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周恩来-感悟伟人精神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走近周恩来感悟伟人精神第一篇章:少年立志,志存高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篇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十年动乱大树擎天第三篇章:高风亮节,精神永存——感悟伟人精神第四篇章:秉效楷模,报效时代——为中华民族的新崛起而努力读书周恩来同志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原籍浙江绍兴,字翔宇。第一篇章:少年立志,志存高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同志从少年时代起就立志救国,“为中华之崛起”而发愤读书。他在中学的一篇作文中写道:“鸦片之役,英人侵我;越南之战,法人欺我;布楚之约,俄人噬我;马关之议,日人凌我;及乎庚子,诸国协力以谋我。瓜分豆剖,蚕食鲸吞,岌岌乎不可终日。”青少年时期的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将读书与救国联系在一起,并笃实躬行,矢志不渝的终生为之奋斗。“鸦片之役,英人侵我;越南之战,法人欺我;布楚之约,俄人噬我;马关之议,日人凌我;及乎庚子,诸国协力以谋我。瓜分豆剖,蚕食鲸吞,岌岌乎不可终日。”少年立志志存高远周恩来14岁时在作文《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中明确提出,读书应以担负并完成“国家将来艰巨之责任”为目的。去日本留学前他挥笔写下“好男儿志在四方”、“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的豪迈赠言。周恩来出生于历史文化名城淮安,其祖祖辈辈都是读书人,外祖父在淮阴曾任知县和代理知府,两家都有家塾教育,养母陈家也是书香门第。周恩来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广泛阅读以满足自己少年的求知欲望。少年好学博览群书周恩来3岁跟养母陈氏识字,5岁后学唐诗宋词,听陈氏讲太平天国、义和团,以及屈原爱国、孟母断机、岳飞破金、文天祥抗元、关天培抗英等故事。在陈氏指导下,他博览了大量的古今诗文和民间文学作品,以及诸多的史书和札记。他6岁时随父母、养母迁居到外祖父家,被安排在万氏家塾读书,万家书房丰富的藏书成了他猎取知识的场所。他9岁时陪伴养母陈氏到宝应,养母家的藏书又成了他获取知识的宝库。他10岁时曾到表舅龚荫荪的家塾寄读,龚家藏书丰富,成为他猎取知识的又一座宝山。少年好学博览群书周恩来在养母陈氏的指导下,几年内读完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和《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春秋》中的一些篇章,以及平时最爱读的《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等书籍,还浏览阅读了康梁和孙中山的一些文章。他回忆说:我读的第一部小说是《西游记》,后来又读了《水浒传》和《红楼梦》。周恩来从读书中汲取营养,增长智慧,为向一切未知的领域不断进取创造了条件。。周恩来诞生后,悲痛和灾难就接连降临在他头上。他出生第二天,外祖父和祖父相继去世,家庭生活逐渐走向贫穷。他刚满4个月就过继给得病的四叔,两个月后四叔离开人世,10岁时生母和养母又相继离去。父亲在武汉做小职员收入微薄,无法养家糊口,伯父在东北谋生,小叔父早逝,三叔父身体瘫痪,周家陷入危机之中。10岁的周恩来带着两个弟弟,用稚嫩的双肩过早地挑起了主持家务的重任。逆境进取奋发有为面对悲惨命运,12岁的周恩来用微薄的力量进行着抗争。他硬着头皮靠典当借债主持家事;把花园改成菜园,还没有锄头高的他辛勤耕耘以补家用。他的处境博得了四伯父的怜悯,决定让周恩来到东北读书。周恩来终于踏上了新的人生旅途。从江淮来到东北,气候和环境给周恩来带来诸多不适应。刚到东北时,为了谋生他曾替人放马、喂马当牧童。为了克服北方气候的不适应,他积极锻炼身体,踢球,打拳,做体操,坚持跑步上学、回家,用冷水擦身。高粱米饭又黑、又硬,吃惯大米的他难以下咽,他坚持吃下去。周恩来淮安口音重,英语发音不准确,他在发音上狠下功夫,让同学帮助纠正发音,还和同宿舍的同学商定,在宿舍内一律用英语对话,讲一句汉语罚一文铜板。他的英文成绩得到明显提高,被选为班上“英文讲演会”干事。为了减轻生活负担,周恩来非常俭朴,吃最便宜的饭菜,穿最简朴的衣服。他通过替人抄写稿件,刻印蜡纸,赚点劳务费用来购买书刊。逆境进取奋发有为到南开中学仅半年,他就赢得了老师们的一致赞誉,成为全校为数不多的免费生,获得班里最高的奖学金。由于家境贫寒、三叔去世、两次高考落榜,他也曾沮丧、消沉和徘徊过,但很快就振作起来。进入南开大学读书,因参加“五四运动”被开除学籍后,毅然旅欧勤工俭学,努力实践着读书救国的宏愿。在旅欧勤工俭学期间,他阅读了大量儒家和西学书籍,研究对比了中西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提出发展我国科学技术,赶超世界先进的主张。逆境进取奋发有为北伐长征上下求索(1922年--1935年)周恩来同志投身到如火如荼的大革命浪潮中。