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代哲學【PhilosophyofChingdynasty】2課程內容簡介3介紹清代學術思想歸向---力排宋明理被道、釋思想所影響,而主張復歸於孔孟學說,即是孔孟思想的復興。4講述清代哲學思想的內涵,如清初諸哲學家之哲學思,與乾嘉時代考據學家其獨特之哲學新義,及清末公羊思想形成,藉此瞭解清代哲學之定位及對中國學術發展之影響。5參考書目61.中國哲學思想史清代篇羅光著2.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上、下】錢穆著商務3.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上、下】梁啟超著中華4.清代思想史綱譚丕模著開明5.清代思想史陸寶千著廣文76清代學術概要梁啟超著中華7清代學術史研究胡楚生著學生8清初學術思辨錄陳祖武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9清代哲學王茂等著安徽人民出版社10清代的幾個思想家容肇祖北大圖書8課程綱要9第一編清代思想形勢及哲學思潮1.清初程朱理派諸家2.理學與心學之爭辯3.清初社會批判思潮4.清初學者對宋儒先天太極圖說批5西學宇宙論及幾何學影響10第二編清初諸大家的哲學及其影響1.王夫之氣一元論2.顧炎武的原始儒學精神3.顏元的實學思想及對理學的批判4.李塨對顏學的發揚與修訂5.黃宗羲理氣不二思想6.方以智太極一元論7.傅山哲學的批判精神11第三編乾嘉學術與哲學思想1.考據學中的哲學2.戴震的人道哲學與反響3.焦循的“時行哲學”4.阮元的“仁學”新義5.章學誠的歷史哲學6.崔述的歷史懷疑論12第四編清末哲學思想1.公羊學之興盛始末2.公羊學之流傳3.公羊學思想概述4.康有為與譚嗣同哲學思想5.西洋思想流入與民族自覺13清代哲學緒論14年代界定由明清之際到辛亥革命(1640~1911)約三百年,可區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清初至康熙末(1640~1720)第二階段:雍正至道光中期(1721~1840)第三階段:道光末期至辛亥革命(1841~1911)15釐清幾個重要觀念第一清代有無哲學?1清學強調從孔孟經典原著去找孔孟本義,故興起考據學,其目的在恢復【原始儒學】2考據學雖為一種研究方法,但其中有其理論基礎,此種理論之建構正是其哲學16第二清代的考據學與哲學有何關係?1考據學為方法學﹔哲學為思想義理之學2清學者試圖從考據經書中濾出哲學,以原始儒學為基礎,做出新的理論思維,故哲學是從考據學中濾出而有﹔換言之,清代學術就是以考據學而達到其對哲學的研究3二者的關係是考據學為手段,哲學是目的17第三清代哲學是否具有歐洲文藝復興之性質?1二者在內容上、性質上均不盡相同2西方的文藝復興運動,是針對貴族政體與傳統教會之掙脫,因而有宗教改革與人格自覺。中國明末清初的運動仍然在儒家的範圍內改革,不似西方從舊有的思想中找出另一條新路3〝復興〞如果意謂〝覺醒〞,則清代哲學復興原始儒學(古學)亦可說是一種覺醒,企圖藉著去除儒學發展中所污染的異學,以喚醒人從唯心論的蒙昧主義中覺醒18清代哲學思想之特質1厭倦主觀冥想,傾向客觀考察2排斥理論,提倡實踐19清代思想的前奏→明末之際思想反動1清代思想形成,前有宋明理學與再前的隋唐佛學2明中葉盛行陽明心學,但也伏下衰亡之筆3明末的反動現象王學自身的反動尚自然學的研究走向西學之治學風氣藏書風氣漸盛佛學思想本身的反動4以上學術風潮之改變為清代思想舖路20清代哲學思想演變與代表人物21啟蒙期:顧炎武、黃宗羲、王船山、顏習齋,開創新學風22全盛期:惠棟、戴震、焦循、阮元、段玉裁、王念孫、王引之,以考證訓詁治經學23蛻分期:莊存與、劉逢祿、龔自珍、康有為、梁啟超,以公羊傳縱論政事24衰落期:俞樾、章學誠、孫詒讓,仍堅守考證訓詁之學,且西學風盛行25依思想之內容區分有:實行派考證派公羊學派西學派26第一編清初思想形勢及哲學思潮27一、哲學思潮1