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诗歌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宋/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全国1卷【题解】欧阳修《归田录》云:“(仁宗)嘉祐二年,余与端明(殿学士)韩子华、翰长(翰林学士)王禹玉、侍读(学士)范景仁、龙图(阁学士)梅公仪,同知礼部贡举,辟梅圣俞(尧臣字)为小试官。凡锁院五十日,六人相与唱和,为古律歌诗一百七十余篇,集为三卷。”本诗即作于此时。这次考试对于宋代文风的革新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宋史》本传)此次考试,苏轼、苏辙兄弟同时中进士,曾巩亦在榜中,可谓一时胜举。欧阳修一生最喜奖拔才士,本诗写出他主持礼部考试时,见到考场中英才济济,考试场面寂静、肃穆而充满生气,他为朝廷得添新人而由衷地感到喜悦。【注释】①礼部:官署六部之一,掌礼乐、祭祀、封建、宴乐及学校贡举。贡院:科举时代会试考试之所。②紫殿:指京都贡院。一作“紫案”。暖吹:暖风,指春风。③席:犹言列坐。古诗百科④衔枚:古代军旅、田役时,令口中横衔状如短筷的“枚”,以禁喧哗。此处比喻人人肃静。⑤乡里:犹言“郡县”。先德行:以德行为先。⑥列爵:分颁爵位。《尚书·武成》:“列爵惟五”,指公、侯、伯、子、男五等,此处代指官职。公卿:指执政大臣。⑦耗:无,尽。⑧群公:指同时主持考试者如范、王、梅等人。鉴裁:能赏识人才、辨别是非。【译文】贡院里香烟缭绕,春天的和风又暖又轻,宽阔的庭中一清早就坐满了各地来应试的精英。举子们紧张肃穆地答题,如同衔枚疾走的士兵无人喧哗,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是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郡县向京都献上贤才,首先重视的是品德操行,朝廷中分等授予官职,正等待着你们。我感到惭愧的是身体衰病心神已尽,选拔超群的英才,全仗诸位来识别辨明。【赏析】考试时间是初春时节.试院中焚起了香.以消除人多的异味,且能增添祥瑞肃穆的气氛。考生们大清早就入场了,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试题下发后.考生奋笔疾书.一片沙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诗人对此景象不禁发生感慨.济济多士,尽是天下英才,国家的栋梁。作为选拔人才的考官.应当具有慧眼认真鉴别。诗中说自己老病.精神不济.阅卷挑选人才之事要拜托同仁,那是谦逊之辞.我们不必太当回事。封建时代的科考,是朝廷的一件大事,国家寄予厚望违法者将置以重刑,轻则充军流放边地,重则杀头,半点也马虎不得。在清朝,主考官在考试期间出行,车后竖铡刀一把.以示自律。抡才大典,朝廷、考官、考生都是全力以赴的,诗正是确切而生动地写出了这种景象。•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答:把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描写了考场上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场景。AE鹧鸪天送廓之秋试①辛弃疾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秀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链接】【翻译】廓之你在这初秋微凉的天气、穿着白色苎麻织成的新衣、离开我去参加科举考试。我仿佛看到了你以后考试的情景,你将与其他考生们一道在考场里专心致志地书写,犹如春蚕啃食桑叶回廊里沙沙有声。乡试放榜时飘拂的桂花香已经先散向了月殿,你一定能名登桂榜,蟾宫折桂;不仅如此,连下一年桃花浪涌起时像鱼跃龙门一样考试得中的会试也已经为你准备好了。现在你携带着书和剑走向应试的辽远广阔之路,就像鲲鹏从北海展翅翱游到南海,又像凤凰飞向东升的太阳。明年的今天,你将早已青云直上,那时你可以轻松愉悦地闲看世间的举子还在为功名奔忙。【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词,词题显示出作者给送别的人廓之所做,有资料说范廓之他是辛弃疾的学生,廓之要去参加秋试,辛弃疾写下此词表达对他的良好祝愿。秋试,即秋闱,是对科举制度中乡试的借代性叫法,考试时间在秋季农历八月;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考中者称举人。在乡试的次年春天,乡试的得中者在京城的礼部贡院参加会试,因而会试又称春闱;传说河津桃花浪起,江海之鱼集聚龙门下,跃过龙门者化为龙,于是也以“桃花浪”比喻春闱。上阕,“白苎新袍入嫩凉”实写送别的季节:初秋,点明当时自然环境是天气微凉,廓之衣着白苎新袍;下来虚写,想象廓之考试情境:“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是虚写,想象仲秋时节廓之参加秋试的情景、此次秋试的结果以及下一年参加春闱的结果。虚实结合。下阕,“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用比喻的手法实写廓之携书剑登程的情景,实中有虚,以虚喻实,喻体“鹏北海,凤朝阳”意境豪迈雄壮,充满对廓之的鼓励;“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完全是虚写,想象廓之连中两试后轻松愉快的心情,表达了对廓之的美好祝福,虚实相生。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白居易/唐一篇长恨有风情⑵,十首秦吟近正声⑶。每被老元偷格律⑷,苦教短李伏歌行⑸。世间富贵应无分⑹,身后文章合有名⑺。莫怪气粗言语大⑻,新排十五卷诗成⑼。