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幼儿的心理健康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六章幼儿的心理健康岷县职业中专颉春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日益激烈,作为21世纪的主人——今天的幼儿,不但要有健康的体魄,更要有健康的心理,只有身心健康和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能获得成功。幼儿的心理健康已成为幼儿教师、家长乃至全社会都日益关注的问题。本章介绍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幼儿常见心理问题及其矫治方法,以指导幼教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环境,及早发现幼儿的心理问题,并能采取相应的措施维护和增进幼儿心理健康。第一节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对于婴幼儿来说,健康是第一重要的。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幼儿卫生保健的任务不仅仅是维护幼儿的生理健康,还包括维护幼儿的心理健康,使之具有良好的适应状态。下面谈到的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是“理想”的标志,可以把它看成是培养幼儿应努力达到的目标,每个幼儿都可能存在某一方面的不足。一、智力发展正常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的最基本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条件。智力一般指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的综合,它是以思维力为核心的。智力正常与否可以通过智商作为标准。《韦氏学前儿童智力量表》将儿童的平均智商(IQ)定位100,IQ在140以上的称为天才,IQ低于70的可能存在智力低下问题。智力正常或超常只能作为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而不是唯一标志。二、情绪稳定愉快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内在体验,它既是一种心理过程,又是心理活动赖以进行的背景。心理健康的幼儿“身在福中知福”,表现为情绪安定、积极向上,具有对他人的爱和同情心,心理有了委屈、痛苦、挫折,能合理地宣泄不良情绪。在他们的身上,愉快、乐观、满意等积极情感多于消极情感,能较长时间地保持良好的心境,没有不必要的紧张感和不安感。对待环境中的各种刺激能表现出与其年龄相符的适度反应,逐渐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三、人际关系和谐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的幼儿,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能逐渐学会与现实环境建立起和谐的关系。心理不健康的幼儿不能与人合作,对人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斤斤计较,猜疑、嫉妒、退缩,不能置身于集体,与他人格格不入。四、行为统一协调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思维逐渐变得有条理,情绪情感的表达方式日趋合理和成熟。心理健康的幼儿行为通常表现为既不过敏,又不迟钝,面对新的刺激情境能做出合理的反应,具有与大多数同龄幼儿基本相符的行为特征。如幼儿具有攻击性行为、遗尿等,则是不健康的表现。五、性格乐观开朗性格反映在对客观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之中。性格良好反映了人格的健全统一。心理健康的幼儿在个性方面常表现出:活泼开朗、乐观、自信、积极主动、独立性较强、谦虚、诚实、勇敢、意志较坚强等特点。心理不健康的幼儿性格发展不良,表现出胆怯、冷漠、吝啬、孤僻、敌意等。六、自我意识良好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己及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在性格的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具有良好自我意识的幼儿,能了解自己,悦纳自己,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对自己表现出自爱、自尊,并拥有自豪感;对他人则表现出友善、同情、尊敬和信任。上述标准是心理健康的一种粗线条的标准,它远不及测量人的各种生理指标那样具体和客观。人的健康具有动态的特点,而非静止的状态。