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占筮与义理武汉大学孙劲松一、筮的起源•筮法的起源很早,据研究,新石器时代的一些彩陶鬲、罐上就有八卦符号。夏代的筮法今已难考,汉人认为称作《连山》就是夏代筮法的总结。商朝时,筮法虽然没有龟卜那样盛行,但也和占卜同时并用,也是当时沟通神人之际的重要方法。汉人认为《归藏》是商代的筮书。周因于殷礼,筮法在西周时期逐渐系统和完备。从古代典籍记载的情况看,占筮已经广泛进入西周时期贵族生活的各个领域,贵族礼仪的许多重要事情要由占筮的结果来选定。《尚书·洪范篇》的资料•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身其康疆,子孙其逢吉。汝则从,龟从,噬从,卿士逆,庶民逆,吉。卿士从,龟从,筮从,汝则逆,庶民逆,吉。庶民从,龟从,筮从,汝则逆,卿士逆,吉。汝则从,龟从,筮逆,卿士逆,庶民逆,作内吉,作外凶。龟筮共逆于人,用静吉,用作凶。尚书洪范反映商代君主的管理方式•《尚书·洪范篇》作为追述殷商官方政治文化方面的原始资料,展示了殷商统治者一切活动都要通过占卜。我们看到,在国君、卿士、庶人、卜、筮五方面因素中,起至关重要作用的是卜、筮的意见,卜、筮的结果却具有最终的决定权。周代的卜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螭(彨),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姜太公对于卜筮的态度•《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纣杀王子比干,囚箕子。武王将伐纣,卜,龟兆不吉,风雨暴至。群公尽惧,唯太公强之,劝武王,武王於是遂行。二、《易》的筮法•据《周礼》记载,易有三种,筮法有九种。九是约数,意是有许多种。《左传》记《易》筮法,有占九六,有占七八。说明在春秋时代筮法还有多种;汉代扬雄的筮法用30根筮草,现不通行。流传最广的还是《周易系辞》中的大衍筮法。《系辞》对于筮法的纪录•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现在,我们拿出50根牙签•根据系辞的纪录和朱熹等人的注解,开始现场操作。•操作结束之后,大家报告自己的结果。•注意:这是一个古代文化的学习过程,不要用它指导现实生活。•生活要靠努力和理智!大衍之数五十•大衍数为什么是50,很多人理解不同。京房以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为五十;马融以太极、两仪、日月、四时、五行、十二月、二十四气为五十;荀爽以八卦、六爻加乾坤用九、用六为五十;皆妄相附会,非学者所宜言。”朱熹认从《图、书》之中都可以找到大衍之数五十的根据。《本义》云:“大衍之数五十,盖以河图中宫天五乘地十而得之。”《易学启蒙》云:“《河图》《洛书》之中数皆五,衍之而各极其数以至于十,合则为五十矣。”郭雍认为大衍之数是自然之数,人不可穷尽其道理。只有圣人能明白其所以然,学者不要凭借个人的私智去附会。其用四十有九•朱熹和孔颖达认为,以虚一不用为“太极”,以四十九为两仪体具而未分之象。•郭雍认为,“大衍之数五十,犹数之天也,其用四十有九,犹数之人也。天人之道既立,用与不用生焉。”“五十者,数之本也;四十九者,数之用也。”•用“四十九”的关键在于只有49过揲的余数才能是“三十六、三十二、二十八、二十四”,以四揲之,才能够得到“九六七八”。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朱熹说:分而为二者,以四十九策分置左右,两手象两者,左手象天,右手象地,是象两仪也。挂一者,挂犹悬也,于右手之中取一策悬于左手小指之间。象三者,所挂之策所以象人而配天地,是象三才也。•郭雍取左手之策卦一,今从朱熹。揲之以四以象四时•朱熹:揲之以四者,‘揲’,数之也,谓先置右手之策于一处,而以右手四、四而数左手之策,又置左手之策于一处,而以左手四、四而数右手之策也。‘象四时’者,皆以四数,是象四时也。