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鼓浪屿空间认知及空间优化对策研究――基于游客行为分析的实证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鼓浪屿空间认知及空间优化对策研究——基于游客行为分析的实证研究吴框框,吕颖摘要:鼓浪屿是著名的旅游目的地,每年吸引着大量的中外游客前来游览度假。由于鼓浪屿上建筑空间多样,道路走向复杂,“迷路”、“迷失”成为鼓浪屿游览的一大特征。随着旅游量的增多,而其游览系统和空间也迫切需要优化。本文提出空间的三个维度,即地图空间、行为空间、认知空间,以及人对空间认知的三个偏差,即行为偏差、理解偏差和感知偏差。并以鼓浪屿为研究对象,设计实验,利用GPS设备获得实验对象在鼓浪屿主要景点间行走的轨迹,通过问卷调查手段获得游客对鼓浪屿的空间认知地图,结合实际最优路线,从实证角度分析游客对鼓浪屿空间认知的三个偏差。进而从人的感知视角和客观行为分析鼓浪屿空间的主要特征和复杂度。其结果表明,鼓浪屿部分区域存在游客空间认知困难的现象,不仅由于鼓浪屿道路本身的错综复杂,更在于缺乏有效的空间指示和完善的旅游服务支持。文章进一步针对鼓浪屿游览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关键词:鼓浪屿,实证研究,行为分析,空间认知,空间优化1.研究背景1.1.鼓浪屿简介鼓浪屿位于厦门岛西南方,全岛面积1.9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2万人。鼓浪屿气候宜人,环境优美,绿化率高,素有“海上花园”的美称,历史上鼓浪屿曾作为13国公共租界,经历了历史沧桑变化,岛上中外风格各异的建筑物被完好地汇集、保留,获得“万国建筑博览”之美称,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1.2.鼓浪屿旅游热度上升自2007年鼓浪屿获批设立国家5A级风景区以来,鼓浪屿的游客数量逐年增长(图1)。高峰期日均登岛游客甚至一度超过6万人,在岛人数甚至达到10万人①,突破鼓浪屿全岛6.5万人的适宜承载量,可见鼓浪屿近几年的旅游热度。②图1:2007年-2015年鼓浪屿上岛人次数量(单位:万人次,作者自绘)(数据来源:鼓浪屿门户网站统计数据)1.3.不容忽视的“迷失鼓浪屿”现象鼓浪屿全岛建筑空间多样,道路走向复杂,全岛命名的道路共有32条,加上其巷道遍布,游客在鼓浪屿中迷路的可能性非常高。提及鼓浪屿,往往和“迷失”联系在一起。使用百度搜索引擎在互联网上搜索“鼓浪屿+旅游”关键词得到421万个结果,而搜索“鼓浪屿+迷路”、“鼓浪屿+迷失”共获得了250万个结果。“迷失鼓浪屿”已经成为鼓浪屿的一大特征。图2:鼓浪屿的路网肌理(图片来源:百度地图,经作者处理)本文试图从游客的空间行为来分析鼓浪屿空间的被认知能力,并通过实验获得相关的信息,帮助解释鼓浪屿上主要活动区域的空间复杂度,对鼓浪屿的空间认知优化和旅游引导系统的完善提出一定的建议。2.概念辨析2.1.空间的三个维度2.1.1.物质空间物质空间是指由物质实体所组成的空间。就城市而言,物质空间由建筑、街道、公园、广场、公共空间、构筑物等组成。物质空间最显著的模型是地图,它利用符号表达,文字标记,数据标注,方向指引等方式,进行符号化,精确、定量地反映客观物质空间,是空间信息的重要载体。2.1.2.行为空间行为空间是人在物质空间中发生的实际活动和行为轨迹。人在物质空间中完成其社会活动,包括必要性活动,如上学、工作、购物等维持日常生活和需要的活动;自发性无意识活动,如散步、游憩、逛街等娱乐消遣活动;以及社会性活动,如访问、社交、出游等。不同的人在同一区域中可以产生不同的行为空间。扬·盖尔(JanGehl)在他的著作《交往与空间》中着重提出从人的视角出发,分析其行为活动对物质空间产生的要求,进而研究和评价城市或居住区的公共空间质量。人的行为空间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空间的可识别性和可达性。人的行为空间往往是步行活动,或是借助某些交通工具等产生在空间中的具体活动。借助GPS等工具进行记录,其行为空间活动路线可在地图或空间模型上进行图面的可视化表达(图3)。图3:利用GPS记录游客在鼓浪屿上的实际活动路线图反映其行为空间2.1.3.