幼儿正处于身体和心理不断发育和发展的过程,如果要求幼儿同时具备以上诸方面的特征,这样既不现实又不可能。所以在评价和衡量幼儿是否健康的时候,不能简单地依照这些特征来进行判断,而是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注意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及早矫治幼儿不良的行为,有效地施以心理卫生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第二节幼儿常见心理卫生问题心理卫生也叫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所谓心理卫生问题,就是平时常说的毛病,或是不正常的行为,比如:吸吮手指、口吃、遗尿、说谎、攻击性行为、习惯性阴部摩擦等。一、幼儿常见心理卫生问题幼儿期是个体社会化的初级阶段,是个性实际形成的奠基时期。这时期造成的心理上的落后和偏差,会给今后的发展和教育带来很大困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幼儿的心理是否正常:(一)是否有某些行为表现正常即平常,如果某个幼儿心理活动的行为表现是同年龄大多数幼儿都有的,那么这个幼儿心理正常的可能性就高。如果同龄大多数幼儿都有而他没有,或大部分幼儿没有而他有,这都可能是不正常的。如2~3岁的幼儿经常发脾气是正常的,到了上小学还是如此则就不正常了。在儿童身心发展的过程中,出现偏异行为的现象相当普遍,这类心理卫生问题有较大的易变性。有的随年龄的增长自行消失,有的经过矫治可以纠正。(二)行为表现的程度虽说某些心理活动的行为表现是大多数幼儿都有的,但某些幼儿表现的程度超出了大多数幼儿的表现程度,也属于不正常,如说谎。(三)从个体的发展来看正常的幼儿,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总趋势是向前的。如果幼儿出现长期停滞不前,甚至不进反退的现象,那很可能就不正常了。如2~3岁的幼儿遗尿是正常的,到了5岁还是遗尿就不正常了。判断幼儿心理活动是否正常,必须从多方面细致观察、调查和分析比较,决不能孤立看某一表现就轻易下结论。二、幼儿常见心理卫生问题幼儿有哪些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呢?造成这些心理卫生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预防和矫治?这正是幼教工作者要探讨的。(一)情绪障碍幼儿的情绪问题并不少见,有的症状典型,而多数情绪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缓解和消失。以下讨论的是几种常见的情绪问题。1、幼儿期恐惧(1)表现:幼儿对特定的人、动物、物品或情境所产生的过分的或不合理的恐惧和回避反应。(2)原因:幼儿的恐惧多产生于父母和成人的恐吓和幼儿自身的直接感受。随着年龄段增长可以自行消退,如果恐惧感长期不消退,就可能导致幼儿的退缩或回避行为。(3)矫正:家长和教师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采用恐吓、威胁的方法教育幼儿,应积极鼓励幼儿投入所恐惧的情境中,学会如何应付而不是消极回避。必要时采用系统脱敏法,使幼儿分阶段逐步接近所恐惧的事物,从而减轻对特定事物的恐惧。2、幼儿强迫症(1)表现:表现为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是指反复出现多种毫无意义的观念、思想、印象和冲动。强迫行为是指一些刻板的、仪式性的行为,反复地去做。(2)原因:幼儿的个性特征、家长对幼儿的教养方式不当、教师惩罚、父母不和、孩子突然遭遇精神创伤、患严重的躯体疾病都可能是诱因。(3)矫正:要给予幼儿心理支持,帮助幼儿建立信心,鼓励幼儿多参加集体活动,要求家长积极参与合作。不能采取强制手段体罚幼儿。要注意对幼儿进行良好性格的培养,为他们创设宽松、融洽的生活氛围。3、选择性缄默(1)表现:幼儿在没有言语器官损伤或智力发展障碍情况下表现出的沉默不语,问之不答或毫无反应的现象。(2)原因:多数是由于受惊、紧张、恐惧、生气等精神因素引起的防卫性反应,常见于某些敏感、胆小、羞怯、体弱的幼儿,女性多于男性。(3)矫正:对非器质性缄默的幼儿,一方面应消除精神紧张因素的影响,使幼儿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生活和活动。另一方面也不要对其过分注意,避免逼其讲话而进一步造成情绪紧张,鼓励幼儿参加到游戏活动中去。(二)行为障碍行为障碍主要指幼儿发育迟缓所引起的常见行为问题,包括夜惊、梦游、遗尿症、偏食、多动症等。1、夜惊夜惊是一种睡眠障碍。它的发生与白天情绪紧张有密切关系。男孩多于女孩。(1)表现:在睡眠中惊醒,突然哭喊出声,两眼直视,并从床上坐起,表情恐惧,且有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全身出汗等症状。如果这时叫他,通常难以唤醒,可持续数分钟,过后可再度入睡,醒后对此事基本没有记忆。(2)原因:多由心理因素引起,如到了陌生的环境,受到责备,看了惊悚的电影,或卧室空气污浊,手压迫前胸,晚餐过饱等。鼻咽部疾病致睡眠时呼吸不畅,肠寄生虫和癫痫发作也可导致夜惊。