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基础课件JC整理-第七章 病机-基本病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节基本病机【目的要求】1.掌握邪正盛衰病机的概念及其与虚实变化和疾病转归的关系。2.熟悉阴阳偏胜、偏衰与疾病寒热变化的基本病机。3.熟悉精气血津液失常所产生的各种基本病机的含义与机理。4.了解“内生五邪”的概念及所产生的具体病机。病机的概念与重要性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病机”二字,前人释为“病之机要”、“病之机括”,含有疾病之关键的意思。由于病机是用中医理论分析疾病现象,从而得出的对疾病内在、本质、规律性的认识,是防治疾病的依据,所以受到历代医家的极大重视。基本病机,是指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所产生的基本病理反应,是疾病发生后病变本质变化的一般规律,也是其他各种病机的基础。基本病机主要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津液失常,以及“内生五邪”等。一、邪正盛衰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致病邪气与机体抗病能力之间相互斗争所发生的盛衰变化。任何疾病的发展演变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也就是邪正斗争及其盛衰变化的过程。邪正斗争的消长盛衰,不仅关系到疾病的发展与转归,同时还决定着疾病的虚实病理变化。(一)邪正盛衰与病邪出入1.表邪入里指外邪侵犯人体肌表之后,病邪由表传里,影响脏腑气血的病理演变过程。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感邪较重,或邪气的致病性较强。机体正气较虚,抗邪无力。2.里邪出表指病邪原本在脏腑较深的层次,由于邪正斗争,病邪由里透达于表的病理过程。大都是由于正气渐复,抗邪有力(二)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1.虚实病机•实性病机,主要是指邪气亢盛,正气未衰,以邪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类病理变化。•正邪激烈相争,病理反应强烈,并表现一系列以亢奋、有余、不通为特征的实性病变。如壮热,狂躁,声高气粗,腹痛拒按,痰涎壅盛,二便不通等•实性病机多见于外感病的初期和中期,或由于痰、食、水、饮、瘀血等滞留于体内所引起的疾病。•虚性病机,主要是指正气不足,邪不太盛,以正气亏虚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类病理变化。•邪正相争无力,难以出现剧烈的病理反应,从而表现出一系列以衰退、虚弱、不固等为主要特征的虚性病变。如神疲乏力,动则气喘,自汗出,畏寒肢冷,面容憔悴、身体消瘦等。•虚性病机多见于疾病后期,以及多种慢性疾病的病理过程之中。2.虚实变化邪正的消长盛衰,不仅可以产生比较单纯的虚或实的病理变化,而且在某些病程较长、病情复杂的疾病中,还会出现虚实之间的多种变化,主要有虚实夹杂、虚实转化及虚实真假。凡邪气过盛而损及正气,或正气本虚而致实邪内生或复感邪气者,可致“虚实夹杂”性病变。•实中夹虚:以邪实为主,兼有正气不足。实热伤津,出现高热,烦渴,尿少,齿舌干燥•虚中夹实:以正虚为主,兼有痰饮、水湿、瘀血、宿食等实邪停留,或复感邪气。脾阳虚衰,水湿内生,而见食少神疲,四肢不温,腹胀水肿虚实夹杂性病变,由于病邪所在的部位、层次不同,正气亏损的程度各异,可以表现为表虚里实、表实里虚、上实下虚、上虚下实等。•由实转虚:先有实邪为病,继而耗伤正气,邪气虽去而正气大伤,病变可转化为以正虚为主的虚性病理。湿邪伤人,耗伤脾胃阳气运化无力,清气不升脾不统血•因虚致实:先有正气不足,因推动、气化无力,而后内生痰饮、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积聚于体内,则可转化为以邪实为主的实性病理。心阳不足,运血无力,血行迟滞心脉痹阻腹泻眩晕不思饮食便血心痛剧烈胸前憋闷在特殊情况下,可出现病变的本质和现象不相一致的情况。•真实假虚:本质为实性病变,由于邪气深结不散,气血郁积于内,经络阻滞,气血不能通达于外,而出现四肢逆冷,面色不华等似虚非虚的假象。•真虚假实:本为虚性病变,由于正气虚弱,推动无力,机能活动失于鼓动而出现腹胀、喘满等等似实非实的假象。(三)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邪正双方在其相互斗争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消长盛衰变化,对疾病的转归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正胜邪退2.邪胜正衰3.正虚邪恋4.邪去正虚1.正胜邪退正气充盛,抗邪有力,驱除病邪;或及时正确治疗,正气渐复,疾病痊愈。