认知空间认知空间是人在某一空间停留,或经过某一空间后,或依靠地图、模型等工具的帮助,建立起对该空间某些主要可识别要素的感知认识,构成了对空间主要特征的抽象简化认识,从另一方面也能反应空间可被人所感知的要素和特征。绘制空间认知地图是人对认知空间的可视化表达。而关于空间的要素,凯文·林奇(KevinLynch)在他的著作《城市意象》(Cityimage)中提出城市空间的五要素,即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可作为人认知城市空间的主要内容(图4)。图4:人对城市空间的要素认知(图片整理自凯文·林奇《城市意象》,华夏出版社2001)图5:本文提出的空间的三个维度2.2.人对空间认知的三个偏差2.2.1.基于物质空间和行为空间差异的行为偏差物质空间和行为空间的差异即为行为偏差。在物质空间的行为活动中,人对物质空间的解读提炼为指导自己行为活动的有效信息,进而指导在空间中行为路径的选择。但在有目的的行为过程中,由于空间的单一或复杂特征等,造成了人对其行为路线的不断矫正和重新选择。例如在城市中某一区域给定AB两点,以最快速度由A点到达B点多是主要目的(如通勤等),因此从物质空间角度AB间存在一条最优路线(有可能是最短路线),而基于自主交通方式行为(如自驾、骑行、步行)的人在实际行为路径可能会与最优路线出现偏差,不同的离散程度则反映游客的行为偏差。行为偏差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物质空间的复杂程度。2.2.2.基于物质空间和认知空间差异的理解偏差物质空间和认知空间的差异即为理解偏差。人在物质空间中活动,获得对物质空间直观的了解,并根据个人的理解程度不同,提炼出个人的空间认知,例如对于空间方位、通道、节点、地标、道路走向、公共活动空间、、山水环境等要素的感知。这种空间认知或者反映出物质空间的某种主要特点,或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感受,多数情况下缺乏空间尺度感或是较为准确方位感。上文提到地图能够真实地反映出物质空间的特征和其中主要要素的构成和分布,而认知空间的则多以认知地图等方式进行可视化表达。对比物质空间(地图)和认知空间可以了解空间的可识别性、某一人群对空间的理解偏差以及不同人群对同一空间的不同理解程度。2.2.3.基于认知空间和行为空间差异的感知偏差认知空间和行为空间的差异即为感知偏差。认知空间是人对空间的主观认识,而行为空间是人在空间中的客观活动。认知空间能够帮助指导人在物质空间中的行为,在某些情况下认知空间和行为空间是相一致的,但由于个人对空间的感知差异,某些情况下人的行为空间往往会和认知空间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研究中称之为感知偏差。感知偏差主要反映的是人对空间感知深入程度的不同,综合反映人对空间的认知能力。3.实证研究:基于三个维度的鼓浪屿游客空间认知分析3.1.实验介绍3.1.1.实验目的和内容前来鼓浪屿的游客主要游玩时间为1-3天,部分游客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希望游玩更多的景点,或是需要快速到达某一地点(如码头、音乐厅等)。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在于根据实验获得的结果,分析识别鼓浪屿的复杂区域,指出目前游览系统存在的问题,重点对鼓浪屿局部空间的优化提出解决策略。实验通过在鼓浪屿上给定相应的OD地点,由一定数量游客(实验者)进行实地行走,要求其快速到达目的地为准③。实验全程通过GPS记录设备记录其实际行走路线,并在实验结束后,由其回忆和绘制其行走路线,填写相应的问卷。基于此实验,本研究能过获得三方面的数据,一是鼓浪屿的地图,即为物质空间;二是游客在鼓浪屿上的实际行走路线,即为行为空间;三是游客对实际行走路线的回忆路线,以及对鼓浪屿的认知地图,即为认知空间。基于此三个维度并结合问卷调查,分析游客对鼓浪屿认知能力,以及研究个体对空间认知能力的偏差,并提出鼓浪屿空间优化的改进建议。3.1.2.实验OD点的选取实验OD点的选取主要基于当前鼓浪屿岛上游客活动的空间分布热度(图6)。通过使用百度景区热力图,连续捕捉鼓浪屿景区同一天不同时段的热力图,可以看出鼓浪屿上游客主要活动的区域为“三丘田码头—龙头路商圈—三一堂”,“海天堂构—菽庄花园”,“内厝澳商圈—内厝澳码头”等区域。