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常用护理技术和急救术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六章常用护理技术及急救术第一节常用护理技术•1.测体温:•婴儿时期正常体温可波动于一定范围,短暂的体温波动,全身情况良好,又无症状,可不认为是病态。•正常婴儿腋下体温一般为36℃至37℃(以下均指腋温)。喂奶、饭后、运动、哭闹、衣被过厚、室温过高均可使婴儿体温暂时升高达37.5℃左右,甚至偶尔达38℃,月龄越小越易受以上条件影响;相反,若饥饿、低热量、体弱或处于少动状态及保暖条件不佳,体温可降为35℃以下。•测量婴儿体温的常用部位有腋下和肛门,测温时间控制在5分钟即可,无需过长。•测量前,家长要先准备好体温表,将水银柱甩到35℃以下。腋下测温法是把体温表头放在婴儿腋窝深处,使婴儿屈臂夹紧。注意体温表不能夹在内衣外面,应紧贴腋窝皮肤,以防影响测温结果。2.数脉搏•一般情况下,脉搏的次数与强弱和心搏次数、心肌收缩力一致。故计数脉搏即代表心率,但在心律失常(如早搏、心房纤颤等)时,心率和脉搏可不一致,应分别计数。脉搏数在婴幼儿及儿童时期都易受外界影响而随时变动,一般年龄越小,心率越快。正常小儿的脉率为:新生儿每分钟140次;1—12个月每分钟140—120次;1—2岁每分钟120—110次;3—4岁每分钟10—100次;5—6岁每分钟100—90次;7—10岁每分钟90—80次;14岁以上每分钟80—70次;当发热、体力活动、哭闹或精神紧张等情况下,由于新陈代谢增加,脉搏数可适当增加。通常体温上升1摄氏度,脉搏加快10—15次,睡眠时则减慢10—20次。•测量方法:数脉搏时,家长可用自己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按在小儿的动脉处,其压力大小以摸到脉搏跳动为准。常用测量脉搏的部位是手腕腹面外侧的桡动脉,或头部的颞动脉,或颈部两侧颈动脉。测量脉搏以一分钟为计算单位。家长可边按脉边数脉搏次数。•注意事项:(1)测脉搏前应使小儿安静,体位舒适,最好趁小儿熟睡时检查。(2)检查脉搏时,应注意数每分钟脉搏跳动多少次,脉搏跳动的是否整齐规律和强弱均匀。(3)由于小儿脉搏数与外界影响因素关系密切,故一般不作为例行常规检查。必要的检查应以安静状态下为宜。3.观察呼吸•小儿,2个月以内,呼吸频率≥60次/分钟;2--12个月,呼吸频率≥50次/分钟;1--5岁的宝宝,呼吸频率≥40次/分钟。数宝宝1分钟呼吸次数,来决定宝宝是否有呼吸增快或缓慢。如果宝宝的呼吸频率超过以下次数,则为呼吸增快。当然,如果出现呼吸过慢,甚至呼吸暂停,这也属于呼吸异常。可以在安静或睡眠状态时数呼吸次数,因为如果害怕、咳嗽、哭闹或恼怒,都会影响他的呼吸,则无法正确地数出呼吸次数。•数呼吸的方法有:A、观察小儿的腹部或胸部的起伏情况腹部或胸部的一起一伏为一次呼吸。一般情况下,即使小儿穿着衣服,也可以看清他的腹部或胸部的起伏,如果看不清,家长可以掀起小儿的衣服后再观察,还可以将一只手轻轻放在小儿的腹部或胸部来感觉起伏运动。•B、观察棉花纤维的来回运动情况•用一根棉签,将棉签上的棉花抻出细细的棉纤维,将棉签放在小儿的鼻孔处,计数棉纤维的来回运动,一个来回为一次呼吸。•除以上两种方法外,如果有听诊器,也可以将听诊器直接放在小儿胸部听呼吸音,计数呼吸次数。4.物理降温法•婴幼儿体温中枢发育尚未完善,遭遇呼吸道感染、过敏、接种反应等都会出现宝宝体温升高的情况,但又不能乱用药。那么当宝宝发烧或高热不退时,该采取什么措施帮助宝宝降低体温呢?•1、35%酒精擦浴•酒精能扩张血管,蒸发时会带走大量热量,婴幼儿发烧时可以以此帮助降温。准备75%的酒精100毫升,加温水等量,保持温度在27~37摄氏度左右,不能过冷,否则会引起肌肉收缩,致使热度又回升。酒精擦浴时,用小毛巾从宝宝颈部开始擦拭,从上往下擦,以拍擦方式进行,腋窝、腹股沟处体表大动脉和血管丰富的地方要擦至皮肤微微发红,有利于降温。注意宝宝胸口、腹部、脚底不要擦,以免引起不良反应。•2、温水洗澡•洗澡能帮助散热。如果宝宝发烧时精神状态较好,可以多洗澡,水温调节在27~37摄氏度。注意不要给宝宝洗热水澡,否则易引起全身血管扩张、增加耗氧,容易导致缺血缺氧,加重病情。