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各流派理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章相关理论(侧重心理发展观)第一节精神分析学派一、弗洛伊德西格蒙特·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9)•心理地形说人格结构理论超我(道德原则)(检查作用)前意识本我(快乐原则)意识潜意识自我(现实原则)•生存本能•生本能(快乐原则)•性本能•本我(非理智)•人指向自身:自责、自杀、自虐等•格分死本能(破坏原则)•结化指向他人:憎恨、攻击、侵略•构本我•客体我•自我(现实原则)三个暴君下的臣民现实•主体我•超我(道德化的自我)•自我理想•超我(文明、道德)•良心性心理发展阶段年龄段性的中心部位关键任务固着口唇期(0-1岁)嘴不再通过乳房或瓶子吃奶强迫性吃东西、说话、吸烟、喝酒肛门期(1-3岁)肛门上厕所训练固执、冲动、占有前生殖器期(3-6岁)性器官恋母情结,与成人角色模范的认同同性恋、自恋、自大、对成人角色模范的炫耀潜伏期(6-11岁)无聚焦于社会关系青春期(11或13岁开始)生殖器亲密关系的形成•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阶段(6岁前)和相应心理年龄期心理冲突相应的心理特征心理障碍口腔期0~1岁吸、嚼、咽的满足依赖、易怒、悲观、仇视人嫉妒、猜疑、贪吃、咬手指、吸烟、酗酒肛门期1~3岁大、小便快感的满足便秘型:吝啬、节约、固执、时间观念强排泄型:肮脏、放肆、浪费强迫性性器期3~6岁性器官部位满足极端自私、自恋、行为轻率、果断、自信自负、好斗、攻击性、挑衅性早期接触和社会剥夺•1、口唇期•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都经历口唇期的阶段,流露出较早阶段的快感和偏见。甚至到成人期,人们有时还出现吸允或咬东西(如咬铅笔时)的愉快,或抽烟和饮酒等的快乐,这些都是口唇快感的延续。2、肛门期自1-3岁儿童的性兴趣集中到肛门区域。排泄时产生的轻松与快感,使儿童体验到了操纵与控制的作用。这个时期的家长往往对儿童不清洁不卫生行为不理解,因而提出强迫性的、有秩序而干净的要求,这却反而使儿童以凌乱、肮脏来反抗。3、前生殖器期(性器期)约在3-8岁,儿童进入前生殖器期。这个阶段,儿童变得依恋于父母中异性的一方,恋母情结阶段。男孩对自己的母亲有性兴趣(又可称恋母情结),而女孩则过分迷恋自己的父亲(又可称恋父情结).恋父(母)情结最终要受到压抑,因为儿童惧怕同性父母的惩罚.4、潜伏期儿童进入潜伏期,其性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停滞或退化的现象,口唇期、肛门期的感觉,性器期的恋母情结的各种记忆都逐渐被遗忘。潜伏期是一个相当平静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儿童可以有意地把精力放在社会可接受的追求中,如学习、游戏和运动等。•5、青春期•女孩约从11岁、男孩约从13岁开始进入青春期。青春期的发展,个体最重要的任务是要从父母那里摆脱自己;到了青春期,容易产生性的冲动。青少年竭力想要摆脱父母的束缚,也容易与父母产生冲突。青少年通常会采用剧烈运动来消耗体力,从而达到排解性的压力或宣泄内心焦虑与不安的目的。简评:弗洛伊德的研究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潜意识)弗洛伊德理论强调早期经验有一定的意义弗洛伊德的生物欲望说,把人的心理发展完全归之于本能,完全排除社会、文化、意识、道德、教育对人的重大作用,他的泛性论的理论是错误的弗洛伊德把意识降低到从属地位,把潜意识放在决定一切的地位上是不准确的弗洛伊德主张一个人孩提时期的性心理发展决定着他日后人格的发展,这种看法是偏激的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埃里克森在他的《儿童期与社会》中提出了“人的八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埃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可以分为既是连续的又是不同的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由于发展任务完成得成功或不成功,就是两个极端,靠近成功的一端,就形成积极的品质,靠近不成功的一端,就形成消极的品质。八个阶段的对立品质阶段年龄对立品质一0-1岁信任对不信任二1-3岁自主对羞怯、怀疑三3-6岁自动自发对退缩愧疚四6-12岁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五12-18岁自我统合对角色混乱六18-25岁友爱亲密对孤僻疏离七25-50岁精力充沛对颓废迟滞八老年期完美无缺对绝望沮丧1、婴儿期(信任对不信任)出生到一周岁婴儿在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如果个体在人生的最初阶段建立了信任感,将来在社会上可以成为易于信赖和满足的人。