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作品的结构”是指作者行文思路的外在表现,指作品的整体构思(布局谋篇)、行文线索以及段落间(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与安排。“分析作品结构”是高考散文阅读的必考点,在命题上有整体分析散文的结构、思路与局部分析句段结构作用两种。江苏卷命题一般是着眼于全篇却选择一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段来考查。江苏卷“分析作品结构”命题特点:1、命题切口小。试题一般不需要分析全篇结构,而是选择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或段落来考查。2、命题角度有直接考和综合考两种:直接考,就是直接就某一段(句)在结构上的作用设题;综合考,就是把结构分析与内容、主旨理解及表达特点放在一起考查。3、题型主要是句段作用题。一般情况下,很多地方常将“分析结构,把握思路”结合起来考查。一、整体分析结构思路1.整体构思(布局谋篇),包括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文章在结构上有三种层次关系。第一种是相承,它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第二种是相并,它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通常有并列式、对比式等。第三种是相属,它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2、材料组织的方式有以下几种: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③以什么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3、构思篇章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分析局部句段(开头、中间、结尾)的结构作用1、开头句段的作用:①开篇点题,照应题目;②总领全文;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③为下文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④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起阅读兴趣;⑤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⑥照应结尾2、中间句段的作用:①承上启下或过渡作用;②前后呼应作用,或照应开头,或照应结尾;③转换(折)作用,是全文内容、思路的转换(折);④引起下文的作用。3、结尾句段的作用:①总结全文,点明题旨。②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③升华感情,深化主旨;④呼应开头,结构严谨;另外,注意:(1)插入段的作用:与上下文构成虚实相映、正反对照、层进烘托、总分印证关系;对全文中心起强化、突出作用;在结构上宕开一笔,形成波澜。(2)反复出现的句子的作用:在内容上:有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在结构上:有交代线索、前后呼应等作用。在表达上: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强化或一唱三叹之效。结构作用题答题要点:1.首先要看提问语句的位置,根据位置定作用。2.这类题目一般都会有提示要分内容和结构两面回答,尤其是散文中一些描写性的语句,更要从文句本身的内容和其与上下文的关系两个方面作出解说。3.答题要看赋分。2分的提问可以简略作答,如只答出承上启下即可。4分的提问则回答要更细致全面一些,如可以把承上的内容和启下的内容答出来。4.开头结尾部分的语句的作用较多,答题时不要全部罗列,尤其不要互相冲突,应根据语句具体内容作合理组合。如:已答“总领全文”,就不可再答一条“为下文作铺垫”。《耽在磁器口的光阴》3.说说开头第一段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答:总领下文,引出描写对象——磁器口。4.文章第三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理由。答:①照应前面的“离开重庆已有三年”,并与结尾相呼应,使全文浑然一体。②领起后文对磁器口的介绍。5.说说结尾一段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答:①总结上文,照应开头。②强化了对青春时光的怀念,表达了无法回去的痛惜之情。《中国地图》简述看以“新民谣”作结尾的作用。(1)从内容上看,新民谣把当地人外出打工现象由上文的“我”的亲人扩大到一个地区,进一步说明该现象的普遍,丰富了内容,深化了主题;(2)从结构上看,点明题目,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使“中国地图”这一核心意象得以突出;(3)从表达上看,民谣语言生动活泼,朗朗上口,富于地方特色,使文章表达有变化,颇具乡土情趣。如何规避答句段作用分析题中的“贴标签”问题?一、阅读方面1.细读所给句段,把握其内容、层次、表达特点。如何读所给句段呢:写了什么内容,有怎样的层次,表达上有无特点。开头能“营造氛围”的文字一般是写景文字;能“奠定感情基调”的,开头文字中须有情感词语,且这个词语代表全文的基本感情。