全国3卷【背景】唐宪宗元和十年,白居易因在朝中直言不阿,作讽谕诗针砭时弊,触怒了权贵,从而遭谗被贬江州。在这段时期里,诗人极为苦闷,从他写给好友元稹的书信《与元九书》中看出,诗人专门对自己前半生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作了全面的总结与回顾。自己虽在政治宦途上遭挫,但多年来所创作的几百首诗文却足以自矜。于是,将约八百首诗,分为四类: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编成十五卷,集成后题了这首诗。⑵长恨:指诗人创作的著名长诗《长恨歌》。此诗叙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其中对唐玄宗的重色误国进行了某些讽刺,所以他自认其诗有风人之情,美刺之旨。⑶秦吟:指诗人于贞元、元和之际创作的一组反映民间疾苦的著名讽喻诗《秦中吟》。正声:指《诗经》中的“雅诗”。雅诗中有许多政治讽刺诗。《秦中吟》正是劝谏皇帝改革弊政的政治讽喻诗。⑷老元:指元稹。偷:朋友间的戏词,实际上是学习、效仿的意思。格律:作诗在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⑸短李:指李绅,为人短小精悍,于诗最有名,时号短李。伏:通“服”,佩服,服气。⑹应:大概。无分:没有缘分。⑺身后:死后。合:应该。⑻言语大:夸口,说大话。⑼排:编排。【翻译】一篇《长恨歌》多么有文采风情,十首《秦中吟》则是匡时济世的正声。常常被元稹学去了我诗中的格律,李绅也不得不佩服我的歌行。世间的富贵我大概没有缘分,身后文章才会留下我的声名。别笑我气粗,满口大话,新编的十五卷诗集已经完成。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15.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6分)答: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CD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白居易/唐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链接】【注释】⑴刘二十八使君:即刘禹锡。⑵引:本意为用力拉开弓。这里形容诗人用力拿过朋友的酒杯,不容拒绝。说明诗人的热情、真诚和豪爽。⑶箸(zhù):筷子。⑷举:抬。⑸蹉跎(cuōtuó):不顺利,虚度光阴。⑹合被:应该被。合,应该。⑺才名:才气与名望。⑻二十三年:刘禹锡于公元805年旧历九月被贬连州刺史,赴任途中再贬朗州司马。十年后,奉诏入京,又复贬任连州刺史,转夔、和二州刺史。直至公元827年,方得回京,已达二十三年之久。【译文】你为我热情拿过酒杯添满酒同饮共醉,我们一起拿筷子击打盘儿吟唱诗歌。虽然你诗才一流堪称国手也只是如此,但命中注定你不能出人头地也没有办法。抬眼看到的人都荣耀体面而你却长守寂寞,满朝官员都有了自己满意的位置而你却虚渡光阴。也知道你应该被才高名显所累,但这二十三年的损失也太多了。送子由使契丹苏轼/宋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全国2卷⑴适:去,到,往。⑵驿骑:驿站快马,指使臣。凌:冲冒。⑶天骄:匈奴自称“天之骄子”,后泛指强盛的边地民族。凤麟:凤凰与麒麟,比喻杰出的、罕见的人才。⑷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⑸武林:今杭州西灵隐山,后多用武林指杭州。苏轼时知杭州。⑹“单于”二句:揆美风仪,善奏对,帝(肃宗)叹曰:‘卿门第、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信朝廷羽仪乎?’故时称三绝。“德宗时他曾”入蕃会盟使“,至蕃地,”酋长曰:‘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揆畏留,因绐之曰:‘彼李揆安肯来邪!’“苏氏一门,尤其是苏轼在契丹声名尤著,故化用此典,为弟弟远行担心,希望苏辙小心谨慎,平安而归。【译文】我寄身此地和你隔着云海遥遥相望,何必因为你要远行又泪湿衣巾。你不辞劳苦冒着风雪充当信使,为的是要让异族认识朝廷杰出的精英。你将在沙漠留恋地回望京城夜月,梦魂定会越过湖山见到杭州城春景。单于若是问起你的家世,可别说朝中第一等人物只在苏家门庭。•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但暂作分离,一向乐观旷达的苏轼自然不作儿女之态。那因远适更沾巾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句意。•颔联劝勉。上句勉励苏辙不辞辛苦,其中的“驿骑”原指驿站快马.此代使臣;“凌风雪”写出路途的艰辛。下句鼓励兄弟不辱使命,汉朝时匈奴自称天骄,以后指异族。凤是传说中的祥瑞之鸟;麟是传说中的仁德之兽,指苏辙。既指子由之美德,更见国家之仁惠。这句即要让辽主认识你这仁德之国派出的使臣。既要不辱使命,更要不失大国风范。•颈联嘱咐。上句想象子由身居沙漠,时时回望汴京的月亮,不要忘记故国。下句设想子由梦境,梦中的湖光山色应是杭州的湖光山色。时苏轼任职杭州。•尾联望归。这里用李揆指子由,这不仅因苏轼兄弟在当时的名位与声望,举世所闻,而且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北蕃,决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安全而归。联系当时辽国每每扣押宋朝使臣的事实,苏轼的担心并非多余。用李揆故事,又以国家利益为重。(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答: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BD早上五盘岭岑参/唐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①唐