、理學的流行:殿堂理學、館閣理學、草野理學2、社會批判思潮的興起3、中西學術之爭二、哲學特質1、思維方式改變2、治學歸向轉移28第一章清初程朱理學派諸家29一、清初理學的三種類型(一)殿堂理學:熊賜履、李光地、魏裔介張伯行(二)館閣理學:陸隴其、張烈(三)草野理學:張履祥等社會中下階層人30二、簡介熊、李、陸、張之哲學思想31(一)熊賜履之哲學思想1崇尚理學,力排心學,使其立為官學2建立理學道統的連續性3興起理學與心學之爭4開啟清代學術由思辯走向考據之轉變5其哲學思想並無深入價值,且隱含多處道家老莊思想而不自覺6規定了清代理學的特質與方向32熊賜履(1635~1709)字敬修,號青岳、愚齋。湖北孝感人,順至十五年進士,歷翰林學士、內閣學士。官至刑部、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著《學統》五十六卷、《閑道錄》三卷、《下學堂札記》三卷、《經文齋集》十八卷、《澡修堂集》十六卷等。33自姚江提宗以來,學者以不檢飾為自然,以無忌憚為圓妙,以恣情縱欲、同流合污為神化,以滅敗常、毀經棄法為超脫,學術人心,弊于敗壞,若非東林諸子回狂瀾于橫流氾濫之中,燃死灰燼盡煙寒之後,茫茫宇宙,竟不之天理人倫為何物?《閑道錄》注“東林諸子”:顧憲成、高攀龍等34上下古今,一理而已,一氣而已,離理無從見氣,離氣無從見理,此主其合者言之也,有理方有是氣,有氣斯有是理,此主其分者言之也,理外無氣,氣外無理,不可謂理此而氣彼,而特不可不謂理先而氣後,亦不可不謂理精而氣粗,此又主其分而合,合而分者言之也…..斯固二而一,一而二,不可以分合言,而不可不以分合言者也…然則求道者亦務明夫理而已矣!《經義齋集》35聖學步步皆實,虛亦實也;異端步步皆虛,實亦虛也。聖學字字皆有,無亦有也;異端字字皆無,有亦無也。吾儒何嘗不言虛無,異端何嘗不言實有,但吾儒以有無虛實為一;而異端以有無虛實為二也!《經義齋集》36(二)李光地之哲學思想1其思想雖出於熊氏,然卻有不同見解,較傾於王學2論理氣論、仁論皆與朱子學說不同3其哲學思想兼容各家之說37李光地(1642~1718)字晉卿,號厚庵,福建安溪人,康熙庚戌進士,官至翰林院學士、巡撫、尚書文淵閣大學士。編篡《周易折中》、《朱子全書》、《性理精義》等著有《周易通論》、《周易觀象》、《詩》、《書》、《禮》、《樂》、《四書》諸經說、《榕村文集》、《榕村語錄》等38論理氣氣也者何也,陰陽、動靜、明晦、出入….盈乎天地之間,而淆以降命,曰:離氣而有理,孰從而證諸?夫陰陽、動靜,振古而然也,至於今不異也…不異之為常,有常之謂當然,當然之謂自然,自然之謂其所以然…程子之論道氣也,曰道上氣下,然氣亦道也道亦氣也;朱子之論理氣也,曰理先氣後,理即氣也,氣即理也,是二說果同乎?異乎?今於程說則韙之,於朱說則有疑之。其疑之何據?39曰理氣一物也,而朱子二焉,一物並有也,而朱子後先焉,微獨疑之,且斥之曰:是不明理者也….為此言者江右整庵羅氏….其固甚矣,是故,上下無位者,先後無實者也。雖無位,不得不有上下;雖無時,不得不有後先,知此謂之知道,明此謂之明理。《榕村文集》注:“韙”其說是也40(三)陸隴其之哲學思想1尊朱黜王論2興起朱學與王學之考證之風41陸隴其(1630~1692)字稼書,浙江平湖人,康熙九年進士,歷嘉定、靈壽知縣、四川道監察御史。著《問學錄》、《松陽講義》、《松陽鈔存》、《讀書隨筆》、《三魚堂文集》《外集》42天下之盛衰,自道統之明晦始,君子之欲維持是教者,亦必辨道統始,…..今日道統之辨,溯其源,則本於洙泗,而述其要,則必宗於宋儒。…自陽明王氏倡良知說,以禪之實而托儒之名.....而古先聖賢下學上達之遺法,滅裂無餘…故愚以為,明之滅亡,不亡於寇盜、不亡於朋黨,而亡於學術。《三魚堂文集》43故竊嘗謂今之學者,必尊朱子而黜陽明,然後是非明而學術一,人心可正,風俗可醇,陽明之學不熄,則朱子之學不尊,若以詆毀先儒為嫌,則陽明固嘗比朱子為楊墨,洪水猛獸矣。《三魚堂文集》44(四)張履祥之哲學思想1強調順應之道2尚踐履,黜空談3主張居仁由義,居敬窮理45張履祥(1611~1674)字考夫,浙江桐鄉人,稱“楊圓先生”,隱居不仕。