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金风换成了北风,秋去冬来了。冬天刚刚冒了个头,落了一场初雪,我满庭斗艳争娇的芳菲,顿然失色,鲜红的老来娇,还有各色的傲霜菊花,一夜全白了头。两棵丁香,叶子簌簌辞柯了,像一声声年华消失的感叹。每到这个季节,十一月上旬,我生上了炉火,一直到明年四月初,将近半年的时光,我进入静多动少的生活。每到安炉子和撤火的时候,我的心里总有感触,季候的变迁,情绪的转换,打下了很鲜明、很深刻的印记。(节选自臧克家《炉火》)第一段,作者写了“秋去冬来”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起铺垫(或引出下文)的作用。写“秋去冬来”,自然引出下文的“炉火”,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写出了作者的感伤情绪,为下文写“炉火”的意蕴预设了空间。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乡村的瓦(节选)冯杰籍贯属于乡村的瓦有一天走进城市,它晕头转向,无所事事,毫无用途。城市里的幻影夜色与镭射霓虹拒绝它。有一片瓦迷路了。它被开往城市里的一辆大卡车用来垫上面的器物,最后被拉向城市,当它完成自己的使命时又被远远地抛弃在公路边。城市人就爱过河拆桥,瓦看看身上“籍贯”一栏,早已被风的手擦模糊了。……当我的灵魂有一天回归大地,就请瓦在上面扣上小小的一方,有你瓦的余温,还有你瓦的纹路。这一方故乡的小房子,泥与水组合的小房子,草气上飘摇的小房子,你罩着我。像谁夜半耳语:“睡吧,孩子。这叫归乡。”文章最后写了“我”与“瓦”对话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现“我”对“瓦”的一往情深,使文章更有亲切感;点明主题,表达“我”灵魂归乡的愿望。《黄土招魂》画线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用简笔勾勒出失去了灵与肉的黄土领域的凋敝景象,与上文内容形成鲜明对照,为下文写自己的复杂情感和沉重思考作了有力的铺垫。《朦胧的敬慕》1.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6分)这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①②段总写作者对死人的不同心理感受。③—⑩段分写:③④⑤段写作者为鲁迅守灵时的所见所感;⑥—⑩段写作者回忆幼时瞻仰孙中山先生是的所见所感及对自己的深远影响。⑾⑿两段总结全文,点明主题,照应标题。2.第①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试作简要分析。(1)自然引起下文对三位死人的回忆;(2)与下文内容形成对比(抑扬),突出了对伟人的敬意。3.第④段描写那个微跛的男孩有什么作用?(1)为下文引出瞻仰孙中山遗体的男孩(作者自己)作铺垫,并与结尾形成照应。(2)与下文瞻仰孙中山遗体的男孩(作者自己)形成虚实映衬,更突出了主旨:朦胧的敬慕。4.文中第⑥~⑩段写回忆孙中山去世时的情景,有什么作用?(1)与鲁迅去世的材料虚实相衬,使主旨得以深化、提升,从而强化了伟人的力量,深化了“朦胧的敬慕”的主旨。(2)使思路得以拓展,行文富有变化。5.“朦胧的敬慕”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本文通过哪几个事例来表现“朦胧的敬慕”?(5分)“朦胧的敬慕”在文中指孩子对伟人模糊的敬慕;文章通过三个事例来表现对伟人模糊的敬慕:①跛脚小孩吊唁鲁迅先生;②“我”瞻仰“民国缔造者”孙中山先生的遗体;③“我”珍藏有关孙中山先生的资料。6、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况。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6分)衬托:用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人格衬托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用作者孩提时代对孙中山先生的敬慕衬托跛脚小孩对鲁迅先生的敬慕。《隐身衣》1.文章开头写作者夫妇“说废话玩儿”,这些“废话”隐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和观点?这些文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隐含了作者希望摆脱羁束的思想和做人要坦白真诚的观点,这些文字让人读来饶有兴味,自然引出下面对所谓“仙家的或凡间的”隐身衣的评说。2.文中引用《儒林外史》中“王太太”和《堂吉诃德》中“桑丘”的例子,有什么用意?将王太太的浮夸造作与桑丘不装斯文、不讲礼数的生活状态进行对比,意在表现“卑微”这种“隐身衣”,可以让人拥有自由的生活,率真的个性,而财富地位却可能让人变得虚伪造作,愚蠢可笑。3.在作者看来,穿上凡间的隐身衣有哪些不便?又有哪些作用?不便是人家视而不见,见而无睹;自己觉得受了轻视或怠慢或侮辱;会遭遇世态炎凉,招人暗笑。作用是不必装模作样,能自由真实地生活,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4.请结合全文,探究“隐身衣”的含义。隐身衣比喻作者自己所推崇、所选择的生活位置和人生态度:甘愿居于卑微,不受人关注,拥有自由的生活和率真的个性,可以冷静地观察事态人情的真相;同时努力向上,不自暴自弃,做出自己的成就。

1 / 2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