••3、热水泡脚•泡脚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不适。宝宝发烧时泡脚的另一妙处在于能帮助降温。泡脚可以用足盆或小桶,倒入2/3盆水,水温要略高于平时,温度在40摄氏度左右,以宝宝能适应为标准。泡脚时妈妈抚搓宝宝的两小脚丫,既使血管扩张,又能减轻发烧带来的不适感。•4、冰袋冷敷•可以去商店购买化学冰袋,使用时放冰箱冷冻,由凝胶状态变成固体后取出,包上毛巾敷在宝宝头顶、前额、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处,可以反复使用。也可以家庭自制冰袋:用一次性医用硅胶手套装水打结放冷冻柜,冻成固体后取用。如果觉得冰块太冰的话,可以在冰袋半冰半水的状态就取出,包上毛巾给宝宝冷敷。•5、冰枕•宝宝高烧时可以做个冰枕给宝宝枕着,既舒服效果又好。去医院买个冰袋(不是热水袋)。把冰块倒入盆里,敲成小块,用水冲去棱角,装入冰袋,加入50~100毫升水,不要装满,2/3满就可以,排净空气,夹紧袋口,包上布或毛巾放在宝宝头颈下当枕头。待冰块融化可重新更换,很快宝宝的体温会降下来。注意:•物理降温,是利用物理学散热的对流、传导、蒸发等原理的退热方法,安全、简便而可靠,是首选的退热措施。譬如打开门窗,或利用风扇加速空气流通,是利用对流原理的一种方法,所有家庭都可采用。那种发热时不能开窗,不能吹风扇的看法是错误的。当然,不能对着病孩吹风扇。根据热传导的原理,也可采用冰或冷水敷头颈、腋下及双侧腹股沟的退热方法。冰敷时,冰袋外需裹一层布,以防局部皮肤冻伤。用35~40%的酒精或30℃左右的温水拭浴,可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加速水分的蒸发,也是一种相当简便的退热方法。酒精拭浴时,要注意不要拭浴头面及胸前。•忌退热过快。退热过快、过猛,可致小儿体液大量丢失,引起血压下降,甚至休克,所以退热应温和,不宜操之过急。•宜多饮水,饮水可补充因发热而蒸发的水分。饮水后出汗,水分的蒸发,可帮助退热。此外,排尿增多也可使部分热量由尿液带出,加速退热。若出汗较多,应及时擦干,以防感冒。当物理降温方法的疗效不佳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适当的退热药。5.热敷法•热敷可扩张血管,加快血流,使肌肉、肌腱、韧带松驰。可解除因肌肉痉挛、强直而引起的疼痛(如胃肠痉挛、腰肌劳损等)。增加血液循环,加速渗出物的吸收,促进炎症的消散,有消炎退肿的作用,还可解除因肠胀气引起的疼痛以及尿潴留。•(1)热水袋法(干热敷法)。常用于解痉、镇痛、保暖。•将冷、热水共同倒入搪瓷灌内,要求水温为50摄氏度(用水温计调节较为准确),然后灌入热水袋内,灌入量为热水袋容量的1/2—2/3,逐出袋内空气,拧紧塞子,擦干后倒提热水袋检查是否漏水,最后装入布套中或用毛巾包裹,放于病孩需要部位。无热水袋也可用葡萄糖空瓶或塑料壶(瓶)代替,只要遇热水不变形、不漏水就可以用。施热时间一般超过20—30分钟。此法方便常用,但其穿透力不如湿热敷法。•对婴幼儿热敷时,温度要控制在50摄氏度之内,并应多包一块大毛巾或放于两层毯子之间。•经常观察防置热水袋部位,防止烫伤。如有皮肤红肿,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在局部涂凡士林保护皮肤。•脏器出血,软组织挫伤、扭伤或砸伤初期(前三天)忌用热敷;急性腹痛诊断未明前不宜热敷。面部危险三角区感染化脓、皮肤湿疹、细菌性结膜炎均禁忌热敷。••(2)湿热敷法。•常用于消炎、镇痛。将橡胶单(或塑料布)和毛巾垫在湿热敷部位下面,在需要热敷的皮肤局部涂以凡士林(或涂食用油,其范围要大于热敷面积)然后盖上一层纱布。将浸在热水里的小毛巾拧干(以不滴水为度),用手腕部试温,以不烫手为宜,折迭后敷于病孩患处,上面加盖干毛巾保温。在患部不忌压的情况下,还可用热水袋放置在小毛巾上,再盖上大毛巾保湿则效果更佳。湿热敷的温度以病孩能够耐受,不觉烫为原则,约3—5分钟更换一次,一般连续热敷15—20分钟。热敷完毕,揭去纱布,擦去凡士林,穿好衣服。湿热敷穿透强,因而消炎作用也好。热敷过程中应加强观察,因病孩往往不能很好合作,要慎防烫伤;对有伤口的部位作热敷时,应注意无菌操作,敷后伤口换药;热敷面部者,敷后半小时内不宜外出,以防感冒。