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宋代王安石与事功派政治思想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十一章宋代王安石与事功学派政治思想第一节宋代政治思想概况第二节王安石政治思想第三节南宋事功学派政治思想第一节宋代政治思想概况一、两宋儒学又称道学、理学、性理学和新儒学,是继先秦百家、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之后,于公元11-12世纪崛起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又一座高峰。这一思潮,集前人思想精华,汇经、玄、佛、老于一体,以孔孟儒学为主干,经300年雕琢,形成一个内容包罗万象、形式严密完整的理论体系;造就了以濂学、关学、洛学、闽学为主流,以周、邵、张、二程、朱、陆等为代表的一代学术群体。这一思潮将孔孟之道重铸成博大精深的学说,使其贴近现实、易于实践,因而自宋起被历代立为正统思想,统领学术,规范人伦,指导社会,在当时和以后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被视为影响中华文明700年的正宗道统之学。第一节宋代政治思想概况二、宋儒学的中心问题宋儒学的中心问题是性理问题,实质是伦理道德,即把儒学历来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五常,上升到至高无上的绝对地位,用以教化百姓、规范行为,为维护社会秩序服务。孔孟荀人性论→董仲舒性三品、三纲五常→韩愈、李翱性情论:五常、七情→张载:天地之性、气质之性置换五常七情→二程:天理置换天地之性宋儒讲“天理”强调两点:其一,世界根于一原,万理只是一理,“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人生之理与宇宙万物之理归于同一个理。其二,“人伦者,天理也”,把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念上升为人伦之根本、世界之根本。宋儒言理,意在言性。程颐:“在天为命,在义为理,在人为性,主于身为心,其实一也”。“性即理也,所谓理,性是也。天下之理,原其所自,未有不善”。朱熹:“道是在物之理,性是在己之理。然物之理,都在我此理之中”第一节宋代政治思想概况三、宋儒学的主要流派宋仁宗庆历后,宋儒学正式登上思想舞台。北宋先后有王安石新学,周敦颐濂学,邵雍象数学,张载关学,二程洛学,司马光朔学,苏轼、苏辙蜀学等;南宋有朱熹闽学,吕祖谦婺学,陆九渊心学,陈亮、叶适事功学等。理学:是贯穿两宋的哲学思潮。•视“理”为宇宙万物根本,理主万物,理一分殊,强调“性即理也。在心唤做性,在事唤做理”。•治学主张“即物穷理”的修养。•主要代表有北宋周敦颐濂学、张载关学、二程(颢、颐)洛学和南宋朱熹闽学,构成了宋儒学的主体部分。心学:是南宋陆九渊所创哲学思潮。•它不赞成理学的某些观点,但本质上与理学并无不同。•心学视“心”为宇宙万物的本源,主张“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认为心理同一,心就是理,理就是心,一旦立心,即可明理。•治学提倡发明本心,不假外物,直达天理。事功之学:是南宋经济发达地区流行的社会思潮。•以陈亮永康学派和叶适永嘉学派为代表。•反对理学心学的空谈心性义理之风,提出事业成功才是检验言论的标准,认为“无验于事者,其言不合,无考于器者,其道不化”;性命道德之谈,若脱离对现实问题的解决,便全是虚妄之言。•治学之方,强调学以致用,躬行践履。第二节王安石政治思想一、王安石生平与著作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江西临川人,人称临川先生。因死后封为荆国公,又称荆公。庆历二年(1042年)举进士,历任签书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提点东刑狱等职。神宗时,为推行改革,王安石至朝,任参知政事、中书门下平章事职,主持“熙宁变法”。新法行9年,在保守派反对下,王安石辞相。神宗死后,新法废止,王安石退出政治活动,隐居金陵而终。死后得谥号“文”。著作现存《临川文集》100卷、《周礼新义》、《周官新义》残卷,及保存在《道藏·彭耜道德真经集注》中的《老子注》残篇。