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本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1840~1919)风云变幻的八十年----历史发展基本脉络:1、中国“双半”社会开始形成时期(1840-1860);2、中国“双半”社会程度加深时期(1860-1895);3、中国“双半”社会基本形成时期(1895-1901);4、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94-1919);几个基本线索1.“两个过程论”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提出的著名论断:“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2.“三次革命高潮说”胡绳在《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中,以阶级斗争的表现作为划分时期的标志,提出把近代史划分为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三大革命运动高潮,三次革命高潮构成中国近代历史演进的基本线索。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出版的教科书和中国近代通史著作,基本是按照这个理论框架编写的。3.“两种趋向论”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实际上存在着两种趋向,一是从独立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半独立)并向殖民地演化的趋向;一是从封建社会变为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并向资本主义演化的趋向。前者是一个向下沉沦的趋向,后者是一个向上发展的趋向。4.“三个阶梯说”或“四个阶梯说”李时岳在《从洋务、维新到资产阶级革命》中指出,中国近代史经历了农民战争、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四个阶段,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与近代中国人民政治觉悟的迅速发展,标志着近代中国历史前进的基本脉络。强调要以“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的进步潮流或基本线索(“三个阶梯说”)。如果把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历史基本线索中的最初一阶,则称为“四个阶梯说”。5.“两个任务论”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据此,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而斗争的历史,也就是说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为实现现代化而斗争的历史,并以此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第一章中国近代历史是怎么开始的?——两个历史落差的转换与中国近代历史的开始第一章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教学目的和要求(一)了解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了解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及其主要矛盾和主要特征,加深对近代中国社会基本国情和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认识。(二)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教学目的与要求(三)通过了解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认识造成近代中国社会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四)了解近代中国人民抵御外国侵略斗争的历史,认识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的意义,继承、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五)了解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认识社会制度腐败必然导致失败的深刻历史教训,认识正是严重的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促使中国人民去努力探索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道路。(一)怎样认识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二)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三)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主要矛盾、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四)了解1840-1919年间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五)了解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历程,总结其失败原因和经验教训;认识近代中华民族觉醒的伟大历史意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一)深切认识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与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关系。(二)在总结分析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同时,正确认识社会制度腐败与经济技术落后之间的关系。主要内容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二、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三、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是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四、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中国保持了一个其他地区和民族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李约瑟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中西“大分流”---中国的衰落与西方的崛起•1、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2、世界近代史的起点•3、14世纪以后,中西发展的不同路向•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4年,清军入关,中国完成了一次改朝换代•1.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2.中西比较与传统中国的衰落•3.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一)、古代中国的辉煌文明——西方“望尘莫及”1.