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知识概述•一、中国古代建筑运用了木构框架结构体系,可分为承重的梁柱结构部分,即所谓的大木作,及仅为分隔空间或装饰目的非承重装修部分,即所谓的小木作。•大木作包括梁、懔、枋、椽、柱等。•小木作包括门、窗、隔扇、屏风及其他非结构部件。概述•二、中国古代木结构大致可分为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三种。•抬梁式:•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主要形式。这种构架的特点是在柱顶或柱网上的水平铺作层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数层叠架的梁,梁逐层缩短,层间垫短柱或木块,最上层梁中间立小柱或三角撑,形成三角形屋架。相邻屋架间,在各层梁的两端和最上层梁中间小柱上架檩,檩间架椽,构成双坡顶房屋的空间骨架。房屋的屋面重量通过椽、檩、梁、柱传到基础(有铺作时,通过它传到柱上)。•穿斗式•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一种形式,这种构架以柱直接承檩,没有梁,原作穿兜架,后简化为“穿逗架”和“穿斗架”。•穿斗式构架的特点是沿房屋的进深方向按檩数立一排柱,每柱上架一檩,檩上布椽,屋面荷载直接由檩传至柱,不用梁。每排柱子靠穿透柱身的穿枋横向贯穿起来,成一榀构架。每两榀构架之间使用斗枋和纤子连接起来,形成一间房间的空间构架。每檩下有一柱落地,是它的初步形式。根据房屋的大小,可使用“三檩三柱一穿”、“五檩五柱二穿”、“十一檩十一柱五穿”等不同构架。随柱子增多,穿的层数也增多。此法发展到较成熟阶段后,鉴于柱子过密影响房屋使用,有时将穿斗架由原来的每根柱落地改为每隔一根落地,将不落地的柱子骑在穿枋上,而这些承柱穿枋的层数也相应增加。穿枋穿出檐柱后变成挑枋,承托挑檐。这时的穿枋也部分地兼有挑梁的作用。概述•三、北宋李诫所著《营造法式》和清工部颁布的《工程做法则例》,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两部建筑学术著作。其中规定了类似于现代建筑模数制(宋代用“材”,清代用“斗口”为标准和构件的定型化。概述四、斗拱(1)在大木作中,斗拱的产生与发展演变是中国建筑史上最为重要和最具特色的。(2)斗拱在我国古代建筑中不仅在结构和装饰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在制定建筑各部分和各种构件的大小尺寸时,都以它做度量的基本单位。(3)它以短木层层出跳,保证短小的拱木仅正心受压(不是受弯),因此发挥了木材的受压特性,并承托了一定距离的出跳重量。而且它也是屋顶梁架与柱子间在结构和外观上的过渡构件,因此,斗拱具有结构和装饰双重作用。(4)早期的斗拱比较大,主要作为结构构件,但到明、清时期,结构功能逐渐减少,变成纤细的装饰构件了。•中国传统木构架体系建筑中独有的构件。用于柱顶、额枋和屋檐或构架间,宋《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通称为斗拱。斗是斗形木垫块,拱是弓形的短木。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拱端之上再安斗,这样逐层纵横交错叠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斗拱最初孤立地置于柱上或挑梁外端,分别起传递梁的荷载于柱身和支承屋檐重量以增加出檐深度的作用。唐宋时,它同梁、枋结合为一体,除上述功能外,还成为保持木构架整体性的结构层的一部分。明清以后,斗拱的结构作用蜕化,成了在柱网和屋顶构架间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构件。概述•五、中国传统的单座建筑殿堂房舍等平面构成一般都以“柱网”的布置方式来表示。•在平行的纵向柱网之间的面积一般称为“间”或“开间”,横向方面,习惯以“步架”来称谓。“步架”是指相邻檩木之间的水平距离。概述•五、檩木的位置和间距都有定制,很少任意增减,因此可用来表达进深的尺度。为了配合使用要求,在结构上出现了增减柱距和减柱造等结构上的变化,从而得到更多更灵活的平面形式。增减柱距称为“移柱造”,“移柱造”在辽、金、元时非常盛行。概述•六、中国传统的建筑群基本上是一组或多组建筑围绕一个中心空间构成,即所谓层层深入的院落空间组合,这种方式延续了几千年。•古代单体建筑中是用“间”作为度量单位,对于建筑群则以“院”来表示,无院不成群。