著《願學記》、《楊圓全集》46讀書所以明理,明理所以適用,今人將適用二字看得遠了,以為致君澤民,然後謂之適用,此不然也。《楊圓全集》夫學一而已矣,理義之謂也,聖人之先得我心之同然也。《楊圓全集》47順應哲學夫事物之不能不日至者勢也迎之非也拒之非也以其皆不免於自私而用智也非順應之道也…..事至則泛應泛應者所以推行天理於事事物物而不使其有過不及也非以外馳。《楊圓全集》48第二章理學與心學的最後爭辯49一、論爭始末及內容概略(一)論爭因由1明史是否另立道學傳?2陽明應列入何傳?50(二)論爭之主角張烈字武承、莊持。大興人。康熙九年進士,歷內閣中書、翰林院編修、充《明史》篡修官。著《王學質疑》《讀史質疑》51毛奇齡(1623~1716)字大可,又稱西河先生,浙江蕭山人,康熙十八年應試博學鴻詞,受瀚林院檢討,充《明史》篡修官。著《折客辨學文》、《大學知本圖說》、《大學知本後圖說》52(二)論爭論點1二派均反對立〝道學傳〞,然所持理由不同2張烈以為陽明非道統之學,只可入〝勛臣傳〞﹔毛氏以為陽明之學為儒學非道家之學,不宜入道學傳,若列為勛臣傳又否定了陽明的學派領袖地位53(三)論爭目的1張烈在廢王學尊朱學2毛氏一則斥程朱之學為道士之學﹔一則力持陽明之學為經學為儒學,力爭其合法地位(四)論爭內容分別從《心即理》《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各方面論述兩派觀點54「心即理」之論辯張烈-理不單獨存在,只在行事中見(見講義頁40)毛氏-道即心之既發(見講義頁41)55心與理的關係張烈-忠孝之理,必於事君、事父之事中,方可得之(見講義頁42、43)毛氏-理具存於心,源於心的先天直覺,而非後天經驗(見講義頁44)56自誠而明?自明而誠?毛氏-主張自誠而明,只要誠於孝親之心,自然知忠知孝。張烈-主張自明而誠,由聞見學問思辨,即物求理處下學而上達。(見講義頁46)57格物致知的爭辯張烈-主張即物窮理(見講義頁55)毛氏-1.主張正心誠意(見講義頁57)2.反對敬靜的修養功夫(見講義頁60)58知與行的爭辯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篤實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即是知』張烈-主張知行為兩個不同概念雖相分但互相應合轉化強調先知後行(見講義頁61)毛氏-先行後知(見講義頁63)毛氏-59二、兩派爭辯之結果60兩敗具傷(一)理學方面(1)提出修正,有「理不離事」的新主張。(2)朱學的學理根源,受到質疑。其理學威信,嚴重受損。61(二)心學方面(1)心學的禪化(2)支嗣的放蕩不羈,背棄名教,成為理學家嚴厲抨擊的藉口62第三章清初社會思想批判63一清初疑古之風盛行1為何?2評價64二黃宗羲對封建君主的批判君主制是一個歷史的謬誤65三朱尊彝對道學的批判1對經學有不少大膽懷疑與創見2對朱子的道統論提出懷疑66四費密對道統論的批判1篤守古經倡六藝實學2駁斥程朱的傳心論3反對程朱以為傳經只是文字訓詁之說4強調聖人之心志在經書之內,必須從訓詁、聲音、文字入手研究經義67五閻若璩、萬斯同等對經學的批判1閻氏考訂定古文尚書為梅賾偽作,且考訂孔安國傳亦是偽作2其懷疑論具有思想上、理論上、觀念上的解放作用3俞汝言考訂春秋4徐庭垣懷疑孔子作春秋5萬斯同主張學以經世,經世則需變法﹔對春秋曆制問題提出考證68六梅文鼎對占星術的批判1主張會通中西,言必有徵2用天文曆法數學破解迷信的占星術3自然觀與科學的思維方式對清代學術影響很大69第四章清初對宋儒先天太極說的批判70一關於易象數學1九圖與太極圖無儒學經典之依據2朱子錯將周子太極釋為理3就理論之根源找出朱學與道家之關係,從授受之關係找出與道教的鍊丹術有關,企圖證明朱學非儒學71二宋明學者關於先天河洛說的質疑與批判1劉因的河圖辨,首先對朱子易本義及邵雍先天易說質疑2歸有光易圖論亦有尖銳批評3楊慎直指朱子源流陳摶邵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