风寒感冒,病邪在表,正气能抗邪外出,若及时予以解表宣肺的治疗,则病邪驱除,正气修复即告痊愈。2.邪胜正衰正气衰弱,抗邪无力;或由于邪气过于强盛,严重损伤正气,病情恶化。若进一步发展,正气大衰,邪气独盛,阴阳离决,则死亡。外感热病过程中,“亡阴“、“亡阳”的病理改变。3.正虚邪恋疾病后期,正气已虚,邪气未尽,正气一时无力驱邪,邪气留恋不去,病势缠绵的一种转归。这种转归常常是许多疾病由急性转为慢性,日久不愈,反复发作,或留下某些后遗症的主要原因之一。外邪犯肺,正气素虚,或治疗不彻底,发展成为慢性咳喘病。4.邪去正虚多见于急、重病的后期。–邪气亢盛,正气受到较重的损伤–治疗措施过于峻猛,如大汗、大下等,邪气虽被驱除,但正气亦已大伤–素体虚弱,大病之后正气虚弱更甚二、阴阳失调阴阳失调,即阴阳消长失却平衡协调的一种病理状态。是指在疾病过程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及邪正之间的斗争,导致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状态遭到破坏,表现以寒、热为主要特征的病理变化。(一)阴阳偏胜(二)阴阳偏衰(三)阴阳互损(四)阴阳格拒(五)阴阳亡失(一)阴阳偏胜阴阳偏胜,指阴邪或阳邪过于亢盛的病理状态,属于“邪气盛则实”的实性病理。阳偏胜,即是阳盛,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表现的一种以阳气偏盛,机能亢奋,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病机特点: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性病理变化。形成阳偏胜的原因:(1)感受阳热邪气,或虽外感阴邪,但从阳化热(2)由于情志内伤,五志过极而化火(3)因痰湿、瘀血、食积等郁久化热1.阳偏胜“阳胜则热”——壮热,面赤,烦躁,口渴,脉数“阳胜则阴病”——口舌干燥,小便短少,大便燥结“重阳必阴”(热极生寒)即是指由阳转阴,乃阳气亢盛至极,病变性质由阳(热)转化为阴(寒)。如某些热性病,初起见高热,口渴等一派邪热亢盛的表现,由于热毒过盛,可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冷汗淋漓等阴寒性的危重征象。2.阴偏胜阴偏胜,即是阴盛,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表现的一种以阴气偏盛,机能障碍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阴寒性病理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病机特点:阴盛而阳未虚的实寒性病理变化。形成阴偏胜的原因:感受阴寒邪气,或是过食生冷之物,或是阴寒性病理产物积聚,寒阻阳气,从而导致阳不制阴,阴寒内盛。“阴胜则寒”——形寒肢冷,水肿,身体踡缩“阴胜则阳病”——面色苍白、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重阴必阳”(寒极生热),即是指由阴转阳,乃阴寒邪气亢盛至极,病变性质由阴(寒)转阳(热)。如外感寒邪致病,初起见恶寒、无汗、口不渴、头身痛等一派寒冷表现。如因素体阳盛,或治疗失误,或寒邪郁滞日久等,都可从阳化热,转化为以高热,口渴,尿少色黄等为特征的阳热亢盛病变。(二)阴阳偏衰阴阳偏衰,是指阴或阳过于虚衰的状态,属于“精气夺则虚”的虚性病理。1.阳偏衰•阳偏衰,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阳气虚损,机能活动减退或衰弱,温煦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病机特点: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性病理变化。•形成阳偏衰的原因:1)久病耗伤阳气2)先天禀赋不足3)后天失于调养4)饮食劳倦损伤“阳虚则阴盛”、“阳虚则寒”——畏寒喜暖,四肢不温,血液凝滞,水液停蓄,精神不振,喜静踡卧阳气不足,以心脾肾三脏较为多见,尤其是肾。所以肾阳虚衰在阳偏衰的病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阳虚则寒——以阳虚为主的虚寒阴胜则寒——以阴胜为主的实寒2.阴偏衰•阴偏衰,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精、血、津液等物质亏损,阴不制阳,导致阳气相对偏旺,机能活动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病机特点:阴液不足,宁静、滋养作用减退,阴不制阳,阳气相对有余的虚热性病理变化。