型)真菌性鼻-鼻窦炎.非侵袭型者又可分为真菌球和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侵袭型者则分为急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和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61、非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病理学特征是真菌感染局限在鼻窦腔内,粘膜和骨壁内无真菌侵犯。(1)真菌球:鼻窦内病变特征为肉芽肿样、干酪样或坏死样物,呈暗褐或灰黑色团块。镜下特征是见大量真菌菌丝、孢子、退变的白细胞和上皮细胞。7(2)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鼻窦内病变特征为一坚硬、易碎或粘稠如湿泥状物,黄绿色或棕色。镜下特征(HE染色)表现为在无定形淡嗜酸性或淡嗜碱性变应性粘蛋白。82、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病理特征是真菌感染不仅位于鼻窦腔,同时侵犯鼻窦粘膜和骨壁。鼻窦内病变特征表现为坏死样组织、干酪样物或肉芽样物,并有大量粘稠分泌物,或血性分泌物。镜下特征是见大量真菌。9(1)急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病理改变迅速向周围结构和组织发展。(2)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病理改变进展缓慢,早期真菌侵犯多限制在鼻窦腔内、粘膜和骨壁。后期侵犯周围结构和组织。10临床表现与诊断1、真菌球单侧鼻窦发病,以上颌窦发病率最高,如单侧鼻塞、流脓涕,或有恶臭等。真菌球发展较大者,可有面部隆起和疼痛。鼻窦CT显示单窦不均匀密度增高,70%可见高密度钙化斑或点,无骨质破坏。多见于老人,女性多于男性。112、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多发生在有免疫能力的成人和青年人,多有特应性体质,多有长期反复发作的全鼻窦炎或鼻息肉史或合并哮喘病,多发生在额窦、筛窦和上颌窦。鼻窦CT显示病变中央高密度的变应性粘蛋白影。12诊断主要依据(1)常有特应性体质或哮喘病史,伴多发性息肉或手术史。(2)变应原皮试或血清学检查证实为Ⅲ型变态反应。(3)典型鼻窦CT或MRI。(4)典型组织病理学。(5)Comori染色(六胺银染色)可见病变组织中有真菌菌丝。133、急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多发生于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者,常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器官移植、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或抗肿瘤药物或广谱抗生素、放疗及HIV病人。致病菌主要为曲霉菌和毛霉菌。病变进展迅速,病情凶险,死亡率高。14临床表现:1)、发热。2)、鼻腔结构破坏。3)、大量脓性结痂。4)、眶周及面颊部肿胀、疼痛。154、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特点:是具有缓慢进行性的组织侵犯。常见致病菌为曲霉菌。早期病变限于鼻窦,后期病变侵犯不同部位时,引起相应症状。16治疗与效果1、手术治疗非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行窦内病变清除术。2、药物治疗真菌球术后不需配合抗真菌药物治疗。较常用的是伊曲康唑和二性霉素B。173、其他治疗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术后应用抗真菌药物灌洗术腔。真菌球多经手术后获得治愈。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在术后配合合理的类固醇治疗,预后较佳。早期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多一次手术后获得治愈,后期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易复发,预后较差。急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死亡率极高。18思考题:试述FRS的治疗原则。19谢谢~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