在广东,他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和中共广东区委军事部长,是我们党内最早认识武装斗争重要性和最早从事军事工作的领导人之一。他建立的政治工作制度,对保证两次东征和北伐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后,周恩来同志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临时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领导发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党的六大后的近两年时间内,周恩来同志实际上成为党中央工作的主要主持者。他在极端险恶的情况下机智勇敢地保卫了党的中央机关,保护了党的大批领导骨干。他为发展党在白区的秘密工作,为联系和指导各地的武装斗争,扩大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一九三一年底,周恩来同志由上海到达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担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红一方面军总政委、中国工农红军总政委、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他和朱德同志共同指挥了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创造了大兵团伏击歼灭战的成功经验。中央红军长征,中国革命再度处于危急关头。为扭转这种危急的局面,周恩来同志和其他同志一道,支持召开遵义会议,支持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张。从此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中国革命开始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历史性转折。民族危亡挺身而出(1937年--1945年)在日本全面侵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周恩来走出陕北窑洞,在西安、在武汉、在重庆纵横捭阖,在一张张诡异莫测的谈判桌前他为民族大义而据理力争,在每一个需要大智慧与大勇气的地方他为了中国的前途不懈努力。从延安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周恩来同志作为毛泽东同志的主要助手,一直工作在中国民族解放和人民解放战争的指挥中心。在西安事变中,他根据党中央的方针,运筹帷幄,多方斡旋,促使其和平解决,迫使蒋介石最终同意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从而实现了全民族抗战。抗战期间,他参与指导八路军、新四军出师敌后和平型关战役、台儿庄战役的筹划。他代表我们党长期在国民党统治区工作,广泛团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取得他们的信任和合作,同国民党顽固派的倒行逆施进行了有勇有谋的斗争。解放民生民主建国(1946年--1949年)在赶走了日本人的土地上,和平并没有立刻到来。抗战胜利后,为了制止内战,他率领我党代表团同国民党当局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谈判斗争。人民解放战争中,周恩来同志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在陕北,他同毛泽东、任弼时同志率领中央机关以大无畏的气概与敌人周旋,指挥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在西柏坡,他协助毛泽东同志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部署与指挥了改变中国历史命运的战略大决战。北平和平解放后,他筹备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起草《共同纲领》,全力以赴地投身新中国的筹建工作。日理万机纵横寰宇(1950年--196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同志担任共和国政府总理长达二十六年。他既是国家建设总体蓝图的重要设计者,又是将它付诸实施的卓越组织者和管理者。周恩来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全面组织和实施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兢兢业业,殚精竭虑,在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统战、科技、文化、教育、新闻、卫生、体育等各领域倾注了大量心血,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周恩来同志总理国务,组织领导国家的经济建设,是他工作的首要课题。开国之初,他和陈云同志负责领导繁重的经济恢复工作,扭转了国民党政府遗留下来的财政经济崩溃的局面。