第二节王安石政治思想二、王安石政治思想(一)变法思想1、变法的政治背景强干弱枝•杯酒释兵权•削弱相权:中书省行使大权,尚书门下两省移到宫外,基本不参与政事,排除到中央决策之门外。设立枢密院,主管军事,也就是将中书省的军权分割;设参知政事,行使部分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中书省的财政权。•土地兼并:“势官富姓,占田无数。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冗官:真宗咸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募兵制:“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更戍法:抽调禁军去守边关。每隔几年轮换各地区边防士兵,使“将不识兵,兵不识将”第二节王安石政治思想二、王安石政治思想北宋强干弱枝积极方面:革除武人专擅•一改唐末五代以来,军人专政,兵将骄横之风,利于巩固政权。免致藩镇割据•唐末以来地方坐大局势得以遏止,五代十国国祚短促、篡弒频仍情况不再出现,北宋得以享国近一百七十年。造成学术发达•造成浓厚读书风气,书院讲学盛行,造就不少人才,如苏轼﹑程颐等。司法审慎•减少误判,杜绝五代时期官吏滥杀无辜的情况。北宋强干弱枝消极方面:军事积弱:武人备受歧视,严重影响士气及战力;军队三年一迁,浪费士兵的精神和金钱;而不设固定将领统军,造成兵将互不相知。军队数量不断增多,战斗力却没有正比例增长。王夫之:忌天下之强而奖之以弱,则以自弱而丧其天下。地方贫弱:削弱地方兵力及削夺节度使的权力,使中央﹑地方失去平衡。地方官员的职权名不副实,行政混乱。中央设的通判与知州势成水火,有碍行政效率。政治积弊一般官员多抱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范仲淹批评官员“劳逸不均”,缺乏创见与积极性,政治因循。台谏官放言无忌,与官员常有冲突,仁宗﹑英宗以后更激化为朋党相争。财政积贫各州每年将钱粮解送中央,地方财政枯竭;中央亦因官多兵冗,财政出现困难。广开科举,滥竽充数者甚多,形成“冗官”局面。以厚禄养,政费支出庞大;军队数量增多,没有完善的退役制度,形成“冗兵”局面,支出无限制增加。社会矛盾尖锐:土地兼并严重,农民与地主矛盾尖锐,北宋初已爆发多次农民起义。第二节王安石政治思想二、王安石政治思想(一)变法思想2、变法的理论基础①“三不足”原则为推行改革,须批判传统思想,王安石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三不足”原则。(实际是批判三个凡是)“三不足”的原则,是王安石在酝酿变法过程中提出来的,这引起很大政治震动。司马光出题要考生驳斥,向皇帝告状,宋神宗动摇,责问王安石有没有这回事,王肯定后两项,对前一项未作答复,大概是考虑到正在发脾气的皇帝的接受程度。A.天变不足畏:“天”是统治者的精神支柱。封建统治者以“天”在地上的代理人自居,因而顽固地宣传“天”的权威,使人们“畏天”,达到“畏天子”的目的。此外古代科学水平低,无法解释自然现象,因而也畏天。顽固派借灾异、日蚀等反对变法,王安石从“天变不足畏”出发,坚决反击。有一年大旱,保守派:“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王安石:“水旱常数,尧舜所不免”,“但当修人事以应之”。1075年十月慧星出现,又有人反对,安石上疏说:“盖天道远,先王虽有官占,而所信者人事而已。天文之变化无穷,上下傅会,岂无偶合。”2、变法的理论基础①“三不足”原则B.“祖宗不足法”。祖宗留下来的传统不足为依据,这同儒家正统思想针锋相对。封建社会生产发展缓慢,墨守成规,血缘关系代代相传,传统力量很强大,“祖宗之法不能变”成为信条,能不能变祖宗之法从来是改革派与保宗派首先要争论的问题。王安石根据进化论认为,太古时人类与禽兽差不多,经过“圣人”们制礼作乐,不断进化起来,如果墨守“太古之道”或“旧之太古”,等于让人类回到禽兽状态,“非愚则诬”。而实际上祖宗也经常在改变法制,说祖宗之法不可变,逻辑不通。“祖宗不足法”,对当时和后世的思想界来说,有不可估量的启蒙作用。C.“人言不足恤”。人言指保守派反对变法的社会舆论,即落后的社会舆论。王安石对流言表现了无畏的气概,对宋神宗讲:“陛下方以道胜流俗,与战无异。今稍自却,即坐为流俗所胜矣。”