概述•七、中国古建筑的屋顶分为七个类型,即庑(wu)殿、歇山、攒尖、悬山及硬山,按重要性可设重檐。•建筑物等级由高到低分别为:•1、屋顶:重檐庑殿、重檐歇山、重檐攒尖、单檐庑殿、单檐歇山、单檐攒尖、悬山、硬山•2、开间:清代最高为11间、依次为9、7、5、3间。•3、色彩由高到低为:黄、赤、绿、青、蓝、黑、灰,宫殿用金、黄、赤色,民舍只可用黑、灰、白色为墙面及屋顶色调。庑殿式•庑殿式是古建筑屋顶等级最高的形式,一般用于皇宫的正殿或者宗教建筑的正殿,瓦作黄色多为琉璃瓦.庑殿是四坡殿——前后坡,左右山面坡,又叫五脊殿——一条正脊与四条垂脊.建筑形式简单,气势宏伟。重檐庑殿(太和殿)歇山•歇山顶,系前后左右四个坡面,在左右坡面上各有一个垂直面,故而交出九个脊,又称九脊殿或汉殿,曹殿,这种屋顶多用在建筑性质较为重要,体量较大的建筑上。歇山攒尖•攒尖——很常见的形式,一般亭子都用它攒尖就是把所有的脊都攒到一起的意思:依照脊的条数分为四角亭、五角亭、六角亭、圆亭。和庑殿一样,攒尖也分单檐与重檐。四角亭——颐和园谐趣园兰亭重檐四角亭——颐和园知春亭六角亭——颐和园佛香阁小西天重檐八角亭——颐和园画中游圆亭——颐和园一景悬山•悬山就是大家熟悉的的两坡屋顶了。屋面有前后两坡,而且两山屋面悬于山墙或山面屋架之外的建筑,称为悬山(亦称挑山)式建筑。悬山建筑稍间的檩木不是包砌在山墙之内,而是挑出山墙之外,挑出的部分称为“出梢”,这是它区别于硬山的主要之点。•悬山式也叫挑山,从正面看,悬山屋顶比两侧的山墙还要宽,像悬挑出去了一样,故名悬山——悬挑出山墙之意。硬山•硬山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形式。屋面仅有前后两坡,左右两侧山墙与屋面相交,并将檩木梁全部封砌在山墙内的建筑叫硬山建筑。硬山建筑是古建筑中最普通的形式,无论住宅、园林、寺庙中都有大量的这类建筑。硬山住宅•因不同的地域、气候和生活方式,在我国境内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各民族住宅。北方的民居墙厚、屋顶厚、院落宽敞、争取日照。南方屋檐深挑、天井狭小、室内空间高敞。而闽、粤诸省往往强调风向而不强调日照。总之,因地制宜,因材致用是住宅建筑最大的特色。北京四合院•北京四合院是华北地区明清住宅的典型。这种住宅中轴对称,内外有别,尊卑有序,强烈的反映了封建宗法制度。四合院个体房屋的做法比较程式化,屋顶以硬山居多,次要房屋用单坡或平顶,整体比较朴素淡雅。•四合院是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一个庭院,为四合院的基本单元,称为一进四合院,如果围合形成两个院落即为两进四合院,依次类推。由于日照的影响,四面的房子以座北朝南为最好,所以,四合院都一北房为正房,东西两侧次之,为厢房,与北房相对的南房为倒座房。苏州民居•苏州民居是江南民居的代表,房舍纵深为若干进,各进有狭小天井或庭院,多楼房。在大宅中常有平行轴线二、三路,侧路的主要建筑是花厅,为江南特色。•苏州民居的院落以天井庭院式为主,其布局类似四合院,但是比较灵活。每一座深宅大院由数个或数十个院落组合而成,重门叠户、深不可测。整套建筑一般是由数进房屋组成的中轴对称式的狭长院落,依次为门厅、轿厅、过厅、大厅、正房。大厅是宾客汇聚之处,正房多做成“冈”形两层楼房,为家眷的卧房。苏州民居大部分不设厢房,前后房屋间的联系是靠两侧山墙外设置的避弄。闽南客家土楼•闽南散布着许多富有特色的客家土楼住宅。其为聚族而居的集合式住宅。尤其是它独特的夯土技术为人赞叹。土楼有方形、圆形两种,也有方圆结合式。四川住宅•四川住宅是山地民居之典型,其特点是适应地形,灵活多变,采用适应性强的穿斗式构架。窑洞住宅•窑洞住宅是黄土高原普通的住宅类型.它分为靠山窑、地坑窑、锢窑几种。窑洞住宅具有冬暖夏凉的优点。•锢窑如果没有适宜的地方开挖窑洞,也可以在地面之上,仿窑洞的空间形态,用土坯、砖或石等建筑材料,建造独立的窑洞,称为锢窑。宫殿、坛庙、陵墓•一、宫殿•1、我国已知最早的宫殿遗志是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宫殿遗址,是至今发现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宫殿、坛庙、陵墓•2、北京故宫。北京故宫史建于明永乐年间,是至今保存最完好的宫殿,居于北京城之中心。其平面为中轴对称,纵深布局,三朝五门,前朝后寝。中轴对称,纵深布局是古代建筑的普遍特征。因故宫规模巨大,而使庭院空间运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主。