“大跃进”之后,我国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周恩来同志和刘少奇、陈云、邓小平同志,坚决贯彻党中央、毛主席确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进行了大量艰苦的工作,使经济形势实现好转。在“文化大革命”那样混乱和艰难的环境中,周恩来同志和李先念等同志一起,坚持排除干扰,始终没有放松经济工作。到六十年代后他组织领导“两弹一星”大规模科技攻坚取得重大突破,极大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文化大革命”中周总理的处境也非常困难。但他却顾全大局,任劳任怨,在当时极端复杂的特殊条件下,忍辱负重,抱病工作,苦撑危局。一九七○年至一九七一年,他协助毛泽东挫败了林彪反革命集团妄图夺取最高权力的阴谋。“九·一三”事件后,他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使各方面的工作有了转机,并促成了邓小平同志的复出。这不仅深深地影响了当时中国的政局,而且为未来中国的健康发展准备了条件。第二篇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十年动乱大树擎天七十年代初,他协助毛泽东同志打开中美关系的大门,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为今天我国外交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76年1月8日,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终因长期操劳过度、积劳成疾,因病逝世。群山肃立、江河挥泪,举国哀痛!时光如沙,记忆似水,无论我们抓紧还是放弃,它们总会从我们的指缝间悄然而逝,然而有一天蓦然回首,遥望那些已被洗尽铅华的岁月时,我们却会发现,刀光剑影虽已暗淡,鼓角争鸣也会远去,但总会有一些人,他们构成了人类精神的星空,照亮着我们前进的方向。沧海横流,他于枪林弹雨中展现出大将之姿;和平钟声,他在经纶治世时闪烁着伟人风采;一百年,如白驹过隙,但他的精神,他的人格,他的爱国拳拳之心,依然影响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热血青年为理想,为人生,为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周恩来——让每一位喊出他名字的人,感到骄傲,感到自豪!第三篇章:高风亮节,精神永存——感悟伟人精神1898年3月5日,在淮安的一个平凡的家庭诞生了一个平凡的孩子,象所有初生婴儿,他的第一声啼哭并不悦耳,并不动听,甚至还有一些吵闹,但谁能预测几十年后这个人却凝聚了中华民族精神,创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奠基了中国外交原则,在1966年的文革中力挽狂澜、苦撑危局,而成为了民族危急之时的中流砥柱!他过继给叔父时不满一周岁;家庭败落时不满九周岁;两个母亲相继过世时不满十周岁;......这颗尚还稚嫩的心灵经历了人生的种种磨难,却并没有因此消沉,因此颓废,而是逐渐坚强,逐渐刚毅,逐渐产生了建立一个崭新的社会的激情。第三篇章:高风亮节,精神永存——感悟伟人精神1910年春天,日本吞并朝鲜,虎视眈眈,直逼中国边境,年幼的周恩来随三堂伯到达奉天,面对满目疮痍,想到日俄战争却在中国的土地上进行,愤怒的周恩来挥泪写下“忆甲辰年兮神往,想日俄战兮心酸”。这一年,周恩来12岁!七年后,带着一颗富民强国梦,周恩来东渡日本留学,面对滔滔江水,滚滚东去,想到要向一个侵略自己国家的民族寻找强国梦,周恩来在日记中写到:“大歌唱罢调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蹈覆海亦英雄。”1917年——1928年的中国风云变幻,动荡不安,内乱外辱,战争绵延,曾经如虎如龙的中华民族仿佛是虎睡了,龙潜了,全国上下,死气沉沉,任凭饿殍满野,政府的懦弱,帝国的无耻激起了一批批知识分子的愤怒,一场声势浩大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爆发了,远在日本的周恩来得知消息后,毅然返回祖国。投入这场对帝对封的战争中,并逐渐成熟。第三篇章:高风亮节,精神永存——感悟伟人精神忆甲辰年兮神往,想日俄战兮心酸.大歌唱罢调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蹈覆海亦英雄!上下五千年,也只是弹指一挥间,七八个春秋转瞬过去。1927年的8月1日,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这一天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爆发。美国作家肖姆在《传记》中写到:“此时的周恩来权利到达顶峰,跟随他的有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骁勇战将,他完全有资本划地为王,成为中国第一大军阀”。可以说,他正站在天使与魔鬼之间,要么武装起义,将中国带进光明,要么自封为王,将中国推入黑暗。但周恩来却毅然领导着中国这支拥有着最精英的部队打响了南昌起义的枪声。无论胜利与否,我们都能感受到的是1927

1 / 4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