对“邪说营营”,他坚决顶住,因而使新法得以推行。这种“三不足”风格,是这位改革家遗留的可贵思想遗产。第二节王安石政治思想二、王安石政治思想(一)变法思想2、变法的理论基础他认为当时的危机是“顾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而风俗日以衰坏”。②“权时之变”和“先王之政”“权时之变”,即根据时代变化而修正先王礼法,这是先王礼法中原有之意。“法先王”不是法其事,而是“法其效”、“法其意”。“古之人以是为礼,而吾今必由之,是未必合于古议也。夫天下之事,其为变岂一乎哉!固有迹同而实异者矣。今之人諰諰然求合于其迹,而不知权时之变,是则所同者古人之迹,而所异者其实也。事同于古人之迹,而异于其实,则其为天下之害莫大矣。”汤、武生于桀、纣之世,如果“暗于君臣之常义,而不达于时事之权变,则岂所谓汤、武哉?”“夫二帝三王,相去盖千有余载。一治一乱,其盛衰之时具矣。其所遭之变,所遇之势,亦各不同,其施设之方亦皆殊。”第二节王安石政治思想二、王安石政治思想(一)变法思想3、变法的具体内容•“法”不仅指法律,也包括政府的指导思想、政府规章等:•(1)法之善恶关系天下之治乱,立善法是政治的关健;•(2)鼓吹法令制度的改易更革,以之为政治上最急迫任务;•(3)法令制度变革的指导思想是先王,而且必须是法先王之意。•(4)法定法令制度要从现实出发。第二节王安石政治思想4、变法的实施进程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熙宁二年(1069)七月施行的均输法是第一个新法,九月施行的青苗法是变法里第二个新法,也是争议最大的。熙宁三年(1070)十一月十三日颁行农田水利法,十二月颁行保甲法。熙宁四年(1071)二月颁布了关于改革考试取士制度的法规。免役法、市易法、户马法、方田均税法、将兵法熙宁六年(1073年)大旱,安上门监郑侠画《流民图》,图中流民或身背锁械,或口食草根,告诉皇上说旱灾是王安石造成的,神宗大受刺激,对变法产生重大怀疑。司马光上《应诏言朝廷阙失状》,熙宁七年(1074年)王安石第一次罢相,出知江宁府。变法运动由韩绛、吕惠卿等人继续执行,吕惠卿师心自用,引起朝中大臣的不满。熙宁八年二月,召王安石回京复职,继续执行新法。熙宁九年(1076年)爱子王雱病逝,王安石求退金陵,潜心学问,不问世事。元祐元年(1086年)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苏东坡、范纯仁等人皆曰不可,温公执意而行,不久王安石在南京病死,同年九月,司马光病逝。史载王安石退居金陵时“闻朝廷变其法,夷然不以为意;及闻罢助役,复差役,愕然失声曰:‘亦罢及此乎?’良久曰:‘此法终不可罢也。’”元佑元年二月,罢青苗法。到了三月,范纯仁以国用不足,请复之。八月,司马光奏称:“散青苗本为利民。”第二节王安石政治思想二、王安石政治思想5、变法失败的原因反对派的极力反对:司马光王安石个人性格缺陷:过度自信。曾巩:“勇于有为,吝于改过。”用人不当:他改革的得力助手后来大多列入官修《奸臣传》中,大多是声明狼藉之辈。吕惠卿、曾布、邓绾:“笑骂由他笑骂,好官我自为之”。变法的敛财本质:•均输法:“(官吏)行奸卖平,农民重苦,女工再税,未见输之均也”•青苗法:京东转运使王广渊:“方春农事兴而民苦乏,兼并之家得以乘急要利,乞留本道钱帛五十万,贷之贫民,岁可获息二十五万”。•免役法:“凡坊郭户及为成丁,单丁,女户,寺观,品官之家有产业物力者,旧无役,今当使出钱以助募人应役。”军事的片面改革:宋君臣对内部军事力量有一种先天的恐惧感,武人地位下降,将兵法,保甲法难以实施。变法缺乏舆论宣传:变法过程无法吸引到优秀人才。在变法的反对阵营中,有一大批精英,改革必然对既得利益进行重新分配,遭到反对也属正常。但像王安石变法引起如此多品德兼优之人反对确属少见。有些人甚至冒死上书,也有人先前支持而后来反对,这必然是其改革本身或者操作出现某种问题才引起的。第二节王安石政治思想二、王安石政治思想(二)财政思想:第一、为理财正名;臣于财利固未尝学,然窃观前世治财之大略矣。盖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不足为天下之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耳。盖聚天下

1 / 3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