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熟悉《论语》相关语句中出现的文言现象2.了解孔子眼中“义”的内涵1.找出下列通假字,并进行解释①富而可求也②若臧武仲之知③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而,通“如”,如果“要”通“约”,贫困“知”通“智”,智慧2.解释下列加横线字①饭疏食饮水②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③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饭:名词用作动词,吃饭处:安居,此处可理解为“接受”比:并列、紧靠2.解释下列加横线字④子路问成人⑤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⑥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⑦君子去仁,恶乎成名?成人:完美无缺的人虽:即使信:真实的恶:疑问代词,哪里,何3.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①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②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③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④以告者过也判断句主谓倒装句,状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省略句注:状语后置句也叫介宾结构后置句或介词结构后置句一说“义”,从古到今,一般人理解的就是讲哥们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三国时期的关云长,因为千里走单骑,舍弃曹操给予的荣华富贵,护送嫂夫人而过五关斩六将,投奔当时落魄的结拜兄弟刘备,所以被后世当作义的化身。那么义的含义,就是讲义气吗?荆柯刺秦王,他为报答燕国太子丹的知遇之恩,不顾个人安危前去刺杀秦王赢政,这也是义!水浒好汉鲁智深,为救弱女子,三拳打死无赖镇关西,这也是义!作为儒学的创始人,孔子在《论语》里面多次提到了义,他是怎样看这个义的呢?从《论语》里面提到的有关义的词语来看,它的含义并不仅仅局限于讲义气,它还有着更深的内涵。那么,在孔子的眼中,义究竟还有什么含义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阐述追求道义应重于迫求财富。2.以公叔文子为例说明:君子爱财,取之有道。3.不以不正当手段牟取富贵。4.君子要始终坚持仁德,践履仁德。5.什么是完美无缺的人。6.君子的各种行为都应该符合道义的标准。7.一切按道义行事。8.道义高于勇敢。9.实践道义必须追求品德修养,讲习学问。10.实践道义要有勇气。阐述道义与富贵的关系怎样实践道义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1【原文】子曰:“富(1)而可求(2)也;虽执鞭之士(3),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述而》【注释】(1)富:指升官发财。(2)求:指合于道,可以去求。(3)执鞭之士:古代为天子、诸侯和官员出入时手执皮鞭开路的人。意思指地位低下的职事。【译文】孔子说:“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即使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我就顺从我的喜欢的(道义)。”【评析】孔子在这里又提到富贵与道的关系问题。只要合乎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贵就不能去追求。那么,他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此处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对做官,不反对发财,但必须符合于道,这是原则问题,孔子表明自己不会违背原则去追求富贵荣华。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2【原文】子问公叔文子(1)于公明贾(2)曰:“信乎,夫子(3)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4)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宪问》【注释】(1)公叔之子:卫国大夫公孙拔,卫献公之子。谥号“文”。(2)公明贾:姓公明字贾。卫国人。(3)夫子:文中指公叔文子。(4)以:此处是“这个”【译文】孔子向公明贾问公叔文子这个人,说:“是真的吗?夫子他不说话、不笑、不取财物?”公明贾回答说:“把这事告诉您的人说错了。夫子到了该说话的时候才说话,因此别人不厌恶他说话;快乐时才笑,因此别人不厌恶他笑;合于道义要求的财物他才取,因此别人不厌恶他取。”孔子说:“是这样啊?难道真的是这样吗?”【评析】孔子在这里通过评价公叔文子,进一步阐释“义然后取”的思想,只要合乎义、礼,公叔文子并非不说、不笑、不取钱财。这就是有高尚人格者之所为。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3【原文】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注释】(1)饭疏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即粗粮。(2)曲肱:肱(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漂浮在天上的云彩。”【评析】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有理想的人来说是乐在其中的事,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4【原文】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译文】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不会接受;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君子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成就君子之名呢?君子不会在吃一顿饭的工夫内背离仁德,就是在急迫仓促中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评析】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义利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5【原文】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宪问》【译文】子路问怎样做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说:“像臧武仲聪明,像孟公绰的清心寡欲,像卞庄子的勇敢,像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加上礼、乐的修养,也就可以算是一个完人了。”