归奇于扐•朱熹:“奇者,残零之谓,方蓍象两之时,特挂其一,不得便谓之奇,…‘扐’固左右两揲之余,然扐之为义,乃指间勒物之处。故曰:归奇于扐,言归此余数于指间也。•朱熹:‘奇’,零也,‘扐’,勒也,谓既四数两手之策,则其四、四之后必有零数,或一或二或三或四。左手者,归之于第四、第三指之间,右手者归之于第三、第二指之间,而勒之象也。”•张载曰:“‘奇’所挂之一也,‘扐’左右手之余也。”今从张载。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五岁再闰”,五年之中置两个闰月。“再扐”,扐是余数的意思。两只手各拿一部分蓍草,经过四个四个地数,都必有一个余数,两只手有两个余数,故云“再扐”。得出两个余数,合到一起,“而后挂”,这一易宣告完毕,准备进行下一易。•以上只完成了一爻的1/3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这一易经过分二、挂一、揲四、归奇等四个步骤,叫做四营。“四营而成易”,经过四个步骤,完成了一易。一易就是一变,三变成一爻;•一卦六爻,所以十八变才能完成一卦。第二三变是否挂一•朱熹认为,揲蓍要将“分二、挂一、揲四、归奇合扐”的程序,经过三变才能定一爻。而郭雍认为,第二变、三变不需要“挂一”。我们采用朱熹的观点。往下进行。•第一次“分二、挂一”以后,将左右手的蓍草每4根一组,所剩的策数和“挂一”合并,数字非5即9。无论“挂一”与否,第二、第三变的余数非4即8。•所以,第一变以后,第二变能采用的牙签(筮草,叫正策数)有两种可能,44或者40。第三变所能采用的牙签可能是40,36,32。最后三变完成,可能存在的正策数是36,32,28,24,相应的余策数是13,17,21,25。第一、二、三变可能出现的结果•第一次“分二、挂一”以后,将左右手的蓍草每4根一组,所剩的策数和“挂一”合并,数字非5即9。无论“挂一”与否,第二、第三变的余数非4即8。•所以,第一变以后,第二变能采用的牙签(筮草,叫正策数)有两种可能,44或者40。第三变所能采用的牙签可能是40,36,32。最后三变完成,可能存在的正策数是36,32,28,24,相应的余策数是13,17,21,25。最后的正策与余策的结果•将此三变完成以后,揲蓍的余数就有可能为5、4、4;9、8、8;5、4、8;5、8、4;9、4、4;5、8、8;9、8、4;9、4、8。上述数字中,9、8是两个较大的数字,5、4为两个较小的数字。在揲蓍法中,孔颖达等人称9、8为“多”,5、4为“少”,后世沿袭了这一说法。•5、4、4为“三少”,和为13。9、8、8为“三多”,和为25;5、4、8与5、8、4与9、4、4,此三种情况为“两少一多”,和为17。5、8、8与9、8、4与9、4、8此三种情况为“两多一少”,和为21。以49减去上述余数,所剩余的正策数就有四种可能:36、32、28、24。过揲与挂扐•最后结果计算,朱熹主张挂扐法。张载郭雍主张过揲法。郭雍揲蓍法主张揲蓍过程中过揲而得的正策数,将正策数揲四(除以4),得九八七六分阴阳老少,此法称为“过揲法”。朱熹的揲蓍法主张用“挂扐”的余数,经过奇三偶二的换算,得出九八七六分阴阳老少,此法被称为“挂扐法”。最后结果相同,再此我们采用“过揲法”,简单一些。过揲法中的九六七八与阴阳老少•正策数就有四种可能:36、32、28、24。策数36,以4分之,为九组;32根蓍草,以4分之,为八组;28根蓍草,以4分之,为七组;24根蓍草,以4分之,为六组。•这就得出九六七八,分阴阳老少。九为老阳、七为少,八为少阴,六为老。二三变是否挂一的概率统计阴阳老少挂扐余数三变皆挂的概率后两变不挂的概率老阳5、4、412/6427/64少阳5、8、812/643/649、4、84/643/649、8、44/643/64少阳总计20/649/64老阴9、8、84/641/64少阴5、4、812/649/645、8、412/649/649、4、44/649/64少阴总计28/6427/64结论:应该三变皆挂•由表可知,“三变皆挂”中,老阳、少阳、老阴、少阴之比为12:20:4:28(3:5:1:7);阴和阳比为32:32(1:1)。用这种方法占筮,所得阴、阳爻总数是均等的。但动爻不均等,老阴、老阳之比为1:3。