孩子的需要或行为:肚饿——被喂食物;受惊——被拥抱;哭泣——被拥抱;如果孩子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长大后可能出现的个性特征:表现得异乎寻常地害怕被遗弃;拼命地寻找一个依赖的对象;需要别人照顾;深信不能信任任何人与此阶段有关的成人心理障碍:竭力维持毁灭性的感情关系,而且展示偏执狂症的倾向,如暴饮暴食或过分地需要别人的夸奖。•2、儿童期(自主对羞怯、怀疑)•1-3岁•这个阶段的儿童主要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明智的父母对儿童的态度要注意掌握分寸,一方面要利用儿童对于自己的信任在某些方面给予有节度的控制,同时要在某些方面给予适度的自由。这样可以形成儿童的宽容和自尊的性格。•孩子的需要或行为:•孩子开始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生理机能及注意到身体的能力和限制(如控制大小便)•如果孩子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长大后可能出现的个性特征:•经常觉得自卑、无用及不可爱;•不相信自己在世界上有存在的理由;•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必须依靠别人的人;•觉得自己生存的权利取决于对别人的重要性;•经常做出不恰当的道歉。•与此阶段有关的成人心理障碍:•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些什么,不能拒绝别人的要求,害怕有新的经验,害怕面对别人的愤怒。3、学龄前期(自动自发对退缩愧疚)3-6岁本阶段,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本阶段儿童已有了较多的自由,这是社会向他提出挑战,要求他的行动发挥主动性并且具有目的性。在这个情况下,他感到向外扩展并不难于达到目的,但又感到在闯入别人范围的同时,要与别人特别是自己以前信赖的人的自主性发生冲突,于是产生一种内疚感。孩子的需要或行为:喜欢幻想、创造及按照自己的主意行事;发展出主动性•如果孩子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长大后可能出现的个性特征:•害怕犯错;•感到无助及内疚;•只懂得安慰别人;•回避风险;•隐瞒错误•与此阶段有关的成人心理障碍:•不能认识或表达内心的感受;•害怕说出内心的事情;•对感情关系负上过分的责任;•不断地去讨好别人。4、学龄期(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6岁-青春期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本阶段也是有关自我生长的决定性阶段,儿童的依赖重心由家庭转移到学校、教室、少年组织等社会机构方面,许多人将来对学习和工作的态度和习惯都可溯源于本阶段的勤奋感。孩子的需要或行为:这一阶段的孩子,会开始与别人竞争及比较如果孩子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长大后可能出现的个性特征:避免参与任何的竞赛或极度喜欢与别人竞争;觉得不安全及不如别人;对自己或别人吹毛求疵;与此阶段有关的成人心理障碍:凡是要求完美;经常拖延及耽搁;不知如何达到目标•5、青少年期(自我统合对角色混乱)•约12-18岁•这个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和防止混乱感,体验着忠诚的实现。•孩子的需要或行为:•找出他自己怎样去适合这世界;•接受自己身体生理上的变化;•界定自己对异性的身份;•界定在同性和同辈里的身份;•找出人生应怎样过。•如果孩子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长大后可能出现的个性特征:•不正确地表现出青春期的行为;•对自己人生角色感到矛盾;•不能订立人生目标;•依靠情感关系或事业成就去肯定自己的身份•与此阶段有关的成人心理障碍:•需要不断地谈恋爱;•需要凭拥有的东西,认识多少人及工作成就去确定自己的人生角色。•6、成年早期(友爱亲密对孤僻疏离)•18-25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7、成年中期(精力充沛对颓废迟滞)主要为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繁殖不仅指个人的生殖力,主要是指关切建立和指导下一代成长的需要。