又说:“现在的完人哪里一定要这样呢?见到利益想到道义,遇到危险能挺身而出,献出生命,长久处于穷困还不忘平日的诺言,这样也可以成为一位完美的人。”【评析】本章谈人格完善的问题。孔子认为,具备完善人格的人应该富有智慧、克制、勇敢、多才多艺和礼乐修养。孔子还认为,有完善人格的人应做到在见利见危和久居贫困的时候,能够思义、授命、不忘平生之言,这样做就符合于义尤其是本章提出“见利思义”的主张,即遇到有利可图的事情,要考虑是否符合义,“不义则不为”这句话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6【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要思考的事:看的时候,要思考看清与否;听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听清楚;自己的脸色,要思考是否温和,容貌要思考是否谦恭;言谈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忠诚;办事要思考是否谨慎严肃;遇到疑问,要思考是否应该向别人询问;气愤时,要思考是否有后患,获取财利时,要思考是否合乎道义的准则。”【评析】本章通过孔子所谈的‘“君子有九思”,把人的言行举止的各个方面都考虑到了,他要求自己和学生们一言一行都要认真思考和自找反省,这里包括个人道德修养的各种规范,如温、良、恭、俭、让、忠、孝、仁、义、礼、智等等,所有这些,是孔子关于道德修养学说的组成部分。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7【原文】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適(1)也,无莫(2)也,义(3)之与比(4)。”《里仁》【注释】(1)適:音dí,意为亲近、厚待。(2)莫:疏远、冷淡。(3)义:适宜、妥当。(4)比:亲近、相近、靠近。【译文】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一切按照义去做。”【评析】这一章里孔子提出对君子要求的基本点之一:“义之与比”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为人公正、友善、处世严肃灵活,不会厚此薄彼。本章谈论的仍是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8【原文】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阳货》【译文】子路说:“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答道:“君子以义作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偷盗。”【评析】在本章中,孔子又提出“义”和“勇”的概念,这都是儒家有关塑造高尚人格的规范。《论语集解》注:“义”,所宜为符合于仁、礼要求的,就是义。“勇”,就是果敢,勇敢。孔子把“勇”作为实行“仁”的条件之一,“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才算是勇,否则就是“乱”。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9【原文】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1),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注释】(1)徙:音xǐ,迁移。此处指靠近义、做到义。【译文】孔子说:“(许多人)不修养品德,不讲习学问,听到合乎道义的事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评析】春秋末年,天下大乱,孔子慨叹世人不能自见其过而自责,对此,他万分忧虑,他把道德修养、读书学习和知错即改三个方面的问题相提并论,在他看来,三者之间也有内在联系,因为进行道德修养和学习各种知识,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及时改正自己的过失或“不善”。只有这样,修养才可以完善,知识才可以才丰富。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10【原文】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注释】(1)鬼:有两种解释:一是指鬼神,二是指死去的祖先。这里泛指鬼神。(2)谄:音chăn,谄媚、阿谀。(3)义:人应该做的事就是义。【译文】孔子说:“不是你应该祭的鬼神,你却去祭它,这就是谄媚。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评析】在本章中,孔子又提出“义”和“勇”的概念,这都是儒家有关塑造高尚人格的规范。《论语集解》注:“义”,所宜为符合于仁、礼要求的,就是义。“勇”,就是果敢,勇敢。孔子把“勇”作为实行“仁”的条件之一,“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才算是勇,否则就是“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于谨字思敬。性沉深,有识量,略窥经史,尤好《孙子》兵书。太宰元穆见之,叹曰:“王佐材也。”正光四年,广阳王元深治军北伐,引谨为长流参军,特相礼接。时魏末乱,群盗蜂起,谨欲不劳兵甲,以致清荡。乃单骑入贼,示以恩信,于是西部铁勒酋长乜列河等领三万余户并款附,相率南迁。广阳王欲与谨至折敷岭迎接之。谨曰:“拔陵兵众不少,闻乜列河等款附,必来要击。彼若先据险,则难与争锋。今以乜列河等饵之,当来抄掠,设伏而待,必指掌破之。”广阳从其计。拔陵果要击,谨伏兵发,贼大败。孝昌元年,又随广阳王征鲜于修礼。会章武王为修礼所害,遂停军中山。侍中元晏宣言于灵太后曰:“广阳盘桓不进,坐图非望。又有于谨者,智略过人,为其谋主。风尘之隙,恐非陛下纯臣。”灵太后诏于尚书省门外立榜,募获谨者,许以重赏。谨闻之,请诣阙披露腹心,广阳许之。谨遂到榜下,曰:“吾知此人。”众共诘之,谨曰:“我即是也。”有司以闻。灵后见之,大怒。谨备述广阳忠款,兼陈停军之状。灵后意稍解,遂舍之。及太祖崩,孝闵帝尚幼,中山公护虽受顾命而名位素下,群公各图执政。护深忧之,密访于谨。谨曰:“夙蒙丞相殊眷,今日之事必以死争之。”明日,群公会议。谨曰:“中山公受顾托,军国大事,理须归之。”辞色抗厉,众皆悚动。谨言于护曰:“公若统理军国,谨等便有所依。”遂再拜。群公迫于谨,亦拜。众议始定。保定二年,谨以年老,乞骸骨,诏不许。及晋公护东伐,犹请与同行,询访戎略。天和三年,薨,年七十六。武帝亲临,加太师、雍州刺史,谥曰文。选自《周书·于谨列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时魏末乱/群盗蜂起/谨欲不劳兵甲/以致清荡/乃单骑入贼/示以恩信/于是西部铁勒酋长乜列河等领三万余户并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