•形成阴偏衰的原因:1)外感阳热病邪,邪退阴伤,阴液亏损2)五志过极,化火伤阴3)久病耗伤阴液4)津血流失过多5)过食燥热之品,日久伤阴•“阴虚则阳亢”、“阴虚则热”——低热,五心烦热或骨蒸劳热,口燥咽干,尿短少,大便燥结,心烦、失眠阴液不足,以肺肝肾三脏为多见,其中尤其是肾,所以肾阴不足在阴偏衰的病机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阴虚则热——以阴虚为主的虚热阳胜则热——以阳胜为主的实热(三)阴阳互损阴阳互损,是指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影响到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1.阴损及阳,是指由于阴液亏损,致使阳气的生化不足,或者阳气无所依附而耗散,形成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变。肝肾阴虚,水不涵木,阴虚阳亢,无阴则阳无以生——耗损肝肾阳气——阴阳两虚2.阳损及阴,是指由于阳气亏损,致使阴液的生成减少,或阳不摄阴而阴液流失等,形成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变。阳气不足,气化失职,津液代谢障碍(水肿),无阳则阴无以化或通阳利水过久——阴液亏耗——阴阳两虚(四)阴阳格拒阴阳格拒,是阴阳失调病机中比较特殊的病理变化。主要是由于某些原因引起阴或阳偏盛至极而壅盛阻遏于内,格拒另一方于外;亦可由于一方极度虚弱而导致另一方相对偏盛,双方盛衰悬殊,盛者盘踞于内,将衰弱的一方排斥于外,迫使阴阳之间不相交通维系,从而导致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1.阴盛格阳阴盛格阳,主要是由于阴寒邪气过盛,壅阻于内,排斥阳气于外,使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交通,相互格拒,出现内真寒、外假热的病理状态。临床上还有一种称为“戴阳”的病变,是指下元真阳极度虚弱,阳不制阴,偏盛之阴盘踞于内,逼迫衰极之阳浮越于上,阴阳不相维系的一种下真寒、上假热的病变,亦属于阴盛格阳。究其病理本质,则是程度极为严重的虚寒性病变。可见面颊泛红,口燥咽干等假热表现。2.阳盛格阴阳盛格阴,主要是由于阳热邪气过盛,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闭郁于内而不能透达于外,使阴阳之气不相交通,互相格拒,出现内真热、外假寒的病理状态。(五)阴阳亡失主要是指机体的阴液或阳气突然大量亡失,功能活动严重衰竭的病理状态。1.亡阳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阳气突然亡脱,而致全身机能活动严重衰竭的病理状态。成因:1)邪气过盛,正不敌邪,阳气突然脱失2)素体阳虚,正气不足,因过劳,消耗阳气过多3)过用汗、吐、下法,致阳随阴泄,阳气外脱4)慢性消耗性疾病,长期大量耗散阳气表现: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神衰惫,大汗淋漓,脉微欲绝2.亡阴•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阴液突然丢失或大量消耗,而致全身机能活动严重衰竭的病理状态。•成因:1)热邪炽盛,或邪热久留,大量煎灼阴液2)大吐、大汗、大泻等,直接消耗大量阴液3)久病,长期损伤阴液•表现:烦躁不安,气喘口渴,手足虽温但大汗欲脱亡阴和亡阳的关系亡阴和亡阳,在病机和临床征象等方面,虽然有所不同,但由于机体的阴和阳存在着互根互用的关系,阴亡,则阳无所依附而散越;阳亡,则阴无以化生而耗竭。故亡阴可以迅速导致亡阳,亡阳也可继而出现亡阴,最终导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生命活动终止而死亡。三、精气血津液失常指在疾病过程中,由于邪正斗争的盛衰,或脏腑功能的失调,导致精、气、血、津液的不足、运行失常,以及关系失调的病理变化。1.精亏精,主要指肾精原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脾胃虚弱,水谷不充,或房劳过度,耗损肾精。久病虚弱,脏气不足,累及于肾,致肾精不足。表现:小儿生长发育异常,成年人体弱多病,抗病能力低下,早衰,女子不孕,男子精少不育,眩晕,耳鸣,精神萎顿,足膝痠软,健忘等(一)精的失常2.精瘀指男子精滞精道,排精障碍而言。原因:房室不节,或惊恐伤肾,或忧郁气滞,或瘀血、败精阻滞或外伤等可致肾气亏损,或肝气不畅,疏泄不利,或邪阻精道,排泄不畅。表现:排精不畅,可伴精道疼痛,睾丸胀痛,小腹坠胀等。1.气不足(气虚)2.气机失调(二)气的失常1.气不足(气虚)指在疾病过程中,气的生化不足或耗散太过而致气的亏损,从而使脏腑组织功能活动减退,抗病能力下降的病理变化。原因:•先天禀赋不足,元气衰少•后天失养,生化不足•脾、肺、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以致气的生成减少•久病劳损,耗气过多表现:精神疲乏,全身乏力,自汗出,易于感冒。气不足病变,可出现在任何脏腑组织,病理表现也各有区别。气不足的进一步发展,还可导致精、血、津液的生成不足,运行迟缓,或失于固摄而流失等。2.气机失调指在疾病过程中,由于致病邪气的干扰,或脏腑功能失调

1 / 8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