8、老年期(完美无缺对绝望沮丧)主要为获得完善感和避免失望和厌恶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简评:埃里克森强调自我在人格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强调自我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心理社会机制,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格的影响,是对精神分析学派的一大进步埃里克森认为每一阶段实际上不存在发展不发展的问题,而是发展的方向问题,即发展方向有好有坏“在发展中看问题,在矛盾中求发展”,他认为某一发展阶段任务没有解决,可以在下一阶段得到弥补过分强调情感的力量,忽视人的理智作用,对社会环境的理解脱离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社会经济形态而带有抽象的性质第二节行为主义学派一、华生1878年1月9日出生于美国南卡罗来纳州格林威尔城外的一个农民家庭。1894年,考入格林威尔的伏尔曼大学,到芝加哥大学攻读研究生课程,进行了大量的动物行为研究,这些研究都为他行为主义观点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03年,在安吉尔和唐纳森的指导下,以《动物的教育》一文获得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08秋,到约翰·霍布金斯大学哲学与心理系任教授,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在霍布金斯大学工作期间,除了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而应征入伍外,华生一直致力于发展他的行为主义。JohnBroadusWatson,(1878~1958)行为主义的诞生1908年,华生在耶鲁大学的演讲中首次提出了行为主义观点。1912年应卡特尔的邀请,华生在哥伦比亚大学做了一系列的演讲,初步阐述其行为主义的观点。1913年,华生在其主编的《心理学评论》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极具影响力的论文——《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正式宣告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诞生。1914年,他出版了第一本系统阐述行为主义的专著《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1915年,美国心理学会接受了行为主义的观点,华生被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19年,华生出版了第二本专著《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的观点看心理学》(PsychologyFromTheStandpointofaBehaviorist),对行为主义观点作了更加全面的阐述。1924年出版了《行为主义》(Behaviorism)一书。•华生的行为主义的基本假设是:有关人类发展的结论应该已可观察的外显行为为基础,而不是以不可观察的无意识动机或认知过程的内省为基础。1、环境决定论①否认遗传的作用。“在心理学中再也不需要本能的概念了。”原因:行为发生的公式是刺激S-反应R。从刺激可预测反应,从反应可预测刺激,行为的反应是由刺激所引起的,刺激来自于客观而不是决定于遗传,因此行为不可能取决于遗传。生理构造上的遗传作用并不能导致机能上的遗传作用。由遗传而来的构造,其未来的形式如何,要决定于所处的环境。华生的心理学以控制行为作为研究的目的,而遗传是不能控制的,所以遗传的作用越小,控制行为的可能性越大。•②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他从刺激-反应的公式出发,认为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构造上的差异及幼年时期训练上的差异足以说明后来行为上的差异。•教育万能论。“请给我十几个强健而没有缺陷的婴儿,让我放在我自己之特殊的世界中教养,那么,我可以担保,在这十几个婴儿中,我随便拿一个来,都可以训练其成为任何专家——无论他的能力、嗜好、趋向、才能、职业及种族是怎样,我都能够任意训练他成为一个医生,或一个律师,或一个艺术家,或一个商界首领,或可以训练他成一个乞丐或窃贼。”•2、对儿童情绪的研究•华生对儿童心理的研究,主要的兴趣在情绪问题上。华生指出,初生婴儿只有三种非习得的情绪反应——怕、怒、爱。后来由于环境的作用,经过条件反射,促使习得性怕、怒、爱的情绪不断发展。儿童恐惧形成实验1920年华生和其实验助手雷纳(Rayner)进行了小艾尔伯特与小白鼠的经典实验:评价:过分强调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和教育机械决定的,夸大了环境与教育在心理发展上的作用。一方面否定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夸大了教育的作用,使人被动的接受教育的目的,忽视了他们心理发展的内部机制。二、

1 / 15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