•“后两变不挂”,则老阳、少阳、老阴、少阴之比27:9:1:27;阴和阳比28:36。用这种方法占筮,所得阴、阳爻总数不均等。而且老阴、老阳之比为1:27,动爻比例严重失调。大家慢慢的进行•这个过程比较长,要细心。•不要出错。•得出结果以后按照下边的规则,画出本卦之卦。三、对占筮结果的占断变爻、动爻、本卦、之卦•老阴老阳所在的爻位,称为“变爻”或者“动爻”•占筮过程形成的卦叫做本卦•动爻转换以后的卦叫做之卦•例如占筮结果为由下而上887967,其本卦就是“旅”,之卦就是“渐”占筮的贞与悔•贞、悔与《周易》古筮法关系密切.古人‘贞'者内卦,‘悔'者外卦之说虽有理,但其所隐含的筮法却未揭示.上古人以内卦为用事,即表问者所问事的类型,再以外卦直事,即占断祸福吉凶;以内卦用事的称为贞占,以外卦用事的称为悔占.•据此,《左传》、《国语》中筮例的变爻的统计结果就能得到解释,前人不能说通的“之八”就能得到说明。朱熹对结果的分析•1一爻变以本卦变爻辞占。•2二爻变以本卦二变爻辞占,以上爻为主。•3三爻变占本卦以及之卦的彖辞,以本卦为贞,之卦为悔。一卦若三爻齊變,稱為貞悔相爭.•4四爻变以之卦不变爻占,以下爻为主。•5五爻变以之卦不变爻占。•6六爻变,乾坤占二用(用六、用九)。余卦占之卦彖辞。•7六爻不变,以本卦彖辞为占。内卦为贞,外卦为悔。•一卦可变64卦,4096卦在其中。四、简单的金钱课•古代铜钱的用法,有字的一面为正面,无字的一面为背面。掷六次,三个背面朝上为老阳,三个正面为老阴,二背一正为少阴,二正一背为少阳。•现代的硬币,可以用有币值的一面为正面,反之为背面。自己随便定义也可以•其他的占法有多种,著名的有纳甲筮法、梅花易数等五、王夫之占学一理的观点•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又号船山。是我国十六世纪杰出的哲学家,其易学及其哲学著作十分丰富。•其释易的主旨:“大略以乾坤并建为宗;错综合一为象;《彖》《爻》一致、四圣一揆为释;占学一理、得失吉凶一道为义;占义不占利,劝戒君子、不渎告小人为用;畏文、周、孔子之正训,辟京房、陈抟日者黄冠之图说为防。诚知得罪于先儒,而是圣人之言,不敢以小道俗学异端相乱。则亦患其研之未精,执之未固,辨之未严,敢辞罪乎!”(《周易内传发例》)人谋鬼谋之说•《系辞》云:“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人谋鬼谋,百姓成能。”王夫之解释曰:“大衍五十而用四十有九。分二,挂一,归奇,过揲,审七八九六之变,以求肖乎理,人谋也。分而为二,多寡成于无心,不测之神,鬼谋也,人尽其理,鬼妙其变,所以百姓苟以义问,无不可与其能。事无艰深诘曲之难知,而大行于天下矣。”(《内传·系辞下》)王夫之认为大衍筮法是最好的方法•王夫之认为占筮既不同龟卜,又不同于其它卜问吉凶的数术,钱卜、龟卜所依靠的预兆,非人力所能力,乃自然成文,靠鬼神的安排,不能体现天人合一的三才之道,所以说有鬼谋而无人谋。壬遁一类的数术,靠数的推算,吉凶祸福皆已前定,不能戒人寡过向善,所以说有人谋而无鬼谋。二者可谓异曲同工,都是“知有吉凶,而人不能与谋于得失”,即是说,只知吉凶祸福,而不知为善去恶。在王夫之看来,大衍筮法是最好的方法,一方面靠人的智慧推论来事,另一方面又要承认偶然性,即对吉凶后果不存侥幸或尤怨心理。得失吉凶一道•王夫之认为,君于占筮以决疑,不是问个人的吉凶祸福,而是慎于得失之义理,使自己的行为“一依于理”,如此决疑,虽遇凶事如死亡,只要符合天理,亦无所畏惧;像伯夷、叔齐那样,为正义而死,便是无不利。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张载说“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认为《周易》不是引导人们趋吉避凶,避祸求福,使个人得到切身的利益,而是教人懂得是非得失之理,以提高人的思想境界。王夫之很赞同。他说:“圣人作易,以鬼谋助人谋之不逮。百姓可用,而君子不敢不度外内以知惧,此则筮者筮吉凶于得失之几也。固非如《火珠林》者,盗贼可就以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