6.喂药•第一步:正确选择喂药时间最佳喂药时间一般选择在饭前半小时至一小时进行,因为此时胃内已排空,有利于药物吸收和避免小孩服药后呕吐。但对胃有强烈刺激作用的药物(如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扑热息痛等),可放在饭后一小时服用,以防止胃黏膜损伤。•第二步:备好围嘴喂药时,先给孩子戴好围嘴,并在旁边准备好卫生纸或毛巾,防止药物溢出,便于擦拭。在喂药过程中,小孩吐出来的药记得要及时补上。然后再仔细查看好药名和剂量,准备工作就绪,就可以开始喂药了。•对于出生几个月的小宝宝,味觉尚未发育成熟,可用滴管或塑料软管吸满药液,将管口放在小宝宝口中,每一次以小剂量慢慢滴入。等宝宝下咽后,再继续喂药。也可以把药溶入温水中,倒进奶瓶里,让小宝宝自己吮吸。由于婴儿药量较少,注意不要让药物粘连在奶嘴上影响宝宝吸收。如果发生呛咳,应立即停止喂药,抱起宝宝轻轻拍后背,以免药液呛入气管。•1岁到3岁大的孩子对药物已逐渐敏感了,开始哭闹挣扎,不肯吃药。这时父母可以把丸、片剂研成粉末,用糖水调成稀糊状,把孩子抱在怀里,呈半仰卧状,左手扶着小孩头部,右手持食匙,每次取药半勺,慢慢喂下。如果小孩哭闹挣扎得厉害,可以先喂一点甜米粥,等他愿意继续吃粥后,在小勺米粥中掺入药粉喂下。对于特别苦的药,可以在小勺里放点糖,将药粉倒在糖上,再放点糖盖上药,准备好糖水,灌入小孩口中随即服下。•再大一点的孩子开始懂事了,父母们可以耐心地和小孩交流,讲明吃药的道理,鼓励小孩主动吃药,并适当给予小小的奖励,这样让孩子从心理上消除对药物的恐惧,由被动变主动,不再害怕吃药。•注意:•喂药的时候,禁止在小孩哭闹中或捏鼻子灌药,因为这样做容易把药和水呛入气管。有的父母缺乏耐心,见小孩迟迟不肯吃药,便强行灌药,结果小孩被药呛得气管堵塞,呼吸困难。轻者呛咳、呕吐,重者窒息死亡,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所以做父母的千万不能马虎,武断行事。•有的父母怕药太苦,就在喂药的时候掺一些牛奶或果汁,想改善口感。其实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牛奶中含有较多的无机盐类物质,可与某些药物发生作用而影响药物吸收。果汁口味甘甜,但与健胃药和止咳药等同用会降低药效。其实,只要吃药以后立即多喝水,苦味就会被稀释逐渐消失,而且也利于药物尽快到达胃肠,及早吸收。7.滴眼药水•滴眼药水是眼科最常用的治疗方法。红眼病、角膜炎、过敏性结膜炎、沙眼等是小儿常见的一些眼病,如病情不严重的话,自己滴一些眼药水就可以治好。别以为滴眼药水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有的患儿得了红眼病,家长说滴药10多天了还不见好转,认为这些眼药不管用。其实不是眼药不管用,而是家长滴眼药的方法和时间不合适。尤其是给小儿滴眼药,如滴药方法不当或时间掌握不好,不但影响治疗效果,弄不好还会引起别的毛病。如滴药方法得当,患儿的眼病很快就会痊愈。小儿一般不能自己滴眼药,需大人帮助,因此,应掌握好正确的滴眼药方法及注意事项:•(1)小儿滴眼药时间小儿滴眼药和大人不同,常因哭闹、不配合而使滴药困难,眼药水滴入眼内后如患儿哭闹,泪水即刻将眼药冲出,不但发挥不了应有的效果,反而会使眼球充血(发红)更加严重。因此,对不能配合的患儿,应注意滴药时间,不可机械地认为每日滴3次就可以了,最好的时间为每日早、中、‘晚睡觉时或未醒来时。在睡觉时滴药既能保证眼药水滴入结膜囊,又能维持较长眼睛闭合时间,效果确实可靠,对较重的结膜炎(如红眼病),可在白天睡觉时或夜间加滴几次。•(2)滴眼药方法正确的方法是小儿熟睡后,用左手拇指和食指轻轻扒开下睑,暴露出下睑结膜或下穹窿后,将眼药水1~2滴滴入下穹窿部结膜囊内,然后轻轻松开下睑,使其恢复闭眼状态。这样一般不会弄醒患儿,千万不可将眼药水滴入黑眼珠上(角膜上),因黑眼珠神经分布广泛,对外来刺激十分敏感,眼药滴入后很容易弄醒患儿。另外,滴药时滴管不要太靠近眼睑(一般距睑缘1~2厘米即可),滴管不要接触睫毛或眼睑,以免造成

1 / 6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