古老中国的辉煌文明•西方学者论中国文化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国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保持了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赖肖尔:《中国的问题》汤因比:《历史研究》(上、中、下)•科技的发展。生产和商业的发展:秦、汉、唐、宋、元、明、清中英文日报导航站孙中山说:五百年前,中国是世界上顶强的国家。国家的地位,好像现在的英国、美国一样。英国、美国的强盛还是列强。中国从前的强盛是独强。对各弱小民族,中国完全是用王道感化他们。他们是怀中国之德,甘心情愿,自己来朝贡的。近代以前的相当长时间里,中国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尤其是盛唐时代,中国是世界文化的中心,是世界文化的高峰。“在唐初诸帝时代,中国的温文有礼、文化腾达和威力远被,同西方世界的腐败、混乱和分裂成为鲜明对照”。——英、威尔斯《世界史纲》2.中世纪欧洲的落后•“当欧洲还笼罩在黑暗年代的阴霾之中,中国官员就已精神抖擞,乘着装有指南针的轻便马车到各地去参观装置有固体颜料探空火箭的一些天文研究中心。•一千年之后,欧洲科学家在发动工业革命时,中国官僚却还在迈着固有的方步。相形之下,他们已经不那么精力充沛了。”——[美]戴维中英文日报导航站“中国古代的发明和发现往往是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15世纪以前更是如此,这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在3—13世纪,中国保持一个让西方人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李约瑟中英文日报导航站“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基人亚当•斯密人类的历史是地球史几十亿年的两千分之一,而人类历史的99%以上的时间又是漫长的原始社会。人类有自己的文化生活只有五六千年,但是真正把科学技术广泛应用到生产上,并引起社会生产、生活的巨大变革还不到300年。人们普遍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对人类社会进步起着推动作用,则只是近50年的事。(一)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在人类历史中,有三次伟大的革命性转变:•第一次:发生在100万年前(300多万),原始生命经过亿万年的进化以后,出现了人类;•第二次:是公元前3000年(4000),人类从原始状态进入文明社会;•第三次:则是近几个世纪正在经历中的事,全世界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国家从农业文明或游牧文明逐渐过渡到工业文明.——布莱克(美国)人类历史中的三次革命性转变第一次革命性的转变——人类出现我们的祖先猿?!人类学家认为:世界上最早的人类出现于距今200-300万年前.其前身为古猿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地球科学的三大难题:•人类起源说——生命起源说——地球起源说——你知道世界几大未解之谜?宇宙的年龄是150亿---200亿年地球距今约46亿—50亿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黑格尔太阳距今约50亿年太阳所在的系称银河系,它包含1000亿颗以上的恒星——1999《辞海》人类历史中的三次革命性转变第二次革命性的转变——进入农业文明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封建社会的科学文化高峰也是第一次生产力发展的高峰,发生在中国。•由于中国以农业为中心的科学技术取得世界领先地位,使中国从公元前3世纪起,即秦汉时代就进入农业经济发达的社会成为封建大帝国。•中国封建帝国的经济从秦、汉到唐、宋、元各代经久不衰,原因在于有科学技术做坚实的基础。课堂提问:一课一提问,你问我也问•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中国古代灿烂文明的主要史实?(1)中华文明的显著特点•第一,源远流长。•早在七八千年前中华民族就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进行耕作。三千多年前的商代甲骨文,最早记录了我国的农事活动。.各民族融合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文化传承不绝甲骨文中英文日报导航站汉代武梁祠画像石中的黄帝像(1)中华文明的显著特点第二,博大精深。中华民族的文化丰富多彩,在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历史、教育、文学等诸多方面,创造了曾经领先于世界或被世人至今奉为圭臬的思想和理论。1.各民族融合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文化传承不绝世界奇观—秦始皇兵马俑高度发达的建筑艺术精致优美的青铜艺术栩栩如生的雕刻艺术博大精深的文化艺术书法艺术绘画艺术我国古代的文化名人“有思想巨人才有国家富强”——千年十大思想家丛书代总序易杰雄主编雅斯贝尔斯的命题———“轴心时代”。•他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司马光(1019—1086年)北宋大臣,史学家。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宋仁宗时中进士。著作甚丰,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司马光墓及祖茔,在山西夏县城北15公里鸣条冈。坟园占地近3万平方米,司马光祖族多人葬于此。宋哲宗御篆“忠清粹德之碑”额,碑文为苏轼所撰并书。司马光墓及祖茔司马光像《资治通鉴》书影《资治通鉴》: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成的一部编年体史学巨著。司马光小楷《天圣帖》《天工开物》封面及插图《天工开物》:明末科学家宋应星写成,被外国人称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徐光启(1562—1633)明代科学家,字子先,上海县(今上海市旧城区)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万历三十一年入天主教。崇桢五年(1632年)他升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并参机要;六年兼任文渊阁大学士。徐光启研究范围广泛,以农学、天文学、数学为突出。他较早从利玛窦等学习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测量和水利等科学技术,并将其介绍到中国,是介绍和吸收欧洲科学技术的积极推动者。他编著《农政全书》,主持编译《崇桢历书》、译著《几何原本》等。会通中西的近代实验农业开拓者——徐光启《农政全书》《农政全书》《农政全书》全书共60卷,约70万字。在这部农学巨著中,徐光启从“农政”,即国家政策的高度,瞩目屯垦、水利、荒政三项主题,对古今中外农业生产和农学研究的利弊得失做出全面的评价和总结,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验,对发展农业生产提出设想和建议,以“玄扈先生曰”的形式在《农政全书》中加以阐释。《农政全书》中的「筒车」图《农政全书》10册套(商务印书馆1930年10月初版)徐光启于1603年入教,1604年入京会考,点为翰林庶吉士。徐光启到京之后,更与利玛窦研究西学,翻译著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数学著作《几何原本》前6卷,该书于1607年译完并印刷,这部书对后来中国数学和科学的发展影响巨大。徐光启和利玛窦译出的《几何原本》前6卷,乃是东方的最早译本(不计阿拉伯文本)。现代版《几何

1 / 43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