图6:通过百度热力图获得的单日8时-19时鼓浪屿景区热度信息基于上述分析,为保证实验选择的路线具有代表性,本次实验选取了五处地点作为实验的OD地点,分别编号为A-三丘田码头、B-海天堂构、C-菽庄花园、D-三一堂、E-内厝澳码头,如图7所示。图7:本次实验选取的鼓浪屿五处OD地点3.1.3.实验过程实验者为20名男生20名女生,共40人。以男女两人一队搭配,共选取20队实验者,每队实验者在到达鼓浪屿后,随机分为5组,到达鼓浪屿上A/B/C/D/E五处指定地点,然后根据分组确定其在实验中的行走方向,每个出发点各有两组实验者分别进行顺时针、逆时针双向行走,使用最少的时间依次走完岛上五处选定地点,则该队完成实验。④同时在实验前后,两次对实验者发放相应的问卷,通过问卷了解其实验前对自身空间认知能力的评价和对鼓浪屿的了解,以及实验结束后的反馈和评价,并且在实验结束后请实验者绘制其行走的回忆路线。3.2.实验结果分析3.2.1.实验结果本次参与实验者为2对共40人,完成全程实验的为19对,获得有效GPS数据18组(图8-9)。实验前共发放问卷40份,回收有效问卷37份,主要了解游客对鼓浪屿的熟悉和了解情况。实验后共发放问卷38份,回收有效问卷36份,主要获得游客对本次定向行走活动中对路线选择、步行体验、空间认知和建议等方面的信息。使用的GPS编号-1使用的GPS编号-2使用的GPS编号-3使用的GPS编号-5使用的GPS编号-6使用的GPS编号-7使用的GPS编号-9使用的GPS编号-10使用的GPS编号-12使用的GPS编号-22使用的GPS编号-24使用的GPS编号-27使用的GPS编号-30使用的GPS编号-34使用的GPS编号-36使用的GPS编号-37使用的GPS编号-41使用的GPS编号-46图8:实验获得的GPS轨迹图9:所有GPS轨迹叠加图3.2.2.部分问卷结果从实验前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到过鼓浪屿1-2次的实验者占了半数,并且有24%的实验者到访过鼓浪屿5次以上(图10)。而在参加实验前对自身方向识别能力的判断中(图11),有19%的游客表示自己“方向感”比较差,51%的游客表示“方向感”一般,19%的游客认为自己很少迷路,11%的游客认为自己“方向感”极佳,“从没有迷过路”。总体来说本次游客对自身的空间认知能力评价的比例具有代表性。图10:游客到过鼓浪屿的次数图11:游客的方向感情况在本次实验活动结束后,对实验对象再次进行一次问卷调查以获得其在活动中的信息和意见反馈。根据问卷信息可以发现,45%的游客表示在行走中没有迷路,39%的游客表示行走期间迷路1-3次,有16%的游客表示迷路3次以上(图12)。由此可看出游客自身认为对鼓浪屿的空间认知尚存在一定的难度。而游客在鼓浪屿上行走使用的导航方式中,使用手机导航和借助鼓浪屿上的标识指示导航是主要的导航方式(图13),游客选择导航方式的比例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一般上岛旅游者在鼓浪屿上游览时普遍所选用导航方式的优先级和比例。同时,本次实验中实验者以男女一队结伴行走,从活动反馈的信息来看,对于活动路线和方向的选择,64%是由男男性游客主导,由女性主导的情况只占了5%(图14)。这也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来鼓浪屿的男女同行游客中,对于路线的决策主要由男性占主导。图12:游客认为的迷路次数图13:游客使用的导航方式图14:寻路决策的主导者图15:游客认为在鼓浪屿迷路的主要原因图16:游客对迷路的体验从问卷的结果来看(图15),岛上道路过于复杂造成了游客对其空间识别产生一定的困难。除此之外,标识指示缺乏,道路不够通畅,手机定位不准等问题也成为游客在鼓浪屿上“迷路”的原因。而对于“迷路”的体验主要为两种意见(图16),一是认为“迷路”的体验比较新奇有趣,增加旅游体验;二是“迷路”虽然对自己造成了一定的不方便的,但仍可以适当接受的。这两类反馈占了全部反馈的92%。但同时也有部分游客表示“迷路”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便。4.游客对鼓浪屿空间认知能力研究本文通过物质空间的分析、实验GPS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