“三朝五门”是应周礼之制,在宫城到到太和殿之间要经过五道门(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三朝”则是连接在一座须弥座上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前朝后寝,即前面是对外的朝廷,后面是寝宫。这也是一般宫殿平面功能分区的原则。•北京故宫在建筑形体尺度的对比中,在屋顶的不同等级和台基尺度的变化等手法的运用中,创造了高低错落,起伏开阖的群体空间,从而表达了王权至上的思想。坛庙•所谓坛庙,主要指的就是天坛、社稷坛、太庙,还有其他一些祭祀建筑。帝王亲自参加的最重要的祭祀有三处:天地、社稷、宗庙。•除了帝王的宗庙,各级官吏也设家庙,后通称为祠堂。另外还有一些祭祀建筑,即孔庙。天坛•天坛位于北京市崇文区在永定门内大街路东。原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皇天上帝的场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以后经过不断的改扩建,至清乾隆年间最终建成。天坛分为内、外两坛,北圆南方,象征天圆地方,外坛西侧有一组建筑为神乐署、牺牲所.内坛有三组建筑:内坛西侧有皇帝祭天前夕居住持斋之所--斋宫,西有祭天的祭坛圜丘,北有祈年殿,它们各有自己的附属建筑.•祈年殿平面为圆形,周边12根柱,象征12个月,中心有4根金柱,意为四季.外观为三重檐攒尖顶,处于三层汉白玉须弥座上.使祈年殿高出周围的苍翠林海之上,造就了与天接近的感觉.•祈年殿与圜丘之间由高于地面4m多的砖筑甬道相联.圜丘为三层,底层尺寸、石料件数,均取阳(奇)数,精工细做。为乾隆时期的盛作。•圜丘之北的皇穹宇是乾隆时期的代表作,精美小巧,其周围桓墙磨砖对缝,施工精良,并产生回音效果,俗称回音壁。曲孔庙•孔庙位于曲阜市城内,占地22万平方米,始创于公元前478年,是世界纪念历史文化名人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建筑群,面积22公顷,前后九进院落。也是我国祀孔庙宇中建造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孔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孔子曾被追封为圣文宣王,大成至圣先师等,故庙称圣庙,俗称孔庙。历经几个朝代的扩建,到了清朝,把孔庙建设得更加壮丽,全庙共有殿堂阁庑466间。整个建筑疏密有致,中轴对称,布局严谨,雕梁画栋。为研究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提供了实物参考。庙中主体建筑大成殿,为重檐歇山九间殿,黄琉璃瓦,仅次于最高级,同保和殿规制。大成殿与北京故宫太和殿、泰山岱庙天贶殿并称我国三大宫殿。主体建筑大成殿前为杏坛,是当年孔子讲学处。一、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原始社会(前4000年以前)•奴隶社会(前2100-476年)商代后期遗址:夯土台卵石柱础木柱木构架•秦汉时期古建筑进一步发展,大规模的宫殿木构架走向成熟,出现了完整的廊院,有屋顶、屋身、台基三部分。此时,我国古代建筑的许多主要特征已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9年)佛教广为传播,寺庙、塔和石窟建筑得到很大发展,产生了灿烂的佛教建筑和艺术。•唐代我国古代建筑发展的成熟时期•宋总结了隋唐以来的建筑成就,制定了设计模数和工料定额制度,编著了《营造法式》由政府颁布施行,这是一部当时世界上较为完整的建筑著作。•辽、金、元基本上保持了唐代的传统•明、清我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又一高潮时期中国古代建筑如宫殿、庙宇、住宅等都是由单个建筑物组成的群体,一般以院子为中心,四面布置建筑物,规模较大时,由若干个院子组成。建筑群体有明显的中轴线,中轴线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三、建筑群体的特征中国古建筑的装饰细部大部分都是梁、枋、斗拱、檩、椽经过艺术加工而发挥装饰作用,并综合运用我国工艺美术以及绘画、雕刻、书法等方面的卓越成就。四、建筑装饰及色彩特征彩画——雕梁画栋用于檐下及室内门窗及隔扇罩:分割室内空间,使空间既分又隔天花(即现代建筑中的吊顶或顶棚)藻井(用在最尊贵的建筑中、天花上最尊贵的位置上)色彩的使用在封建社会受等级影响:•宫殿、庙宇中为黄色琉璃瓦顶,朱红色屋身,檐下用蓝、绿色略加以点金,白色花岗岩台基.•住宅为青绿色砖墙、灰瓦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