(3)矫正:一般不需要药物治疗,主要从解除产生夜惊的心理诱因和改变不良环境因素入手,及早治疗躯体疾病,还应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睡眠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多数幼儿的夜惊会自行消失。2、梦游(1)表现:在睡眠状态中起床行走,做一些穿衣、开门、来回走动、搬动杂物等简单或复杂动作,可持续几分钟至半小时左右,然后上床入睡或睡于它处。梦游时面部表情呆滞,神态迷惘,难以唤醒。醒后对夜间行为多不能回忆。(2)原因:常与幼儿大脑皮质抑制过程不完善有关。身体疲劳、精神紧张或过度兴奋是其主要诱因,与集体疾病亦有关系。(3)矫正:首先是查明原因,属于功能性的,多数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愈。对非功能性的,应消除引起幼儿紧张、恐惧的各种因素,避免过度疲劳,不要在幼儿面前谈论梦游情况,发作时应给予保护,要消除房间内的危险物品,防止幼儿从窗户等处跌落。3、遗尿症(1)表现:5岁以上的幼儿仍不能控制自己排尿,经常夜间尿床、白天尿裤。由于遗尿多发生在夜间,故也称夜尿症。遗尿一般男孩多于女孩,分为原发性遗尿和继发性遗尿。原发性遗尿:指从小到大一直遗尿,从未建立膀胱控制。继发性遗尿:指曾一度建立起膀胱控制,后来又丧失控制。两者均以夜间遗尿最为常见。(2)原因:由生理因素导致的遗尿约为10%,如蛲虫病、膀胱疾病等。大部分遗尿症与心理因素有关,家庭教养不当、没有养成良好的排尿习惯是其主要原因。幼儿白天疲劳过度而引起夜间睡眠过深,或精神紧张,如初次入学、环境骤然改变、家庭破裂等。家长对幼儿不适当地惩罚,有可能使遗尿延续。(3)矫正: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对幼儿自觉排尿的训练。一旦孩子尿床,家长和教师要以温和、亲切、耐心的态度对待幼儿,帮助幼儿树立起克服遗尿的信心。切忌对幼儿施加压力,以免造成新的心理压力。对于患有躯体疾病的幼儿,应及早进行治疗。同时,也可以配合进行行为治疗、药物治疗等。4、偏食偏食是目前幼儿饮食障碍中的典型行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1)表现:幼儿在进食时,明显表现出抗拒反应,如抗拒吃某类食物,强迫进食时会哭、呕吐,食量明显减少,进餐速度很慢,拖延时间等。(2)原因:婴儿断奶后无法一下子习惯某些新的食物,父母为了迎合孩子的胃口,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剥夺了他们尝试各种食物的机会,造成偏食。反抗期的孩子出于逆反心理,故意不吃母亲特地为他制作的饭菜。另外由于缺乏爱和关心,幼儿故意以偏食来引起成人的注意也是重要原因;此外,父母的偏食也会大大增加幼儿偏食的可能。(3)矫正:家长和教师首先要改变自己的不良饮食习惯,以免幼儿效仿。其次,鼓励幼儿参加各种户外活动,以增进食欲。餐桌上不过分关心进食量,也不要漠不关心。注意科学的烹调、加工,做到色、香、味、形俱佳。5、多动症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性疾病,也叫多动综合征。(1)表现: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多、情绪不稳、冲动任性、感知觉及认知障碍、学习困难。男孩多于女孩。(2)原因:一般认为多动症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遗传因素、脑损伤、代谢障碍、铅中毒以及不良的教育方式等。(2)原因:尽管多动症的症状可随年龄的增长逐渐消失,但由于多动症的幼儿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会影响周围人对他们的态度,会对他们心理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应及早进行矫治。(3)矫正:成人要对多动症幼儿进行耐心的帮助和指导,多鼓励表扬,不断增强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引导幼儿在集体活动中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加强动作练习。同时,还可以通过改善身体状况、应用药物等进行治疗。(三)品行障碍品行障碍是指幼儿违反与其年龄相应的社会道德准则和纪律,侵犯他人或公共利益,出现说谎、攻击、偷窃、破坏行为等。1、攻击性行为(1)表现:通常表现为发作性暴怒、打人、咬人、踢人等攻击性行为。有的幼儿还可表现出“人来疯”,以引起他人注意。男孩多于女孩。(2)原因:当幼儿感受到挫折、威胁、羞耻或不满时,常出现攻击性行为。幼儿的生活环境中经常有攻击性行为出现,或所看的电视中常有暴力行为镜头,他就会模仿、学习。(3)矫正:因家长教育方式不对的,应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幼儿发作时,可暂不理睬,待其行为自行消退后给予说服教育。幼儿园

1 / 3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